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措施 宣化镇岳窑小学 2014.9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遵循预防为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常见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各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定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保障师生健康。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3)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食堂员工每年体检、持证上岗制度,发现卫生问题及时整改。食堂管理者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校医、教育处。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4、有计划的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部门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班主任要按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午检和报告,宿舍管理老师坚持对住宿生晚上回宿舍检查和报告,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并把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日志和值班记录。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1名高烧学生或者1天内有3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及电话询问请假学生发现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学校校医应当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报告。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流行病学填空简答论述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2、流行病学的用途: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4、疾病分布的意义: 认识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5、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 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1)描述疾病的分布2)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2)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用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生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 6、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7、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性;地方性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为 8、病例报告的目的和用途: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 9、现况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方法: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0、现况调查的研究变量: 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住址),疾病指标(死亡、发病、现患、伤残、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相关因素变量(吸烟、流产、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家族史) 11、问卷一般包括:题目;调查与调表说明;问卷主题内容;核查项目 12、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方法: (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目的: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监测 (3)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13、队列研究基本原理和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14、队列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15、队列研究的设计步骤: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含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16、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2)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人时(注:人数×暴露时间=人时数)。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 17、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和流行病学意义: 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18、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偏倚: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19、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直 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 估计危险度;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 关系 缺点: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易发 生失访偏倚;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设计要 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随访过程中, 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20、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 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 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 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 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21、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2、病例对照研究实施步骤:提出假设;制定研究 计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 研究报告 23、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OR: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 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 为对照组的若干倍。OR=1 暴露与疾病之间无关 联;OR>1 暴露与疾病正关联,则该暴露因素为 危险因素;OR<1 暴露与疾病负关联,则该暴露 因素为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意义:OR的含义与RR形同,反映暴露 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4、OR的计算: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ad/bc;个 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c/b 25、临床疗效研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随机化; 盲法;重复 26、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 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分组时 必须采取随机原则;必须设立对照组,并做可比性 检验;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 为了控制人为主观心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好使 用盲法观察结果 27、常用的对照方法:标准;安慰剂;交叉;互相; 自身对照 28、疾病的预后:存活和死亡,存活着分治愈、缓 解、迁延、慢性化、恶化、复发、残疾及发生并发 症 29、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 本身的特点;患者病情;医疗干预效果;医院内感 染;社会家庭因素 30、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指标:病死率;治愈率;缓 解率;复发率;功能丧失率;生存率 31、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失访偏倚;迁移性偏 倚;零点偏倚;集合偏倚 32、诊断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 1)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总病人中诊断阳性者所 占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Se= a/(a+c)×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反映诊断试验漏诊情况 FN=c/(a+c)×100%=1-Se 2)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的人被诊断试验判 断为阴性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排除非病人的能力 Sp=d/(b+d)×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实际无病,根据诊断试验 判为有病的百分比FP=b/(b+d)×100%=1-Sp 3)约登指数:也称为正确指数,表示诊断方法发现 病人和非病人的综合能力,指数越大,真实性越高 YI=灵敏度+特异度-1=Se+Sp-1=1-(FN+FP) 4)符合率agreement rate:是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 真阴性之和占受检人数的比例,也是诊断试验结果 与金标准结果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患者与排 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100% 5)阳性预测值: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 的概率+PV=a/(a+b)×100% 阴性预测值:诊断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无病的 概率-PV=d/(c+d)×100% 6)阳性似然比(比值越大,诊断的价值越高)+ LR=Se/(1-Sp) 阴性似然比(比值越小,诊断的价值越高)- LR=1-Se/Sp 33、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指标: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34、确定诊断试验分界值的方法:均数加减标准差 法;百分位数法;临床判断法;ROC曲线法 35、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生物性、化 学性、物理性);宿主;环境(自然、社会) 37、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 究;实验性研究 38、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3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 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 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 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40、偏倚的主要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 偏倚 41、选择偏倚的控制: 1)设计阶段: ①各类研究通用的原则:科学的抽样方案、严格纳 入与排除标准、减少无应答和失访;采用多种对照 ②病例对照研究:1)注意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防 止匹配过度2)切忌根据暴露状态来选择病例和对 照3)尽量采用社区病例和社区对照以控制入院率 偏倚和检出征候偏倚4)采用医院病例和医院对照 要尽量采用多家医院的病例和多家医院不同科室 对照5)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中,只选用新 发病例或新诊断病例来避免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③回顾性队列研究:避免依照结局选择暴露人群和 未暴露人群 ④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和盲法来避免研究对 象和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2)实施阶段:1)严格遵照设计的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2)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 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减少无应答率及队 列研究中的失访和实验性研究中的中途退出等 3)分析阶段:失访率>10%,失访分析、进行选择偏 倚的估计分析、率的标准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 析 42、混杂因素的特征:必须同疾病有关联;必须同 暴露有关联;不能是暴露的效应,尤其不能是暴露 与疾病之间的中间变量 43、混杂的控制: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 限制);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标准化) 44、传染病研究的意义: 传染病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发病水平高;部分传 染病呈上升趋势,如消化道、呼吸道、寄生虫传染 病;部分传染病被控制住是因为有有效疫苗,接种 程序的不完善造成隐形传染;少数濒临灭绝的传染 病死灰复燃,如寄生虫病、性行为传染病;耐药菌 株不断出现 4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46、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 引起传播 4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 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可确 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8、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 播; 经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49、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新生儿增 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 疫人口死亡;病原体变异。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 50、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 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所有易感接 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 染 5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 52、对传染病人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53、对接触者措施:留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54、针对易感染人群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5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人工被动免 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 56、计划免疫的内容:7周岁以下儿童按程序进行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 57、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 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内容:1)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2)健康保护:采取双向策略,即把整个人群的普 遍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 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三早” 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 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措 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及设立专门的防治 机构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 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 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 率。主要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58、疾病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 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 统;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59、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带 入传染、交叉感染 60、循证医学的步骤:提出问题;研究证据的来源 与检索;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指导决策;后效评价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案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案 一、组织和制度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卫生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季节性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二、预防措施 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传染病,学校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晨午检:班主任每晌应密切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学生的出勤人数。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2、报告:一旦发现师生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有关人员应立即告知卫生老师和学校领导,学校应按规定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业务科室,同时报区疾控中心。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校长。 3、劝说: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或有摄氏38度以上高热学生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责任人:卫生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安保主任、分管校长、校长。 4、记录:卫生教师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学生的具体情况 ( 班级、人数、症状、就医情况、上课情况、目前康复情况)并记录在册。责任人:卫生老师。 5、跟踪: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6、消毒:根据有关规定做好 ( 包括发病及相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 ) 消毒工作,学校领导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责任人:卫生老师。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 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引发;促长;进展) 6.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7.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8. 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9.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与______两类。(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单选题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 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 麻疹的免疫预防策略 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免疫力的策略 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免疫机会: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8-12月龄麻疹疫苗第一针(基础免疫); 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18-24月龄麻疹疫苗第二针;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依据麻疹流行情况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保护大龄儿童。 国家免疫规划目标: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 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 易感人群 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 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 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 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少数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症状也较轻。控制措施 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麻疹和风疹的鉴别 麻 风疹 疹潜伏期:8~14天;14~21天; 前驱期:3-4天,1~2天,

水质类题目-最终版

水质检测题库 一、单选题 1、水硬度是指 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B.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 C.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 D.溶解于水中钙、镁盐类总和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中 认知层次:记忆 大纲代码:4.4.1.2 命题单位:湖北省疾控中心 命题人:曾晖 2、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A.COD B.BOD C.DO D.TOC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中 认知层次:理解 大纲代码:4.4.1.2 命题单位:湖北省疾控中心 命题人:曾晖 3、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严重污染时,应选用哪一种消毒法。 A.普通氯化消毒法 B.氯胺消毒法 C.过量氯消毒法 D.有效氯消毒法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中 认知层次:理解 大纲代码:4.4.1.2

命题人:曾晖 4、饮用水污染包括 A.生物性和化学性 B.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C.化学性、物理性 D.生物性、物理性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易 认知层次:记忆 大纲代码:4.4.1.2 命题单位:湖北省疾控中心 命题人:曾晖 5、天然水的PH值一般为 A.7.0 B.6.5-7.0 C.7.2-8.5 D.8.0-9.0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易 认知层次:记忆 大纲代码:4.4.1.2 命题单位:湖北省疾控中心 命题人:曾晖 6、氟离子选择电极测试时,为了求得氟离子活度与浓度之差有一固定值(使氟离子的活度系数为一常数),起主要作用的是离子强度缓冲液中的何种物质。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醋酸; D.柠檬酸钠;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专业:环境卫生 预估难度:易 认知层次:记忆 大纲代码:4.4.1.2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下迪小学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发生人传染病疫情时,在我们学校可以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猪流感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马杰 副组长:梁赛泽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常识,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注意教室内通风。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杜绝学生在校吃零食,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并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预防控制儿童常见传染病

预防控制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几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麻疹是法定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疹、风疹、腮腺炎、手足口病是法定丙类传染病;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临床表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如甲0、甲1、甲2、甲3……。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潜伏期:数小时至4天,一般为1-3天。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多见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临床经过良好,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可不经治疗而自愈,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肺结核病流行特点分析

肺结核病流行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对住解放军第309医院的部队官兵肺结核病例的流行特点及进行分析,为控制部队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某医院部队官兵肺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0年门诊及住院治疗结核病例共207例,平均发病年龄32岁,60岁以上占12.57%,男女比11.94:1。92.75%来自驻京部队,战士占65.70%,干部占23.67%,军队离退休未交地方人员占10.63%。原发性占0.97%,血行播散性占1.93%,继发性占73.91%,结核性胸膜炎占12.56%,继发性合并结核性胸膜炎占10.63%。179例新发肺结核病例痰检率为77.10%,痰菌阳性率为18.12%,痰菌阴转率96.77%。采用6~9月疗程进行化疗,202例完成化疗病例,治愈率98.51%。结论某医院部队官兵肺结核病例以青年男性战士为主,以继发性肺结核为主,肺结核治疗以短程化疗为主,治愈率较高。 《2011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显示,全球结核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死于结核病的人数已从2003年的180万减少到2010年的140万,在中国、巴西、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全球结核病致死人口降到了10年来的最低水平。2010年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与2000年相比肺结核患病率、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肺结核死亡人数都明显下降。但军队肺结核近10年的发病率一直在0.5 ‰波动,虽然发病率的升高不明显,但在军队传染病构成中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排位也从第3位逐渐跃到第1位,成为军队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1]。对部队官兵肺结核病的流行特点分析,对军队肺结核的防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现对2009—2010年某医院部队官兵肺结核病例进行分析,旨在能为军队制定结核病防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2009-01-01/2010-12-31,在医某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部队官兵肺结核并且已经停药的肺结核病例。 1.2 研究方法用Excel 2003软件对部队官兵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部队官兵肺结核患者情况作出分析。 2 结果 2.1一般状况2009-01-01/2010-12-31,某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部队官兵肺结核病例共207例,其中2008年登记的43例、2009年登记的78例、2010年登记的86例。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春季73例,占总病例数的35.27%;夏季54例,占26.09%;秋季为46例,占22.22%;冬季34例,占16.43%。春夏季发病占61.37%。 2.2.2人群分布 2.2.2.1性别年龄分别患者平均年龄32岁,20~2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全部发病人数的6 3.77%,50~5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少,占全部发病人数的1.45%,60岁以上合计占12.57%。患者男性191例,女性16例,男女比11.94:1(表1)。 2.2.2.2 部职别分布207例病例中92.75%来自驻京部队,7.25%来自外地。192.例驻京部队肺结核病例中,驻京总直部队占44.27%,北京军区占39.06%,海军占4.17%,空军占12.50%。207例病例中干部占2 3.67%,战士占65.70%,军队离退休未交地方人员占10.63%。 2.2.2.3肺结核病患者发现及管理方式207例患者中,新发病例占86.47%,复发病例占1 3.53%。因症就诊发现占82.61%,体检发现17.39%。8 4.54%的患者管理方式为住院+门诊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了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 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 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隋福泉 副组长:孙洪武刘军王立祥郑宝才 成员:中层领导及村小校长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 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