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13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日课《论语·学而》13

日课《论语·学而》13展开全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⑴也。
恭近于礼,远⑵耻辱也。
因⑶不失其亲,亦可宗⑷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
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
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注释】⑴复——《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又哀公十六年叶公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
”这“复言”都是实践诺言之义。
《论语》此义当同于此。
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但未举论证,因之后代训诂家多有疑之者。
童第德先生为我举出《左传》为证,足补古今字书之所未及。
⑵远——去声,音院,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
此处亦可以译为避免。
⑶因——依靠,凭借。
有人读为“姻”字,那“因不失其亲”便当译为“所与婚姻的人都是可亲的”,恐未必如此。
⑷宗——主,可靠。
一般解释为“尊敬”,不妥。
朱熹《论语集注》:近、远,皆去声。
信,约信也。
义者,事之宜也。
复,践言也。
恭,致敬也。
礼,节文也。
因,犹依也。
宗,犹主也。
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
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
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郭宽润:本章依然要從全篇脈絡中去理解,君子在與人仁義相接之時,需注意什麼?本章給出了一個價值準則。
本對“信”與“義”、“恭”與“禮”做了格義,信並不涉及事情合宜與否,因此而跟義有了明顯區分。
判斷一件事情,做正當、正確的事比只注重行事結果更重要。
孟子說“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即是講此。
《禮記.表記》恭以遠恥,對人恭敬能遠離恥辱,但凡事都有一個度,過度了就會讓人反感,這就是‘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道理。
又恭而無禮則勞,雖恭敬於人,不能中禮,或為人所輕侮。
也是講行事不卑不亢適度得宜才是禮。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论语解析,《学而》1.14

《学而》1.14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对他的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文集。
本篇主要围绕着教育、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等主题展开,深受后世的推崇和研究。
下面将为您逐句解析《论语‧学而篇》的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他还提到,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因为朋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帮助个人的成长。
最后,他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君子能够做到不被他人的无知与误解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强调孝和弟这两个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如果既孝顺又尊敬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上级的事情;而那些不爱尊敬上级但喜欢制造混乱的人是不存在的。
然后,他提出君子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正道为根本,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析:这是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指导方针。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尊重他人,对待事务认真负责并守信用,节约开支同时又要关心民众的福利,才能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析:这段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指出,作为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回家后要尊重兄长;要做到严谨可信,广泛地对他人充满爱心,亲近仁爱的行为准则。
当自己的行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时,才能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态度。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是有才德的,那么他就应该能够抵制外貌的诱惑,全力以赴地为父母服务,为君主效力,并且与朋友之间交流时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其中的《学而》一章是孔子家训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基本观念。
本文将针对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进行解析与讨论。
《学而》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地复习所学,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不被他人所了解而不发怒,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接下来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解析,逐一探讨其中的重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积累,还需要经常性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个人的快乐和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朋友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成长。
最后,孔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养的观念。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以他人的无知为怒,即便他的努力未被他人所理解和认可,也不应该表现出愤怒和狂傲的情绪。
这是一种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体现。
通过对《学而》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和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坚持学习并不断实践与反思。
他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修养,不因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
总之,《学而》这篇孔子家语中的重要篇章,不仅仅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阐述,更是为我们现代人指引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与思考,《学而》中的智慧将会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13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评析】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
说到底,还是毛主席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