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合集下载

宅男宅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毛琪

宅男宅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毛琪

第9卷第6期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Vol.9No.6“宅男宅女”的出现与现今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宅男宅女”,不能简单地贴上自闭、孤僻、无所事事等标签,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有所成就。

但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还是要看到“宅生活”的不健康之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宅生活”方式是社会性退化的表现。

因此,研究“宅男宅女”现象,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对于缓解社会隔离和社会冷漠非常必要。

“宅男宅女”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针对此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主要涉及空间社会学、青年社会学,成果非常丰硕,对我们认识宅男宅女现象,以及它所形成的原因以及了解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帮助。

笔者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角度观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概念及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宅男宅女”,笔者参照相关资料,将其界定为:年龄在15~35岁,休息闲暇时间经常或大部分时间在家上网,对这种生活方式持认同或中立态度的网民。

本文中所定义的“宅”,是指在家上网的状态,是依托于网络的宅。

“宅男宅女”们过分的迷恋网络,不理会现实世界的交往活动。

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也隐含着对主流社会潮流抵制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行体制下对青年与社会的交流以及社会教育的开展都会形成障碍。

尽管尚未有学者将“宅男宅女”现象纳入青年亚文化范畴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已经具备一种亚文化的特征。

由于这一群体的成员多为青年人,故将其定义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其中问卷设计为网络行为和社会交往状况两个维度,考察网民的行为、态度和人口基本情况。

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

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同学除了生病之外, 有过一整天待在宿舍的经历
由图表分析,年级越高,上网时间越长。 其中,上网4小时以上的大一有28%, 大二有40.68%,大三则超过了半数。
宿舍、饭堂、课室
三点一线
图表显示,男女生在宿舍的消遣大部分都为 网上聊天和睡觉。 其次,女生较多为看视频, 而男生则是玩游戏。
总结
• 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大学“宅”文 化已经在校园悄悄滋生,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 的绊脚石。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世 界观的最重要时期,不积极的思想会影响到其 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认识。我们大学生自身、校 园、社会等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去纠正这种 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发展。让大学校园真正成为 一个学术的圣殿,友谊的天堂。
关于“宅男宅女”——
• 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 戏、影碟等。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是网络 技术的衍生品。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 大旗,却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
“宅人”标签
1、痴迷某事物或某人 3、依赖网络 5、作息时间不稳定 7、闷骚 9、一般是独身 • 2、依赖电脑 4、不想上班/上学 6、极少出门 8、性格多少有两面性 10、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关于大学生“宅男宅 女”的调查报告
——今天,你宅了吗?
选题意义
•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 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当代的“宅 男宅女”。校园“宅”现象引发大众的思考和 讨论,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以典 型调查为主要方式在我们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借此调查更好的了解现今大学生“宅”现 象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对大学生“宅” 现象进行更好的引导“宅”现象带来的危害,大部 分同学们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也谈我国的_宅男宅女_现象_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也谈我国的_宅男宅女_现象_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青年现象Qing Nia n Xia n Xia ng一、“宅男宅女”现象“宅男”一词源自日语“御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对动漫、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

后来,人们把整天不出门的男生,也称作“宅男”。

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动漫迷,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宅男”一样,指“家里蹲着的女生”。

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加入其中,“宅”成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80后”的“宅男宅女”们以“宅”为时尚,他们的最常用语是:今天你“宅”了吗?爱就“宅”一起!“宅”是一种时尚,“宅”是一种心态,“宅”是一种生活方式。

“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

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与此相关的“宅”经济也迅猛增长。

二、相关的解释及存在的不足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呢?主流的解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80后”群体特征来解释“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8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过多的关心和保护,故而自我中心,不愿承担责任,不能承受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不愿学习,不愿工作,躲在家中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对外界本能的排斥和冷漠。

因此“宅”体现了“80后”因社会化不足而产生社交障碍,心理自闭,是一种社会病态。

这种分析框架必须把“宅”和“80后”捆绑在一起才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的因果链条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因为“80后”是否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本身是存疑的。

事实上任何个体,不唯独“80后”,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特征,而且很多“宅男宅女”是“70后”甚或“60后”。

2.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激烈的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人们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转而蜗居家中是一种情绪压抑至极之后的反弹,是一种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从过多的关注外在功利向注重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宅男宅女”的群体越发壮大。

他们整天蹲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打电动,足不出户。

但是最近医生表示,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一名女生大学毕业7年,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成天蹲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一提起工作就害怕。

近日,医生诊断,这名“家里蹲”女孩患了社交恐惧症。

医生还指出,近年来这类患者不在少数,一般都是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年纪在20岁左右,家庭条件不算差,就算不工作赚钱,父母也能养活他们。

据调查显示,有57%的大学生有熬夜的习惯。

其中,大四学生中有熬夜的习惯的更高,达71%。

由于晚上没有统一就寝时间,大部分学生早晨不出操。

再加上丰富的业余生活导致很多学生睡得很晚,其中40%的学生因为打游戏等娱乐活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这类人群无生存压力,“寄生”在父母身边,习惯接受来自父母或亲戚的照顾与安排,他们多半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或眼高手低、怕吃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专家说,如果长期待在家里,不去主动适应社会,这些人的交往能力会逐渐退化,严重者还可致抑郁,并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颓废。

时下,一些年轻人把在家里当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饮食不规律,在家大部分时间都跟电脑一起度过,他们被称为“宅男宅女”。

近日,医生指出,“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实际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基本上都有明显的“鼠标手”:手腕处磨出一层颜色很深的老茧。

若握鼠标姿势不当,还可引发“腕管综合征”,手掌麻木无力、局部疼痛。

长时间看电脑屏幕,眼睛会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视者视网膜易脱离,每上网1个小时应休息5-10分钟。

“由于饮食和睡眠极不规律,也不运动,他们的身体消化等功能会受损,引起肥胖和抵抗力下降,加之室内环境不佳,还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

”医生建议“宅男宅女”应走出“宅子”,改变生活方式,走到真正的外界去呼吸新鲜空气,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体育运动,回归单位,回归社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重新拥有健康的身体并快乐地生活。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内容摘要
最后,御宅族通常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社交中心,比如说参加动漫展、游 戏比赛等等。而宅男宅女则更加注重网络社交,比如说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 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互动等等。
内容摘要
总之,御宅族和宅男宅女都是对于特定领域或主题有热情和追求的人,但是 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尽管御宅族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御宅族就无法融 入社会。事实上,御宅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某些特定领域的 深入了解和兴趣爱好,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很多价值。例如,在一些动漫、游戏 等产业中,御宅族往往是主要的消费者和粉丝,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产业 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社会层面,“宅男宅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化和隔离。由于他们与外界的 接触减少,难以融入社会,这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相互理解的降低。同时,这 一现象也给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更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和 互动的城市空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宅男宅女”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面 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做出的选择。然而,这种现象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宅男宅女”现象与城市空间的社会组织形式和 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的高强度压力和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更 愿意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化 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土壤。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独自享受家庭空间。这种独自享受家庭空间的习惯延续到成年 后,就表现为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中度过时间。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宅在家中,成了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早在2002年,宅男宅女这个词语就已经成为了热门关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什么是宅男和宅女?宅男和宅女是指那些不愿意离开家门,对社交活动没有兴趣的人。

宅男和宅女通常会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

他们也喜欢观看电影,玩电子游戏,阅读书籍,听音乐和聊天。

为什么人们成为宅男宅女?1.人们喜欢在家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2.宅男宅女通常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对社交能力有所恐惧。

3.他们觉得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趣,而且这比去外面找娱乐更为经济实惠。

4.有些人因为身体上的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愿意外出。

宅男和宅女的问题1.缺少运动:宅男宅女习惯于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这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身体运动,长时间不运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尝试一些室内运动方式,例如瑜伽,普拉提等,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2.缺少人际交往:宅男宅女通常因为社交能力不足或者恐惧而不愿意外出,这使他们的社交圈变得极为狭窄。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爱好相关的论坛或社交网站,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活动。

3.应对孤独感:过度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孤独感,这种感觉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团体活动或是加入志愿者服务,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与更多人认识和交流。

4.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是宅男宅女参加社交活动时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线下的沙龙活动或通过加入运动俱乐部等方式,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

5.睡眠不规律:宅男宅女习惯了熬夜,这不仅仅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休息,调整生活节奏,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你的家”。

“御宅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足不出户的人。

他们曾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渐成为新潮流。

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宅男宅女”,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御宅生活”使孩子们脱离社会,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边缘人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及某些职业的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呆在了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我以为,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类型:
第一种,自在型。

前不久听过郑金洲作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人际交往和以往不同的是,主要集中在单位和家庭两个方向。

宅男宅女只不过是把这两个方向更为集中,家庭是他们提供放松自我,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最佳场所。

第二种,自恋型。

宅男宅女还往往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实力,不必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个性而不屑一般的社会交往。

宅族的人生态度趋向享乐、独立生活,比常人更强调独特性。

第三种,自闭型。

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单元对于每个人心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归家庭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做紧张工作之后的自在型宅男宅女,而不要落到心比天高的自恋型和交往障碍的自闭型宅男宅女,总之,无论是什么类型,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备才是健康的。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对于我们来说活,宅在家里似乎成了现今的一种流行,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猫在家中哪也不去,甚至有的人会拒绝去上班,直接呆家里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

这种“避世”的行为是否健康,它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宅人的。

1、宅式生活,天才的标志?“猫宅”是指一些人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猫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很多时“猫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因此,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宅式生活”。

顾城,这个日后的天才诗人,小时候却很自闭。

他的父亲顾工曾这样描述:他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

他可以半个月都不出门,在屋里描绘他想象的世界。

周杰伦据说也是宅男的代表。

这个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说起自己不演戏的时候,最喜欢几天足不出户,猫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等,过着典型的宅男生活。

难道,宅男宅女就是天才的标志吗?有一句话叫作专注产生力量,渡边淳一在新作《钝感力》中说,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信息太多,人们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而失去选择的能力。

而那些不理会外界世界的变化,坚定执著沿着自己内心兴趣生活的人,反倒更容易成功。

宅男宅女,就是因为沉迷于内心,沉迷于自己的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所以“专注产生力量”,因此比起一般人,似乎更容易具有一些天赋。

比如敏感,想象力,专注,安静等等。

但事实并非只是这样简单。

2、宅男VS干物女:心理幼儿还是幻想强迫症?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家方刚看来,宅男现象其实不仅是舶来品,在中国也不少。

但最初创造这个词却来自岛国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你的家”。

“御宅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足不出户的人。

他们曾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渐成为新潮流。

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宅男宅女”,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御宅生活”使孩子们脱离社会,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边缘人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及某些职业的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呆在了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我以为,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类型:
第一种,自在型。

前不久听过郑金洲作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人际交往和以往不同的是,主要集中在单位和家庭两个方向。

宅男宅女只不过是把这两个方向更为集中,家庭是他们提供放松自我,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最佳场所。

第二种,自恋型。

宅男宅女还往往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实力,不必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个性而不屑一般的社会交往。

宅族的人生态度趋向享乐、独立生活,比常人更强调独特性。

第三种,自闭型。

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单元对于每个人心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归家庭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做紧张工作之后的自在型宅男宅女,而不要落到心比天高的自恋型和交往障碍的自闭型宅男宅女,总之,无论是什么类型,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备才是健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