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土木工程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创新的学科,它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结构工程、城市规划、水利工程等领域。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木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技术的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技术在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设计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设计更加精确、高效。

工程师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模拟出各种设计方案的效果,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在施工方面,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工艺使得土木工程施工更加安全、快速和精准。

自动化施工设备、无人机监测、三维打印技术等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在监测方面,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的监测更加精准和实时。

通过这些技术,工程师们可以实时监测工程的变形、裂缝、温度、湿度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土木工程技术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土木工程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变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方式。

智能化设计工具和建模软件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智能化施工设备和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测和智能化管理,预测和解决潜在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也将推动土木工程技术向更加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土木工程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确保未来世代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趋势。

一、现状分析1.1 能源效率土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如电力、燃料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效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现在,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节能技术包括建筑物隔热材料的改进、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广、太阳能利用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减少建造和运营成本,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2 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土木工程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应用,而传统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如,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再生材料等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建筑的寿命和使用效果。

1.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土木工程领域在能源方面也可以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风力发电、水电站等可以为工程提供清洁的电力资源,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此外,一些新技术如太阳能路面、光伏发电等也为土木工程提供了更多能源选择。

二、未来趋势展望2.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智能化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可以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控和优化,减少资源浪费和人为错误。

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2.2 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未来,循环经济模式将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循环经济模式是指通过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终极处理。

在土木工程中,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建筑材料、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实现。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土木工程是研究土木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工程的一门学科。

在建设现代城市和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背景下,需求不断增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以下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木工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公路、桥梁、建筑、水利水电等行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的参与。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土木工程的需求将会更加的强烈和持续。

2、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土木工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速公路桥梁的建设、高层建筑的设计、地铁隧道的施工等都需要高科技的技术支持。

现代材料、自动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都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支持。

3、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土木工程产业中,国内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壮大,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壮大。

同时,国外的企业也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语言进入中国市场。

以房地产龙头企业为例,其在土木工程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产业竞争将会在未来更加激烈。

二、发展趋势1、绿色环保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土木工程行业开始注重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已经出现,这些工艺正在逐步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

2、数字化技术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土木工程也将会逐步迈向智能、数字化时代。

建筑信息化和工程物理模拟等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将为土木工程的施工、设计、质量管理带来新的变革。

3、双创科技作为新时代的代表,双创科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将会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提供新的创新空间,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4、全球化格局中国正在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战略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国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其未来前景分析

我国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其未来前景分析

在创新应用方面,一些优秀的土木工程企业或个人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 果。例如,某些企业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成功地提高了建筑的使用面积和结构效 率;还有一些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了工程的自动化施工 和监测。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也为未来的土木工程建设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谢谢观看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应积极应对 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应 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土木工程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我国土木工程行业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在不断地进 步和发展。本次演示将探讨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希望为相关领域的 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六、风险与机遇
然而,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政策调整、经济形 势变化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都可能对土木工程行业产生冲击。例如,经济 下行压力可能使得部分工程项目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新材料的出现可能对传统 建筑材料的地位产生威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为 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来提 升自身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土木工程将迎来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绿色化和工业化 将成为主导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智能化方面,土木工程将借助人工 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工程结构的智能化监测、诊断和维护。在绿色化方面, 土木工程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技术,提高工程 项目的环保性能。在工业化方面,土木工程将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等方式,提高 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品质。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程领域之一,在现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现状、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领域拓展和国际化发展。

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在教育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导,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木工程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前景展望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将继续受到重视,建议在教育和技术发展上持续投入,同时关注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更多地向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学科方向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现状, 发展前景, 教育, 技术, 人才培养, 应用领域, 国际化发展, 展望, 建议, 未来趋势1. 引言1.1 土木工程专业概述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各种建筑工程,如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土木建筑等。

土木工程涉及到土石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强、应用性广泛的专业。

在现代社会,土木工程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包括结构设计、施工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毕业后,他们可以在工程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政府部门等领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较为乐观。

据统计数据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薪资待遇也逐年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土木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领域,为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1.2 专业就业形势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是当前许多学生关心的话题。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工程学科,涉及建筑、公路、桥梁、水利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在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土木工程领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木工程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如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也促使土木工程领域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向着智能化、可持续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土木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需求。

土木工程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 正文2.1 土木工程的历史背景土木工程作为古老而又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土木工程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的金字塔建造,古希腊的凯旋门和斜塔等。

在古代中国,土木工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长城、大运河等工程都是中国古代土木工程的杰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学术化。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木工程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在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技术革新和工程突破。

在现代社会,土木工程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从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到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土木工程的支持。

土木工程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土木工程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未来的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木工程学科的现状土木工程学科作为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有所差异。

然而,总体来说,土木工程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土木工程学科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并设立相关的研究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土木工程师和研究人才。

这为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传统的土木工程技术在保留的同时,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

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出现,为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也大大提高了土木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再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科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传统的土木工程项目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生态工程等概念被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可持续性。

二、土木工程学科的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土木工程学科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给土木工程带来巨大的影响。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工程质量。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深入贯彻土木工程学科的方方面面。

低碳、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

绿色设计和可持续施工将成为土木工程项目的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将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最佳保护,成为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土木工程的英文是Civil Engineering ,直译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

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

从土木工程发展的历程来看,每次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提升都会给土木工程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因此,从伴随人类出现到今天21世纪,凭借着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提升,今天的土木工程已发生了重要性的质变。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1. 世界现状19世纪中叶水泥的发明,转炉炼钢法的成功,使得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开始使用,钢材得以大量的生产并应用于房屋和桥梁的建筑。

20世纪20年代后期预应力混凝土的制造成功,新的施工机械的发明和施工理论的提升等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大跨度建筑和跨海峡1000m以上的大桥成为可能。

目前,世界上最高建筑是中国台北的101大厦,总高度为508m。

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悬索桥是日本的东线明石海峡悬索大桥,跨度为1990m;最长的斜拉桥是日本的多多拉桥,桥主跨有890m。

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为美国,其总长为__公里。

最高的大坝为高285m的瑞士大狄克桑斯坝。

最高的电视塔为加拿大高549m的多伦多塔,其次为莫斯科塔,高537m。

土木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近代大型歌舞剧的流行举办、世界性或地区性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大跨度建筑在世界各地快速涌现。

2. 中国现状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已久。

在古代,我国的就有了不少的杰出建筑代表,如长城、赵州桥、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自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土木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是世界排名第4的上海金茂大厦。

在特种结构方面,我国有4所电视塔排在世界前十位,其中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以468m的高度排在世界第三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S波
横波(S波)速度 地壳内 4 km/s (弹性地球介质) 外核 0
地幔内 4.5 km/s 内核 3.5 km/s
人们在感觉到一个上下颠簸的P波震动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然后会是一个更加猛烈的水平摇动,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大 多数房屋在上下颠簸变“酥”之后,便在水平摇晃中进一步毁坏倒 塌,这就是地震S波的作用。
3.3 地震防灾 地震动三要素:振幅(有效加速度峰值)、频谱、有效持 续时间。一般认为,对工程抗震而言,地震动的特性可以 通过其三要素来描述,这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各类 结构物的安全。 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 倒。 地震来了怎么办? 不要盲目出逃
1979年溧阳地震,死亡人员中的90%、重伤人员中的 80%是在门口挤压所造成。
2008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及我国地震带及强震 带分布
震级:是地震强弱的级别,以震源处释放能量的大小确定。 1次里氏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在花岗岩中爆炸2万吨TNT炸 药,每增加1 级,释 放的能量增加31.5倍。 目前世界有纪录的最 大地震是智利1960年 的9.5级地震。 烈度:是某地区 各类建筑物遭受地 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烈度与震级、震源 深度、震中距、地 质条件有关。
地震面波
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如果其震源很浅,在地震S波之后, 会有一个速度略小于S波,大约为S波速度0.9倍的面波紧 随其后,沿着地表传播,由于面波的衰减比体波要小,所 以能够传播得更远,时间持续得更长,地震面波的传播特 征,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海面上的波浪传播,既有上下 震动,又有水平摇晃。 汶川特大地震,远离震中的地方,例如北京高楼上的人们 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既上下又水平的震动与摇晃,部分人群 会有眩晕的感觉,便是这种地震面波作用的结果。
日本阪神地震,工业油罐倾斜。
地震前
地陷 地震后 冒砂
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海啸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海底爆发了 里氏9.0级强烈地 震,引发了印度洋 大海啸,巨浪以每 小时800km的起始 速度冲向海岸。
海啸前的平静
海啸的出现
东日本3.11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 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 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 成15741人死亡、4467人失踪。
1948.06.28
1952.07.21
日本福井
美国加州
7.3
7.7
千余
10人
1995.
1999.08.17
日本兵库县
土耳其
7.2
7.4
5438人
1.7万余
3.2 地震成因及地震知识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板块相交地带。欧洲与亚洲大陆板 块相交的欧亚地震带和太平洋与陆地板块相交的环太平洋地 震带是世界两大地震频发地区。我国地处这两大地震带之间, 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球六大板块: 欧亚、太平洋、 美洲、非洲、 印澳和南极板 块
日本福岛第1核电站 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受损的核电站3号 (左)与4号反应堆
海啸来袭的场景
日本3.11地震引发海啸 海啸来袭时的海水倒灌
震后又遭海啸袭击的惨状
地 一震 油引 罐发 储千 库叶 起县 火市 原 市
刀劈斧削般的 道路断裂与下陷 房屋与道路的 倾斜与下陷
时间 1905.04.04
据统计,我国1949年以来的灾害损失占GDP的5.09%,占 财政收入的27%。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3%—5%。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 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位于灾害频发区,自然灾害严重地 威胁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深刻地说明:在我国 城市化进程中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2 防灾减灾的任务日趋迫切和重要
灾害主要特点:
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正常生活。 破坏公益设施和公私财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破坏资源和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土木工程防灾 定义:是指针对以土木工程为载体的灾害,通过工程技术 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既涉及诸多的学科(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等),又涉及各类科学问题(静力学、 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因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问题不仅 包含的内容和学科众多、问题复杂,也是当今土木工程学 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印度2001年“1.26”大地震
印度“1.26”大地震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发生7.9 级大地震,造成16480人死亡, 15万人受伤,23万栋房屋倒塌, 约40万栋受损,经济损失约46 亿美元。灾情仅次于1976年的 中国唐山大地震。
台湾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造成的经济损失据岛内各县市的统 计数字显示,这次大地震共造成二千四百零三人死亡,重轻伤九千四 百零六人,失踪四十一人。该统计数字还显示,这次地震造成全岛房 屋全倒的有四万六千间,半倒的有三万四千多间。其中以南投县和台 中县最多,全倒的占四万一千多间,半倒的占三万零六百多间。初步 估计重建家园经费需新台币一千六百亿元。
1920.12.16
1923.09.01 1927.03.07 1933.03.02 1935.05.30 1939.01.25 1939.12.26 1946.12.20
中国海原
日本关东 日本丹后 日本三陆冲 巴基斯坦 智利 土耳其 日本南海道冲
8.6
20万余
7.4
7.7 6.6 7.0 6.5 7.0 7.6 6.7
级大地震,震后余震不断,余震约八 百次,900人死亡,500人失踪,4723 人受伤,9923座房屋倒塌,26700座 房屋严重受损。经济损失逾10亿美元。
地震还会造成地裂、地陷、 山崩、滑坡,以及土体受震后 液化而使地面出现冒水、喷沙 的现象,前者会使工程结构随 之断裂、甚至倒塌,后者使地 基丧失承载能力,甚至失效; 都会使位于其上的工程设施倾 斜、开裂甚至倒塌。
我们面临的减轻灾害的任务并没有减轻,并且随着人口的 急剧膨胀,经济的不断发展,防灾减灾的形势日趋严重。首先 是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并没减少,反而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次, 由于地域的限制,人类也正不断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进 发,如开发大西北的建设、海洋重大工程的不断涌现。再其次, 虽然我们对灾害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在灾害面 前,我们仍表现出了一些无奈和无力。
震源、地震波、震中、震中距的关系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 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科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与土 木工程有关的灾害,如地震、火灾、地质灾害、风灾等。 主要阐述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抗风、地质灾害和火灾 的检测防治。
二、国家需求
2.1 灾害日趋严重
通海地震
1970 年 1 月 5 日凌晨, 云南通海发生了死亡人数 超过一万五千人的 7.8 级大 地震。震源深度仅134米, 主震后发生 5 级至 5.9 级余 震 12 次,引起严重滑坡、 山崩等破坏,受灾面积 4500多平方公里,造成 15621 人死亡, 338456 间 房屋倒塌, 166338 头大牲 畜死亡,生命财产损失巨 大。
1906.04.18
地点 克什米尔
美国旧金山
M 8.6
8.3
死亡人数 1.9万
7万余
时间 1960.05.22 1964.06.16
地点 智利 日本新舄
秘鲁 美国加州 伊朗 马拉瓜 中国海城 中国唐山 美国加州 美国加州
M 8.3
7.9
死亡人数 日本死120人
130人
1964.03.28 美国阿拉斯加
映 秀 镇 漩 口 中 学
震 后 映 秀 镇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km,因此 破坏性巨大。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 地震。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 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 较长。
桥梁断裂 道路塌陷
北川县建筑物震时丧失整体性破坏倒塌
26人
4万 65人 1.7万 1万 1.3万 24万 55人
8.3 10万死,4 1970.05.31 万不明 1971.02.09 3千 7.9 1972.04.10 8.9 7.5 8.3 7.9 8.4 3千 3万 3万 2.3万 千07.28 1989. 1994.01.17
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现状及前 沿发展方向研究
贺国京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土木工程防灾学科概述
1.1 灾害 定义: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共同原因,对人类的 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地震、强风、火灾、爆炸、地质灾害、洪水等。 人为灾害:水质及大气污染、火灾、噪音、交通事故等。
中国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大地震。是 世界地震史上迄今为止最悲惨的一页。死 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
唐山大地震后的卫星图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 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建国以来最强烈的 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 公里。遇难69226人;受伤374643人;失 踪17923人。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