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课时规范练3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规范练3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汉初,黄老学派认为:君、臣、民都是集体构造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只有“主执度,臣循理”,君臣互不相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安定。
这反映出黄老思想( )2.(2020河南许昌二模)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3.(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4.(2020广西南宁一模)汉武帝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
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 )5.(2020内蒙古包头一模)汉代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只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
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 )6.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
这主要是由于( )二、非选择题7.(2020山西运城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
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
……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净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
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
……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
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
……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
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
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
……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2020高考通史版历史-课时规范练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时规范练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3)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2.表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 项错误;小国寡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4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5·江苏徐州模拟)《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解析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河南鹤壁调研)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
A项是孟子主张;C、D两项题干未体现。
答案 B3.(2015·贵州贵阳模拟)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故选B 项。
答案 B4.(2015·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作业汉代儒学

课时练习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 [无论是秦朝“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故选B项。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D [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汉朝时期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
故选D项。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 [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4.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B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 课件: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对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精神 大思想武器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 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 间独尊的地位。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 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 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 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 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礼教化天下
允许博士招收弟 子,学习儒家的 人数不断扩大
提高儒家弟子 的政治地位, 激励读书人
“三纲五常” 思想
“天人合一” 思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 观点的目的。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
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他提 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 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3)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表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4.(2019四川绵阳一模,2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5.(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6.(2019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
由此可见()
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
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
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
二、非选择题
7.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课时规范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D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
用”“道德为上”,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2.A“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
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3.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
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
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五经有不同版本,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将不同版本的五经整理成一部官方钦定的经典,这有利于思想统一,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选A项;官方钦定经典并未消除各家之间的分歧,故B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无法体现儒家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并非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故D项错误。
5.B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画像砖“长袖乐舞图”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指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
6.B材料体现了东汉时期群居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反映了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不变,排除C项;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排除D项。
7.参考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
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影响: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