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总结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表达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表达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表达的道理1. 要懂得自我反省呀!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你想想看,如果你每天都不反思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那怎么能进步呢?比如说你今天和朋友闹矛盾了,事后你就该想想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呀。

2. 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可是《论语》教给我们的道理呀!就好比挖井,你不一直挖下去怎么能挖到水呢?你看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不都是一直努力的嘛!3. 要珍惜时间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可快啦,你不好好利用,一下子就溜走了。

就像你总说等会儿再学习,结果等会儿等会儿,一天就过去了,多可惜呀!4. 与朋友交往要真诚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是你总对朋友撒谎,那朋友还会相信你吗?就像你答应了朋友一起去玩,那就一定要做到,不然以后谁还和你玩呢?5. 做人要有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你要是没有目标,那活着还有啥意思呢?就好像船在海上没有方向,能到得了目的地吗?你也得给自己定个目标呀!6.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不能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

比如你的同桌画画很棒,你就可以向他学习呀!7. 不要贪图安逸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生就是要奋斗的嘛!你总想着玩游戏、睡懒觉,那能有出息吗?就像运动员,不努力训练怎么能拿冠军呢?8. 要懂得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不然就会忘掉的呀!你想想看,你学过的课文要是不复习,过段时间是不是就模糊了?就像你好久没玩的玩具,是不是都快忘了怎么玩啦?9. 要心怀宽广,“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你你也别生气呀。

就像有人误会你了,你就大度点,别计较,不然多累呀!10.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才是最重要的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你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多受人尊敬呀,你也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呀!。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论语12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有20篇,12章为其中的一个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藏。

二、章节内容总结1.第1章:学而时习之本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温习,使之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2.第2章:巧言令色本章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被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孔所迷惑。

3.第3章:八佾舞本章描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重视,认为音乐舞蹈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4.第4章:里仁为美本章提出了择友的标准,强调与有道德的人交往,有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

5.第5章:君子恭而无失礼本章论述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以示尊重他人。

6.第6章:忠信敬矣本章强调了忠诚、诚信和尊敬他人美德的重要性。

7.第8章:君子之道本章介绍了君子在家庭、国家和社会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

8.第9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章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治理相结合,提出了儒家治世的理念。

9.第10章:君子喻于义本章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道义为原则。

10.第11章:见贤思齐本章鼓励人们向贤者学习,追求卓越。

11.第12章:闲居以修身,务田以教民本章强调了个人修养与为民谋福祉的关系,提出了儒家的实践主张。

三、篇章启示与实践应用通过对《论语》12章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儒家道德观的核心是以仁爱为本,注重个人修养,关爱家庭和国家,积极为人处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论语论:通“伦”,伦理二、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特殊句式七、省略句:(1)人不知()而()不愠。

(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每句的总结归纳

论语十二章每句的总结归纳

论语十二章每句的总结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中的每句话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为政》)孔子在这句话中告诫人们,不要只注重外表和口舌之辩,而应该注重内在的道德品质,真正的仁爱才是最重要的。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无能焉。

” (《论语·为政》)孔子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孝顺和恪守信义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关爱他人。

4.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论语·为政》)这句话指出了女子和小人比较难以教养。

孔子认为,女子和小人容易被外界环境所诱惑和影响,必须加以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论语·为政》)孔子在这句话中反映了他对于君子和小人在道德和心态上的区别。

君子无所隐藏,坦荡坦率,而小人则心机多端,常常戚戚于小事。

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为政》)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者不会迷茫和疑惑,真正的仁者不会为小事而忧虑,真正的勇者不会害怕困难和挑战。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这句话再次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真正的君子应该广交朋友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无知。

8.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十二章道理

论语十二章道理

论语十二章道理一、父母1.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不应受限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所有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2. 孝道:孔子强调子女应孝敬父母,对父母尽心尽力,尊敬和敬畏他们的地位和意见。

二、兄弟1. 兄弟之道:孔子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有共同责任和义务照顾彼此。

2. 尊师重道:孔子强调应当恪守兄弟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互相学习和尊重各自的长处。

三、子弟1. 学而优则仕:孔子鼓励弟子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最终能够贡献给社会,为国家效力。

2. 恭敬有节:孔子强调子弟们应该恭敬有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节制地行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

四、朋友1. 交朋友有道: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慎重选择,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共同追求道德和知识的进步。

2. 朋友之道:孔子主张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真诚待人,关心朋友的福祉,激励对方,互相帮助成长。

五、君臣1. 君臣之道:孔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君主应行使正义的统治,臣民应尽忠职守,共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2. 忠诚奉公:孔子认为臣民要对君主忠心耿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六、言行1. 谨言慎行:孔子主张人们在言行上都应该慎重,避免出言不慎,行事不当,应该谨遵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先修身,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达到最高水平,然后治理和影响家庭,再延伸到国家,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七、政治1. 如玉:孔子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像玉石一样纯洁无瑕,高尚贤能,坚守道德和公正。

2. 民为重:孔子强调民众的利益和福祉是国家最重要的目标,政府的一切行为和政策都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八、官职1. 仕宦之道:孔子主张官员应该以忠诚、正直、责任为核心,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 用人唯才:孔子认为用人应当唯才是举,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和能力,就应该得到重用和提拔。

九、修身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修身是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懂得自我约束的人的首要任务,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第一章:学而篇在学而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习的鼓励。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快乐。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君主应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与人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关于仪式和礼节的章节。

孔子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范。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说,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才能影响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的篇章。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章:雍也篇在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是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的篇章。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取得了他的智慧。

第八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说:“及之,择乎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选择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保持平衡。

第九章:乡党篇乡党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七、词语活用归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