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文档_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文档_我的前半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天气骤然变冷,静坐一下午,一口气把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看完,肚子饿了,出去觅食,偏偏这个时候找不到车钥匙,老是丢三落四,可恨!还好有备用的,下楼时还在疑心是不是昨天匆忙忘记锁了,到楼下,果然!一眼看见我的车,锁上挂着钥匙,呵~还算幸运!踏上车发现已暮色四合,只觉脸庞有冷冷的风拂过,看着柔和路灯,竟有种淡淡的喜悦,因为觉得自己释然些什么,下过雨的路面干净清爽,柏树也翠绿可爱。
《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

《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我的前半生》作品读书感想1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我每一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
并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简便,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
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
生活过的逍遥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说要跟她离婚。
子君一听这个消息就懵逼了。
她奔溃,沮丧。
连她最好的闺蜜和女儿都说是她自我活该。
因为子君从来都没关心过涓生,没把涓生放在心上。
但她心里其实是爱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宠坏了,家里有保姆,不用干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机,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
涓生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涓生对她说,给你五十万,你走吧。
五十万能买什么,买套房子也只够首付,对于毫无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她来说,要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是一种难题。
虽然一开始她很沮丧,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经过自我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独立,最终让别人刮目相看,最终连她的老公都变得后悔跟她离婚。
我觉得这本书异常适合女生看,她会告诉你,女人不能单单靠男人,即使结婚后,也要一份属于自我的事业,只要经济独立了,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感悟。
就是写书,并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多么宏伟的场面,简单故事也能够写的很好看。
异常是在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时候,故事更是简单,虽然我没怎样看懂。
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期望。
原本我以为,写书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然太过平凡的事情谁会看啊。
所以我总是在想,我要哪里去找那么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
总觉得不现实,想多了就会气馁。
但看完这本后,我才明白,简单事情也能够同样精彩,身边的小事情,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也能够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这本《我的前半生》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往事,从中让我深深的为他感到悲哀。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
一群本来能够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生们,却正因一个女生——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
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在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涉朝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潜质,多有胆识。
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
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正因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正因他是皇帝,因此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
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正因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
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爱外国东西。
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生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
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正因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溥仪: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亲笔书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是关于溥仪从幼年到即位为清朝末代皇帝的经历和感悟。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溥仪的遭遇和思想所触动,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溥仪的自述感到震撼。
作为末代皇帝,他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责任,在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宫廷生活中,保持着他的信仰和原则。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他的失落和迷茫。
他对自己平凡的家庭和情感的渴望,对历史和信仰的追问,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他的自述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展示,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注解和反思。
其次,我对溥仪的思想转变感到敬佩。
在书中,溥仪描述了自己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到沦为政治人物的过程。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历史的局限和改革的必要。
他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兴趣,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都表明了他对改革的思考和努力。
虽然他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他的努力和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此外,在整个书中,溥仪以一种坦诚和平和的态度展现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局限和责任,他对历史的反思和自省,对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
尽管他曾经犯下过严重的错误,但他并没有回避或逃避。
他用文字记录和澄清自己的历史形象,向读者表达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悔意。
这种坦诚和自责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皇帝的悲剧。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对历史背景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溥仪的自述,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和苦难,了解到了清朝的衰落和中国近代史的转折。
我也从中领悟到,个体的命运往往受到历史的制约,但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改变命运。
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给了我深思和启示,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溥仪:我的前半生》是一部读后感十分深刻的书。
通过溥仪亲笔书写的自传,我感受到了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最新范文5篇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最新范文5篇《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范文一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
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
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
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
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
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能够帮自我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能够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
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可是,溥仪唯一能够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
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我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我能决定了。
叹哉溥仪一生!《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范文二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我每一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
并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简便,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
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溥仪本人。
这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地描述了溥仪从出生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溥仪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
在读完《我的前半生》之后,我深受震撼。
溥仪的经历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
从小就被置于一个特殊的身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然而,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反,他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挣扎。
在他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但却又无能为力。
这种内心的挣扎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对他的人生充满了敬佩。
除了对溥仪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部书还通过溥仪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晚
清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以及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皇帝的影响。
溥仪对于清朝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通过他的叙述,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前半生》,我对于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也让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自传,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生动描绘,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相信,这部书将会对于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于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前半生读书心得体会

我的前半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选择阅读《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缘故吧,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天翻地覆变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溥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之后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总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写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
写到慈禧的喜怒无常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写到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时,有这样一些记载不仅仅让人颇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我"(溥仪)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
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仪3岁被迫登基,到之后的退位,成为日军的傀儡建立伪满洲国,最终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新公民,这能够说是历史的必然。
溥仪出生在一个封建王宫贵族之家,其命运从被迫登基之后就已经无法自我掌控了,正如他之后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所说的那样,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想成为一个单纯的小孩而不得,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从小在封建帝制毒液下浸泡的溥仪,拥有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之时,骨子里那种为我独尊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的不甘与复辟情绪,但当时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结日伪政权建立的伪满洲国,企图复辟;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道路,是大势所趋,任何与其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必将自取灭亡,溥仪也必将从皇帝的遗梦中醒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改造。
《我的前半生》能够说相当详细的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溥仪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心路历程。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优秀篇)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那时他身边给他洗脑的人、社会、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都是糟蹋、迫害他的凶手。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是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作品,被誉为当代奇书,书中记录了他从三岁登基到55岁最后被人民政府改造释放,参加工作的大半生。
这本书不止第一次读了,这次读完后感觉总和以前不一样,我觉得溥仪是一个特别可怜的人,而且他的思想和他的经历让他一个人去悔罪去认罪是不公平的,他的一生都是被绑架的。
一个小孩子,没懂事就做了皇帝,6岁又退位了,周围的人无一个不是在闹复辟,所以他的思想里也全是复辟。
直到被捕前,他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复辟。
为了复辟,他赏赐张勋,拉拢张作霖,最后竟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当了满洲国的皇帝以后,他越来越变态,国家都是由日本人做主,他只能在自己的家里作威作福,他怀疑厨子赚他的菜钱,怀疑仆人要暗杀他,怀疑日本人要暗害他,怀疑电话里有窃听器怀疑可以怀疑的一切。
后来日本投降,满洲国土崩瓦解,他带了国宝、家属逃到大栗子沟,等日本人的飞机去东京,却成了苏联人的俘虏。
被押解到苏联以后,他最害怕的就是回国,因为在他和他的同党看来,国民党、共产党都不会饶了他。
为了留在苏联,他潜心研究马列,多次向斯大林表忠心,更可笑的是他居然对斯大林说:让我在苏联研究马列主义吧。
1949年3月,他和其他战犯被押解回国,在旅顺改造,他最大愿望就是活命,被枪毙的念头想鬼魂一样缠绕着他。
最后十年,终于被改造成人。
终期一生来讲,我觉得溥仪始终是被绑架的,在思想上没有自由,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封建制?民主制?君主立宪制?这些问题让多少思想家、政治家讨论一生、思考一生,溥仪只是一个住在皇宫里的小孩,他能做出什么明智之举?他能看清什么历史潮流?就连他崇拜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认为回复大清是他的责任。
所以我希望历史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溥仪先生,不能把所有罪恶、无能、汉奸的罪名加到他一人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
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欢迎参考!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
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
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
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
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
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
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
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
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
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
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
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
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
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
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
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
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
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
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
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
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
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
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
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
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
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
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
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 年的傀儡元首。
如此40 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
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
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
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辟。
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
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
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
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
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
例如康有为,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
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
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
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
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
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
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
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
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
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
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
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
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
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写下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书里人物的精神感动了我。
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
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爱新觉罗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
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喜欢外国东西,他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
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
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
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
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
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
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
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本书读完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世的沧桑和变化,不得不感叹溥仪那坚强的精神。
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
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
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
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情仍旧久久不能平静,尽管这位我最最尊敬的皇帝已经去了很久,很久。
但是他那灿烂的笑容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尽管他没有现在那些偶像明星那么耀眼,但他经历过的一切,令我十分敬佩。
爱新觉罗。
溥仪,他会成为我心中永远不灭的明星,他使我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波涛汹涌的大风大浪”,我都会对我自己说:“没问题!挺一挺就会过去,幸福会在后头等着我们的!”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人也很令我敬佩,那就是许配给溥仪弟弟溥杰的日本女人——嵯峨浩。
在整本书里,她几乎是最后出现的人物,但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她是一个日本人,嫁给了中国皇弟。
在她被溥仪唾弃的那段日子里,仍挺着胸去和日本政府谈判,她认为日本不可以这么做。
她在中日战斗时,为女儿,丈夫,做尽了一切,那是她还对丈夫说:“我知道你担心皇兄,你去看望他吧,女儿由我照顾。
”溥杰被妻子的阔大心胸感动了,多么艰难的日子,嵯峨浩挺过来了,最终,她们一家迈向了幸福……我现在认为《我的前半生》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我也不想用什么来形容故事里的人物。
总之,我在这里学会了坚强。
无论是溥仪面对世事变化的坚强,还是嵯峨浩的一个伟大女人的坚强,这个字眼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个故事里,他们都是改变了的。
由一个个王公贵族,官员千金,公子,到一个个能吃苦的平常公民。
但他们身上流露的仍是令人敬重的气息,仍是闪闪发光。
读完他的一生,我也改变了,我学会了坚强,是溥仪和嵯峨浩身上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