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介绍本文将对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产生于北京,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说体裁。
京派小说以描绘京城风情和生活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题材包括宫廷官场、民间故事、京剧、京味京韵等。
京派小说常常以生活细节入手,以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京城独特的气息。
京味小说京味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主要在现代京城背景下展开。
它强调对京城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京味小说常常描述现代都市中的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思想性和现实关怀。
主题涉及生活琐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乡土风情等。
对比分析虽然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以京城为背景,但它们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题材差异- 京派小说更多关注历史和传统题材,涉及宫廷、官场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 京味小说更多关注当代生活,着重于描述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人际关系。
风格差异- 京派小说注重描写细致且注重气氛的营造,以展现京城的独特魅力。
-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思想的思辨。
特色虽然有些差异,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各自的特色。
京派小说特色- 着重展现出京城的历史文化和特有风情。
- 描述丰富多彩的京味京韵,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京味小说特色- 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展现现实生活的多样性。
- 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引起读者共鸣。
结论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京派小说着重展现京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魅力,而京味小说则注重对当代生活和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反思。
无论是京派小说还是京味小说,都各自具有值得探索和欣赏的价值。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
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⑴从写作手法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论京派小说的特色

却又原来是 人性 的”① ,文 艺 以 自己 “ 表现为 主 体 ” “ 以宽 容是 艺 术 发 达 ,所 的必要 条件 ”② 。他 对 中 国古典 文化
采取认 同的态度 , 自称 “ 我最 爱好 的著
了” 。他 的作 品 清 晰 的表 现 了 动荡 ⑧
局面 给下层劳动者所带来 的深 重灾 难。
文辞简约 , 幽深 , 具 平淡 朴讷 和 生辣 兼 奇僻之美 。他 把古 典 的诗 境移 植 进现 代的小说之 中 , 既凝 练 , 自然 , 又 同时使 读者对古 朴 宁静 的 田园风 光 的有 了强 烈的向往 。他 自己也 承认 , 他在写 作表 现手法 上是 “ 了 中国诗 词 的影响 , 受 写 小说 同唐人 写绝 句一 样 ……不肯 浪费 语言” 的语言 充满 了跳跃 、 白和省 他 空 略, 达到了一种意会 性 的描写效果 。但 这也使他的作品很少有人能读懂 , 沈从文 也认为是离朴素的美越来越远了, 他认为 只有俞平伯和周作人是他 的知音 。 沈从 文的作品充满 了柔 和 、 致的 雅 文字 , 他用 口语化 的语言 向读者讲 述一 个个故事 , 充满 着感 情 , 然也 有古 朴 虽 昧, 但却显得 清 新活 泼 , 有些 泥 土的 很 芳香 。杨 义认为沈从文 的语 言“ 柔韧含 情, 清通爽利 , 清新 自然 ” ⑩。 总之 , 京派 作 家 的语 言各 具 个性 , 但 又都洗 练 , 活泼 , 明净 , 并带有不 同程 度的古朴 风味 , 因而具有一个流派 的共 同特点。他们 的作 品语 言 都显 示 了很 高的文字素养 。
理论先 驱 。他 提 出 了“ 艺术 是独诗 把读
的意境。清新 自然 , 简约古朴是京 派小 说在语言上 的特点 。 废名的语 言相 当有 特色 , 的文章 他
试论京派小说

试论京派小说(1)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在沈从文前后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活力的小说家,如废名、芦焚等,再加上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学文》《文学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
京派虽然没有明确地发表宣言或结社,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它是一个强调宽容、审美和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
其中主要的作者有废名、凌叔华、老舍、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2)艺术特色京派作家的思想、艺术倾向虽不完全一致,但在1930年代前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具体来说,在文学观念上,京派既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而是强调文学有着独立的人性的、美的价值。
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体表现在:①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
像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凌淑华的《弟弟》等,便表现出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
在这种三维文化思索的艺术创造中,作家们既有“追寻过去”的从容通达,又掩饰不住文化批判的焦灼锋芒和对未来人生形式的美好理想。
a.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士兵、猎人、渔夫、水手,还是娼J、富家子弟、青年男女,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重情谊,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区别联系及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区别联系及特点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联系。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但仍有一些自由的作家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被称为“北方作家”派,他们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XXX、废名、XXX等。
XXX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与京派小说不同的是,京味只是添加到写作里面的对话方式,不能作为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
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
京派作家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
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描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
XXX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XXX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XXX的苏北乡镇、XXX的京华贫民区等都表现了这一特色。
京派小说也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赞美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XXX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
同时,京派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
XXX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
京派作家人性的单纯,使得他们的悲剧明快而带着悲悯的微笑。
他们的表现方式不会让故事中卑微人物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作家的平静。
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例如,XXX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通过这种方式将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
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
京派小说中还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
例如,XXX的《菜园》、《丈夫》等作品,XXX的作品这种特点更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
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
⑴从写作手法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
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
与京派相比,新感觉派的艺术手法更接近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
新感觉派强调主观感受。
并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
以刘呐鸥为代表。
他15岁赴海外求学,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
他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同时,新感觉派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
以穆时英为代表,其作有南北极》、《公墓》等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
此外,描写手法新颖也是新感觉派艺术手法之一。
海派小说不断变换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潜意识,表现人物“超我”与“原我”的冲突,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
以施蛰存为代表。
其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并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如《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
⑵写作内容
京派作家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
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
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他们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风俗美,自然美。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
等构成了庞大的“乡村中国”的身影。
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
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
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通过对原始态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契约分工和政治状态的生活相对立隔膜的述说,表现出作者对“乡下人”自然、热情、勇敢、诚实等高贵性格的讴歌。
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小说中的真正主角,其具体化意象有:流线型的汽车、服装、广告、咖啡厅、摩天大楼、霓虹灯、电影院等,而最核心的意象就是"舞厅"。
新感觉派的名篇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上海的狐步舞》中都有舞厅的场景,其中暗含着的内在景观就是充满了商业化和娱乐气息的消费文化,还有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生活习惯、节奏、态度和情趣,着重暴露了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如刘呐鸥《残留》和《风景》中,表现出了都市生活给人造成的极度压抑,现代机械的压力竟然迫使人们逃离了城市。
穆时英《公墓》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上海的狐步舞》则进一步揭露了上海这个半殖民地都市的本质,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等,更擅长描写现代人在都市中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这种倾向最终发展为他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
3 艺术成就的比较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时又是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一个流派。
它疏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在追寻人文理想、承接文学传统、融合艺术新机、开拓小说新文体等方面为现代小说走向成熟提供多样的发展途径。
但是不能否认,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与时代文艺主潮脱节,影响了其剖析人性的深度。
尽管如此,从人性角度寻求重造民族品德的门径,严肃探讨了人生,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新感觉派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电影的熏陶,所以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其小说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它是真正观照现代大都市的文学。
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真正的大都市的气息。
他们最瞩目的成绩在于,不仅注重对都市外在景观的炫奇式的描绘,而且也注重对都市的感受和体验的描写,并且将这种外在景观和内在体验同时落实到了小说的形式层面上,获得了把体验到的内在的都市内容和外在的文本形式相对应的诗学途径。
但是其存在的一些弊病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作品在暴露大都市资产阶级男女的荒淫堕落时,同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留恋与欣赏,体现了作家主体精神的某种颓废。
但是新感觉派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式,成为30年代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参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京派文学的双重地域》
《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
《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与1930年代的商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