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一)
参一《道德经》讲座1-81全集

参一《道德经》讲座1-81全集《传统文化及国学》正能量视频合集01 天地万物都是怎么来的,我与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02 无善无恶心之体03 人生就是虚心实腹的过程04 道冲,为什么解决所有的的矛盾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06 谷神不死到底怎么解释07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08 上善若水,上善怎么理解09 什么是功成名遂身退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1 无即有,有即无,无有不二12 圣人为腹不为目13 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14 执古御今是大智慧15 善为士,微妙玄通16 致虚极,守静笃17 太上,下知有之18 大道废,有仁义19 见素抱朴是人生大智慧20 为什么绝学无忧21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22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3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27 圣人无弃人,无弃物28 知雌守雄,知白守黑,知荣守辱29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 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33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5 执大象,天下往36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9 一的奥秘40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1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3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5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6 知足之足,常足47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8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4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50 善摄生者,无死地5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3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54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55 赤子的意义56 亲疏,利害,贵贱是一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8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9 治人事天,莫若嗇60 治大国,若烹小鲜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62 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3 以德报怨6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6 圣人处上民不重,处前民不害67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69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70 圣人被褐怀玉71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2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73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6 生而柔弱,死而坚强77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8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79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80 小国寡民81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完)。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集结荀子的思想而成文。
这本书包含了老子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教哲学。
在这本书中,老子通过对道的思考,讨论了道的本源、道的特性以及道的应用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此,我将以我的理解给大家讲解一下《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2、道的本源首先,我们来谈谈《道德经》中对道的本源的思考。
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来源于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指的是道的本源,就像是无形的气息一样,无孔不入,无形无象,无处不在。
我们知道,古人认为当前物质世界的根本是空虚,而老子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源。
这也意味着,万物都是由同一根本而来的,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质。
3、道的特性道作为万物的本源,自然有其特性。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在阐述道的特性,即道的特性是一种对立和相互关系。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都是对立的概念,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老子告诉我们,这些对立的概念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就会破坏整体。
这种对立和相互关系,是道特有的,也是道的魅力所在。
4、道的应用如何理解道的应用呢?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交。
为天下交,恒德不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会平衡自己内在的雄和雌的属性,这样才能真正为天下交。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内外平衡,做到阴阳和谐,这样才能保持恒定的德行。
老子以道推广修养,提出“不为而成”、“无为而治”,提倡适应客观规律,践行“隐”、“无之”、“谦”,指出无为而治可治天下,为治乱之法。
同时告诉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有自变些万上,我们无需在所有事情上都过于强求,只要顺其自然,让事情自己来就行了。
5、人的生活与修养老子认为,人的生活与修养,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讲座-武

武绛玲道德道德经的奥秘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武
绛 玲
2014/8
武绛玲心理讲座
老 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 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 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 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 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 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 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中的“为”是 “修习、修炼”的意 思;天诛地灭,是并 列结构,就是天地诛 灭的意思。讲通俗一 点就是:“人如果不 修习自己的德行,那 么天理难容!”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第一部分
汉 景 帝
道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德 经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老子》——老子写的一本书; 《道德经》——得到共识,经常这样去做,很正式的; 《道德真经》——
真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老子传道图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道”为主题,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一章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便道出了道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无法被凡夫俗子所言表,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因此,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道,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去把握它的真谛。
接着,道德经第一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无形无象:“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
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象和符号,而道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名字来认识事物,而是要超越名字去感知事物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还指出了道的起源:“无名天地之始”。
这句话表明,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始源。
它存在于宇宙的起源之初,贯穿于宇宙的演化之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尾,提到了道的作用:“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这句话告诉我们,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
他们心灵空虚,不受私欲和执着的束缚,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和支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通过虚空的心灵和充实的实践,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深意不仅仅是对道的本质和作用的阐述,更是对我们生活、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
而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学会静心思考,去感受道的存在和指引。
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逐字逐句【实用版】目录1.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简介2.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3.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意义4.讲座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是一门深入剖析《道德经》的课程,旨在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经典。
全书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共 81 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在讲座中,徐风清雨详细解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德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等。
讲座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不变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同时,讲座还对德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德是道的体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此外,讲座还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
在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徐风清雨讲座深入挖掘了《道德经》中的语言艺术和哲学思想。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讲座解释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而名字也不能将万物的真实本质完全概括。
这样的解析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而《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给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例如,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可以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和管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社会。
总之,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听众对这部道家经典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篇一:道德经讲座《道德经》第一章讲座杨海英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下面我浅谈一下道德经的第一章。
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
我把“道”进行了分类,先说了天道、地道、人道。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有“非常道”,就有个“常道”与之对应。
就是这么几个字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道,可道”,也有“不可道”与之对应。
大家要知道,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是藏在里面的。
既然有“可道”,就有一个“不可道”在后面藏着的;有“非常道”,就有一个“常道”在后面藏着的。
道,是什么?有可道,有不可道;有常道,有非常道。
根据我们不同的视角角度,你可以看见可道的东西,包括我们说的规律,春夏秋冬,日月运行,这些就是“可道”,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不可见的东西呢?为什么地球要围着太阳转?凭什么要跟着转?有的学生提问题,哎呦,这个地球是圆的,在天上悬起的,我们怎么不落下去?不掉到月亮上去?以前这是不可道,后来西方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不可道就变成了可道。
所以,我们在看到可道的时候,我们要想什么是可道?什么是不可道?常道,春夏秋冬是常道,一百年前有春夏秋冬,一百年后还有春夏秋冬;一万年前有白天黑夜,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白天黑夜。
人,只要是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个也是常道。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源、中华文化之源”。
本期百家讲坛将带您领略精彩的《道德经》讲座全集。
第一集:道德经的起源和背景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成书时代及其历史背景,并分析了《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地位。
第二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包括“道”与“德”的含义、阴阳观念、天人合一等。
第三集:道德经中的道、德、人、治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德”、“人”、“治”,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奥义。
第四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本节主讲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哲学意义,并解读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第五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第六集:道德经的现代价值本节主讲人分析了《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以及对个人的修身养性的指导作用。
第七集: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比本节主讲人对比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重点。
第八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虚心谦让、真诚待人、持重慎独等,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第九集:道德经与领导力本节主讲人阐述了《道德经》中的领导力理念,包括以德服人、不争之德、审时度势等,为现代领导人员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十集:道德经中的艺术欣赏本节主讲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道德经》中的哲学艺术,探讨了它对人们审美、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启示。
以上是本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盛宴。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讲座(一)老师:慎独地点:行余书院时间:2011-7-6 19:00慎独(1073271480) 18:59:45各位老师道友大家晚上好!慎独(1073271480) 19:00:22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慎独(1073271480) 19:00:40其实讲老子,慎独压力很大慎独(1073271480) 19:01:04自古研究注释《老子》的人不计其数慎独(1073271480) 19:01:59我末学后进,个人修养不够,文字般若不足,恐画虎不成反类犬慎独(1073271480) 19:02:45于丹讲《论语》的殷鉴不远啊慎独(1073271480) 19:03:01恐为天下笑,误道不浅慎独(1073271480) 19:03:24就像庄子说的:闻道百,以为天下莫己若慎独(1073271480) 19:04:48慎独未免不自量力,其中错谬不通处再所难免,望各位老师道友批评指正慎独(1073271480) 19:04:58现在开始慎独(1073271480) 19:05:18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节,5000余文,其中每一章又可独立成文,随便打乱章节次序而不影响原文的理解,真可谓字字如金,句句耐嚼,章章精华。
慎独(1073271480) 19:05:49我们学习道德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老子经中的“道德”是什么?慎独(1073271480) 19:06:14古代人“道”和“德”是分开讲的,道,是形而上,是超越,是本源或本体;德,是形而下,是道的表现形式或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6:54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有形之物得到了“道”,就谓之“德”,也可以讲是“道”内在于天地万物就是“德”,“道”因“德”而体现和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7:39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同时,离了开“德”我们就无从去感悟“道”,“道”和“德”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或者讲是“体和用”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经〉是“体用”学。
慎独(1073271480) 19:08:10也即是“无极”和“太极”学慎独(1073271480) 19:08:53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
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
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
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
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
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慎独(1073271480) 19:09:511974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抄本都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
这个非常耐人寻味,慎独以为古人悟“道”是从“德”开始的慎独(1073271480) 19:10:25亦即悟“无极”是从“太极”而来慎独(1073271480) 19:11:01,“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合德全德得以超越形而下从而证悟了“道”。
慎独(1073271480) 19:11:31使我们脱离了“日用而不知”的蒙昧,在先秦时期就扎下了“道”的根基,慎独(1073271480) 19:11:53使我们得以执一驭繁,举纲张目,形成独特的“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中华文明。
慎独(1073271480) 19:12:18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慎独(1073271480) 19:12:5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天下万事万物各家学说诸如:天文,地理,星象,占卜,历法,音乐,数学等等博大精深,每一学科穷其一生也难精难通更难证悟其“道”慎独(1073271480) 19:13:48但是我们懂得了“道”,就可以高屋建翎,取象比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慎独(1073271480) 19:14: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慎独(1073271480) 19:14:38依道而行,顺道而为,则“元享利贞”无往而不利。
慎独(1073271480) 19:15:14当然仅仅悟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用德之中去加深对道的感悟,就是修道,才能返朴全真﹐识心见性,成为“真人”。
慎独(1073271480) 19:15:32我们在座的估计都是“假人”,呵呵慎独(1073271480) 19:16:13具人之形,有人之名,而不昧本性,不悟大道,不守其真慎独(1073271480) 19:16:57所以,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从修道悟道入手慎独(1073271480) 19:17:57《道德经》五千文,最终终归到人。
其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慎独(1073271480) 19:18:31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
“人”是“道”的代表。
“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慎独(1073271480) 19:18:52《阴符经》云: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慎独(1073271480) 19:19:56本来还有话要说,但为了不耽误正文,我们就直接转入正文吧慎独(1073271480) 19:20:32第一章慎独(1073271480) 19:21:02用帛书的原文引述如下:慎独(1073271480) 19:22:09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慎独(1073271480) 19:22:37〈老子〉一书难点就在于“句读”慎独(1073271480) 19:22:56比如我引的这段原文,恐怕就有人持异议慎独(1073271480) 19:23:34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人会断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慎独(1073271480) 19:24:52借用当局一句外交词:搁置争议,共同学习。
课后再讨论慎独(1073271480) 19:25:23“道可道,非恒道也”今之人多理解为:大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表述出来却不是那个恒常的道。
慎独(1073271480) 19:25:49先秦表“言语表达”之含义,多用“言”、“曰”、“云”等字,鲜有“道”字慎独(1073271480) 19:26:04表“言词陈述”之含义,多用“述”、“论”、“陈”等字,也鲜有“道”字。
慎独(1073271480) 19:26:25比较特例的是类如《诗经·鄘风·墙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慎独(1073271480) 19:26:46然而,《道德经》中,不计“道可道,非常道”一处外,均无以“道”字表“言说”含义慎独(1073271480) 19:27:23故,“道可道也”,弟二个道字不作语言讲慎独(1073271480) 19:28:18其实,道教的人是这样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慎独(1073271480) 19:30:30第一个道,是指大道,指本源,指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慎独(1073271480) 19:32:03“可道”指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慎独(1073271480) 19:32:46“非常道”指。
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
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
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慎独(1073271480) 19:34:23“名,可名也,非常名也”“名”,是指大道之名慎独(1073271480) 19:34:40是为强名慎独(1073271480) 19:35:52“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可道”属于有形万物,属于太极慎独(1073271480) 19:36:25这个“名”,相当于孔子说的“必定乎名”的名慎独(1073271480) 19:37:11“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慎独(1073271480) 19:37:39所以,名至实归,一物一名是肯定的慎独(1073271480) 19:38:06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必须有名相才可以相互区分慎独(1073271480) 19:38:48佛祖说:一切名相,皆是因缘假合慎独(1073271480) 19:39:12事事物物都有“成住坏空”这四个界段慎独(1073271480) 19:40:06而标志它们的名称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慎独(1073271480) 19:40:38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慎独(1073271480) 19:41: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
“道”之名实为强名。
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慎独(1073271480) 19:42:00“有名”是指宇宙天地。
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
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慎独(1073271480) 19:43:5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何谓无欲?神观无欲,何谓有欲?识观有欲慎独(1073271480) 19:44:18无名之始,万物之母,是道。
以无欲观无名之奥妙曰参;以有欲而观事物端倪为悟。
是故,唯参唯悟是为修道。
慎独(1073271480) 19:44:55故,修道者,以欲与神为修,以观为道。
慎独(1073271480) 19:46:02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老子实指是修道的方法,这个修道的方法极为重要慎独(1073271480) 19:47:13修道者,曰参曰悟;参,是用无欲之神,去观万物之始。
悟,是用有欲之识,去观万物之端倪慎独(1073271480) 19:48:56“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慎独(1073271480) 19:49:22无欲之神与有欲之识同出于“道体”慎独(1073271480) 19:49:45源于“无极”而动慎独(1073271480) 19:50:04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慎独(1073271480) 19:51:49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慎独(1073271480) 19:52:23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
慎独(1073271480) 19:52:47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