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针灸学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 和生活。
病例三:偏头痛的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长期患有偏头痛,头痛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 生活。
治疗方法
选取太阳、率谷、风池等穴位进行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 月。
虽然穴位注射疗法使用的 药物多为局部用药,但仍 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需 要密切观察。
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药物治疗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虽然使用药物,但 药物剂量较小,且直接作用于病 变部位,相比口服或注射药物治
疗副作用更小。
与针灸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和穴 位刺激的优点,能够更快地发挥治 疗效果,且作用更为持久。
不孕不育
穴位注射疗法在辅助治疗不孕不育方 面有一定疗效,通过调节内分泌和生 殖系统功能,促进受孕。
儿科疾病的治疗
小儿腹泻
穴位注射疗法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
穴位注射疗法有助于改善小儿营养不良状况,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促进营养 吸收。
04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疗法对外科软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疗效,如肌肉拉伤、肩周炎等,通过 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促进软组织修复。
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注射疗法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妇科疾病的治疗
痛经
针对痛经等妇科疾病,穴位注射疗法 能够调节子宫收缩,缓解疼痛,改善 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偏头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发作频率降低,生活质 量得到提高。
穴位注射--针灸学

穴位注射--针灸学xx年xx月xx日•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目录•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01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定义穴位注射是一种在穴位中注入药物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不同名称穴位封闭、水针疗法、注射疗法等穴位注射的定义起源穴位注射起源于中国针灸学,是针灸大夫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穴位注射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穴位注射的起源和发展药物注入穴位后,可直接刺激穴位,产生针刺样效果,从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刺激作用药物在穴位内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药理作用穴位注射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
综合作用02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选取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取适合的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确定穴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确定穴位位置。
确定注射器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为1毫升或2毫升注射器。
准备工作操作步骤用碘伏或酒精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消毒刺入穴位注射药物拔出针头用针刺入穴位,感到酸胀或麻感。
将药物缓慢注入穴位,一般每个穴位注入0.1-0.3毫升药物。
注射完毕后,用棉球按住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注意事项注射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感染。
注意消毒注射时要注意深度,避免刺入过深或过浅。
控制注射深度注射的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掌握药物剂量和浓度注射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不适。
注意后续护理03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穴位注射的治疗范围穴位注射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神经炎等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等。
穴位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
穴位注射--针灸学ppt

适应症和禁忌症
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
02
常用器具
穴位注射一般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包括5号、6号、7号针头,注射器容量为1-5ml。
常用药品
一般采用水溶性维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药物。
常用器具和药品
操作步骤准备器具和药品:检查注射器是否完好,确认针头型号和药品类型。选取穴位:根据病情需要,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注射。消毒:用碘伏或酒精棉球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进针:用已消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深度根据穴位位置和患者体质而定。注射: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药液注入穴位。拔针: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穴位,防止出血。
孕妇
对于孕妇的常见疾病,如妊娠呕吐、胎位不正等,可以采取穴位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穴位的选取和操作方式,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可以通过穴位注射来改善身体状况,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选取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的穴位注射治疗
穴位注射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处理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穴位注射的研究和发展
05
穴位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穴位注射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穴位注射的常用药物
临床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进展
要点三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反射、免疫调节、内分泌调节等方面。
要点一
要点二
穴位注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03
治疗原则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注射治疗。
针灸新疗法——穴位注射

针灸新疗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穴位注射疗法作用:(1) 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二、常用药物及其作用:(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
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
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
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
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
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
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一、急性阑尾炎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
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
穴位注射--针灸学

精选2021版课件
9
七、施术前准备
❖
3.药物的剂量:(严格执行药品使用说明书用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也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a、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 b、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 c、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 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 d、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 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1.仰卧位。 2.俯卧位。 3. 俯伏坐位。
精选2021版课件
21
八、操作方法
❖ 四、操作
❖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
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 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 ,无麻木、触电感(表示刺中神经),便可将药液注人。
精选2021版课件
25
九、注射疗程
❖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 也可隔2~3日1次。
❖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精选2021版课件
26
十、注意事项
❖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使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要检查注射器 情况。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 行,防止感染。
。
精选2021版课件
7
六、常用药物
❖ 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常用的药物有:
❖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 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 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中医针灸护理穴位注射法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知识拓展:疗 程
•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 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注 射一次。 •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再进行 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 的正常反应。如局部酸胀感、4--8小时内 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 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 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 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 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 即应停止使用。
复习思考题——
• 1、穴位注射法的操作要点有哪些? • 2、穴位注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 3、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穴位注射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穴位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 掌握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 • 熟悉穴位注射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一、概述
•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它是利用带有 长针头的注射器具代替毫针刺入人体一 定的穴位、痛点或敏感点,再施行手法 后,将一定量的中西药物注入穴位的方 法。
原理
• 穴位注射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医学 肌肉注射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穴位中 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渗透, 将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对某些病症有特 效治疗作用。
◎知识拓展:药物的选择
• 1、中草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 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 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 2、维生素类制剂 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 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 • 3、其他常用药物 5%-10%葡萄糖、生理盐 水、神经生长因子、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 • (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 穴位注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用。 常用于制作注射液的中药有:当归、丹参、 红花、板蓝根、徐长卿、灯盏花、补骨脂、 柴胡、鱼腥草、川芎等;西药有:25%硫酸 镁,维生素B1、B12、C、K3,盐酸利多卡因, 阿托品,利血平,安络血,麻黄素,抗生素, 生理盐水,风湿宁,骨宁等。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
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 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红 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四)注意事项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
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的有效 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 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 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足,气血虚弱;实证为肝脾不和,气滞血瘀。 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方案:穴位:关元、血海(双)、三阴交(双) 每穴1毫升。每日1次,连续3--5日。月经大多来潮,治疗停止。以这次 月经来潮之日为新的周期日,下月周期日之前3--5日继续上述治疗,月经 来潮治疗停止。如此连治3个周期。3个月共9-15针。 当归穴位注射液:当归、川芎,红花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关元位 于小腹,是任脉要穴,任脉主生殖;关元又是肾脏元阴元阳所在,可补 肾气;血海,在膝盖上,脾经穴,是补血要穴;三阴交,在踝上,脾经 穴,肝脾肾三经在下肢的交会穴,调理肝脾肾。肾气充足,气血充盈, 肝脾调和,所以月经自然通畅了。 如果是月经量少,经期后延,属病情较轻,只须针灸上述穴位就行 了。针刺这三穴3--5天,月经来潮停止治疗。也要做3个周期,即连续3 月在月经前3-5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停止。
穴位注射法
概念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 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 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一)操作方法
1.针具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 2.穴位选择 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结合经 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 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 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 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Fra bibliotek慢性湿疹
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加强的松龙注射液25mg穴位注射。 皮疹全身取双曲池、血海穴, 上肢取双曲池穴; 下肢取双血海穴; 肛周取长强穴; 阴囊取会阴穴。 单穴药量减半。 隔日1次,外擦派瑞松乳膏(西安杨森公司生产),2次/d。 曲池穴有调和营卫、通经活血之功效,血海穴有活血化瘀祛 风利湿之功效,会阴穴有清热利湿之功效,长强穴是肛周疾 病之常用穴。
(一)操作方法
3.注射剂量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作 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部可注射 0.1毫升,头面 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 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 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一)操作方法
4.操作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 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 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 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 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人。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 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 则用中等刺激,推液也宜中等速度。如所用药液较 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 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一)操作方法
5.疗程 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 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 隔2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 间可休息3-5日。
(二)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
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 腿痛等。
(三)常用药物
(四)注意事项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
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 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 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 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 应酌减。
案例
闭经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有虚证、实证两种。虚证为肾气(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