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闻一多《唐诗杂论》欣赏[春江花月夜 ]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的⾃赎闻⼀多评《春江花⽉夜》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当指以梁简⽂帝为太⼦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个宫廷为中⼼的艳情诗。
我们该记得从梁简⽂帝当太⼦到唐太宗宴驾中间⼀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昂未⽣之间⼀段时期。
这其间没有出过⼀个第⼀流的诗⼈。
那是⼀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则为⼈所诟病的时期。
没有第⼀流诗⼈,甚⾄没有任何诗⼈,不是⼀桩罪过。
那只是⼀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个空⽩,⽽是⼀个污点,就因为他们製造了些有如下⾯这样的宫体诗: 长筵⼴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回⾝正颜⾊。
(⾼爽《咏酌酒⼈》)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廷内外的⽓氛。
⼈⼈眼⾓⾥是淫荡: 上客徒留⽬,不见正横陈。
(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悦倾城》)⼈⼈⼼中怀着⿁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
(李义府《堂词》)对姬妾娼妓如此,对⾃⼰的结髮妻亦然(刘孝威《鄀县寓见⼈织率尔赠妇》便是⼀例)。
于是发妻也就成了倡家。
徐悱写得出《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那样⼀⾸诗,他的夫⼈刘令娴为什麽不可以写⼀⾸《光宅寺》来赛过他?索性⼤家都揭开了: 知君亦荡⼦,贱妾⾃倡家。
(吴均《⿎瑟曲有所思》)因为也许她明⽩她⾃⼰的秘诀是什么。
⾃知⼼所爱,出⼊仕秦宫。
谁⾔连屈尹,更是莫遨通?(简⽂帝《艳歌篇》⼗⼋韵)简⽂帝对此并不诧异,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称⼼的消息。
堕落是没有⽌境的。
从⼀种变态到另⼀种变态往往是个极短的距离,所以现在像简⽂帝《娈童》、吴均《咏少年》、刘孝绰《咏⼩⼉採莲》、刘遵《繁华应令》,以及陆厥《中⼭王孺⼦妾歌》⼀类作品,也不⾜令⼈惊奇了。
变态的⼜⼀型类是以物代⼈为求满⾜的对象。
于是绣领,袙腹,履,枕,席,卧具……全有了⽣命,⽽成为被玷污者。
推⽽⼴之,以⾄灯烛,⽟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不⽤说,有机⽣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的同情者。
品读《春江花月夜》

品读《春江花月夜》在争奇斗艳的唐诗百花园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堪称绝唱之作。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牍》中曾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诗杂论》)而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唐朝的诗歌讲究声、色、意。
声,指的是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之美。
色,指的是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
意,指的是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诗人言志的部分。
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它使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意境优美,如梦如画《春江花月夜》诗题包括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
春是温馨的季节,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春的色彩;夜是诗的背景,静谧而又朦胧,使一切事物带上了神秘感;月却提供了一种色调、氛围,把春夜的一切事物都包容在月的光色之中,似白非白,似明非明,清晰而又朦胧。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境界非凡、空明纯美的奇丽画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江春水,江潮浩荡,滚滚而来,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雄伟。
在江海相接处,一轮明月好像从海潮中涌动而出,景象壮观。
好一派银光闪烁、晶莹澄明的世界!开头寥寥四句就勾画出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明月东升、光照万里的优美壮阔的图画。
接着,诗人的彩笔又在这幅画卷上略加点染,把春江月夜图描绘得更加绚丽迷人。
随着一江春水的宛转流淌,诗中的画面不断扩大:花草飘香的原野,月光笼罩的花林,雪珠一般的繁花,难以辨认的白沙,弯曲流淌的春水,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一派如霜似乳的清辉里,梦一般轻盈,沙一般神秘……使人似入梦境,心醉神迷。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 原文及赏析

顶
29
2009-10-10 20:07
回复
222.132.89.* 2楼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古诗《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及赏析一、诗文共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二、详解注释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高中语文选修诗歌散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 (4)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前后意象的变化:
春江——流春(春半) 明月——斜月(落月)
花林——落花
(2)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 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月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 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 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 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 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 中。
“月”是全诗的灵魂:
• 景物描写的主体 •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 哲理思考的凭借 •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
小结:明月西下, 抒写游子思妇于明月之 夜的相思离别之情。
第九章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翻译 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 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 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 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 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 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 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春江花月夜》赏析(全)

《春江花月夜》赏析(全)《春江花月夜》赏析(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
下面是对此诗的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一张若虚因《春江花月夜》一诗而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此诗的地位,从明代嘉靖年间被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以来,它那晶莹剔透、温润华美的光泽让众多的读者和诗评家爱不释手,对此诗进行解读和赏析的文章多如牛毛。
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类型或角度:一是清代以前的,对此诗的断语式的评论,从用韵、结构、情景关系等。
如清人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说:“此篇是逐解转韵法。
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
”二是闻一多先生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指出了张若虚的功绩和《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发展中的地位,“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对诗的主题内容,他提到“……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先生首次指明了此诗的“宇宙意识”,是很有创造性的。
三是从意象的解析出发,认为“‘月’是连缀全篇的结构线索,‘月出、月升、月斜、月落’为序,是‘景——理——情’转承过渡的枢纽”;‘月’是形成该诗意境之美的中心意象;‘月’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隐喻与象征。
”四是单就某一个角度切入去对此诗进行读解,如“生命意识”、“意象的组合”、“意境营造”、“时空意蕴”“大我与小我”(“大我”在苦苦追寻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小我”在深深体悟游子思妇别情离绪的痛苦。
一大一小——宏观与微观)。
论者对以下几方面形成了共识,一是此诗的地位;二是以月为线索,通过一系意象来构筑意境;三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但有以下几个问题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什么开头写月上潮生的画面?为什么产生两个追问?为什么后半部分写相思,与前面写月夜景色和对于宇宙人生的追问两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问题,此诗的景情理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二让我们先回到现场,诗人的创作往往并不是“意在笔先”,更多的是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下,受外界的触动而为之,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触景而生情。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一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闻一多《唐诗杂论》欣赏[春江花月夜]
展开全文
唐代诗人王之焕有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并州(山西太原)人,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娶妻为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游历名山大泽间,闲居十五年,其高风亮节,深受黄河沿岸民众仰戴。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
全唐诗存此诗六首。
其中最著名的《凉州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
因此“凉州词”并非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
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的凉州词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
主要是诗中显现的阔大盛唐气象和精妙的构思: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又凸显典型的异域边塞风光,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
但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又不是直抒其情、直接鞭笞,而是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但“何须怨”的前提是有“怨”,是“少妇城南,征人蓟北空回首”,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何须怨”,不仅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从来就自诩是“春
风雨露”、“化育万物”。
明代的杨慎就认为内中含有讽剌之意:“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只不过不怨朝廷而怨春风,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这首诗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在当时就获得人们的喜爱,不仅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时也获得包括下层歌妓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欢迎。
薛用弱的《集异记》就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
有天,天下着小雪。
三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所谓“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在道旁筑亭,门前挑着一面旗子,上面画着酒坛或写个大大的“酒”字,故称为“旗亭”。
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讌。
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
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
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
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
三人都说好。
不一会,一位歌妓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有一位歌
妓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
但是,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
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
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
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俟之。
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其实,在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作中,有两首《凉州词》,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此诗虽同为王之涣所作却不为人知。
可见诗不要多,关键要好。
另一位盛唐时人张若虚就留下一首乐府《春江花月夜》,结果是“以孤篇压全唐”。
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
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雾。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景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清满江树。
[音画欣赏] 春江花月夜[古筝]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既是一首典雅抒情的唐诗,又是一支意境优美的抒情乐曲。
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
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
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
20年代,
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后来,《春江花月夜》被改编成了A调古筝曲。
此曲旋律抑扬顿挫,柔情似水,优美好听。
其内容丰富,含有摇指、下滑上滑、按音等技巧,使学者得到适当的复习和学新。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
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