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302ZH071课程名称(全称)总学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上课地点课程性质必修课电子测量技术指导实践课后练其他学时20训练40习、讨论4学时(主讲)学时学时应用电子技术综合自动化实训室(二)专业概况1、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后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先进的测量方案,合理地选用测量仪器,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2、岗位面向直接面向电子产品品质员、电子组装工艺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
3、专业核心能力(1)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2)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3)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4)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5)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6)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大纲(一)总体目标与任务1、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发展动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直接地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3、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元器件的识别能力。
2)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
3)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能力。
4)单元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设计能力。
课程标准设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欧阳盼一、学习领域概述1、专业名称、代码与含义专业名称: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代码:051600专业含义: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涵盖的职业(工种)为装配钳工(6-05-02-01)、机修钳工(6-06-01-01)、工具钳工(6-05-02-02)、维修电工(6-07-06-05)、焊工(6-04-02-05)。
2、专业简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技术特点是复合型,知识特点是知识面宽,岗位特点是应用性强,就业特点是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要求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具备今后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专业面要宽,岗位针对性要强,适应面要广,力求一专多能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具体说来,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三大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二、学习领域目标1 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2 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3 专业能力目标熟悉机械识图及制图能力掌握机械结构分析及设计能力掌握传动部分分析及设计能力熟悉机械零件测量基本能力熟悉常用电气图纸识读能力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能力了解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能力了解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三、学习领域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从事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机械安装与维修及电气维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培养和提高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职工作的劳动者。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教案:电子测量技术《2》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2.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3.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论讲解1.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范围-电子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2.实验操作2.1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示波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多用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频谱仪的使用和操作方法3.实例应用3.1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温度测量-电压测量-频率测量-电流测量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来进行,考察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等2.教材和参考书籍3.实验报告模板和评估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子测量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参考学时:74 参考学分:4.5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是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测控仪器与仪表专业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入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技术、测控技术、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习完前导课程《电工技术》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电工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之后,为《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电子产品设计制作》、《CPLD应用技术实训》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在现代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贯穿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发展,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职业能力的内涵已由狭义的职业技能拓展到兼具任务能力和整体能力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应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引导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不仅在学习基础、专业层次、应用导向上区别于本科院校,而且内部还存在多元性、差异化的智能结构、自我定位和心理调适能力。
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在保持职业教育共性的同时,尽力发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培养能适应社会、适应各类专门岗位的人才。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实现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通过师生间互动合作,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仪表与测量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电工仪表与测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传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知识与培养常用电气测量能力的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简单校验、维护及保养知识;电量及电参量的正确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清除方法。
1.2设计思路以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中的电工测量基本操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掌握电工测量方法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四级的相关要求。
本课程建议为80课时.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选择以及使用方法、电工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处理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完成电工测量的实际操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达到维修电工岗位四级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完成本课程相关岗位的学习任务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在电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概况。
⏹熟悉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
⏹掌握合理选择电工仪器仪表的方法。
⏹会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电量及电路参数.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3。
课程内容和要求5、实施建议5、1教材编写(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岗位需要即“必需、够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需要来组织教材内容。
山东省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专业代码091200山东省财政专项支持项目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制定- 1 -目录指导思想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仪器与仪表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元器件课程标准 (24)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7)电子产品工艺与调试维修课程标准 (30)电子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32)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35)EDA软件应用课程标准 (38)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 (39)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42)电子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45)电子产品测量与检验课程标准 (47)自动检测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49)常用仪器仪表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51)消防联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53)视频监控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6)防御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8)安防综合布线课程标准 (59)汽车电路识读课程标准 (62)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5)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7)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9)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1)飞行器通信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3)飞行器仪表显示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6)飞行器雷达导航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8)船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81)船舶自动化仪器仪表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3)船舶导航系统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5)船舶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7)师资配备标准 (92)技能实训室实训设备配备标准 (9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101)附录 (118)后记 (118)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领导小组 (119)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编写组 (120)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指导思想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机电、电子仪器与测量、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
电子测量技术,是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
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子测量除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
开设《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量方法,使之具有电子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专业技术工作,都能为之奠定坚实的、重要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电子测量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提高测量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组成原理;2、能够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结果;3、了解电子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掌握测量频率、时间、相位等数字量的基本方法;5、掌握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模拟量的基本方法;6、了解频域测量和数据域测量的基本知识;7、了解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
三、教学内容(一)、概述(2学时)1、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2、电子测量系统的组成3、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及发展(二)、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学时)1、误差及其来源2、误差的分类3、随机误差分析4、系统误差分析5、系统误差的合成6、测量数据的处理(三)、电子示波技术(4学时)1、示波器基本原理2、模拟示波技术3、数字存储示波技术4、示波器的应用(四)、信号发生器(4学时)1、信号发生器概述2、函数发生器3、频率合成器(五)、频率和时间的测量(6学时)1、计数器2、频率计(转速仪)3、定时器(周期仪)4、相位差的测量5、频率-电压转换器(六)、电压的测量(6学时)1、模拟量的测量及其标准表头2、各种电参数的测量方法3、数字万用表(七)、频域测量(2学时)1、频谱分析基础2、频谱分析仪(八)、数据域测量(2学时)1、数据域测量基础2、逻辑分析仪(九)、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2学时)1、自动测量系统概述2、通信协议四、学分及学时分配本课程2学分,授课32个学时。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

xx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课程标准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43320 适用专业:供用电技术学时数:72 学分: 4先修课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电工电子技术》后续课程:《电机学》《电能计量》《继电保护》《高电压》2.课程性质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电工仪表与测量学科的特点是,其本身作为一门专业课,以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及专业课电工基础为理论依据,偏重于电子测量设备的理论与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对于职业教育,在没有明确分班的情况下按照学生的志愿与实际的摸底调查,正确对学生定位。
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即升学与就业。
对于打算升学的学生我们更要注重应试能力的训练,重点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
而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我们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3.课程教学目标3.1 能力目标A1.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准确选择测量仪器仪表解决问题;A2.能够按照仪器技术参数,快速判断功能用途及使用方法;A3.能够安全并准确无误的接线电压/电流/功率/电能表等;A4.能够熟练并按照安规要求,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互感器/兆欧表等仪器,测试分析实际电路3.2知识目标K1.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误差和准确度定义K2.掌握磁电系、电磁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原理及扩大量程的方法K3.了解500型万用表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K4.掌握常用的电阻测量方法及其分类K5.熟悉互感器/兆欧表/变送器/功率表/示波器/电能表等的构造及工作原理3.3素质目标Q1.自我学习能力Q2.良好的职业道德Q3.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能力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4.1课程设置本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主,辅以实训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根据课程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为学生考中、高级维修电工证的电气部分作好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5、其他说明
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
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
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
六、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介绍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仪器的具体电路不作过多的讨论和分析,只重点介绍那些与仪器功能、正确使用仪器有关的特殊电路。
2、难点
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代电子测量的结构与原理。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和仪器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
(3)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发展概况与正确使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量与单位制。
(3)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了解量值的传递与跟踪。
(5)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6)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7)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1)测量用信号源。
(2)电子示波器。
(3)电压、电流与功率测量仪器。
(4)电子元器件测量仪器。
(5)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
(6)频域测量仪器。
(7)数据域测量仪器。
2、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3)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注意事项。
(4)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
(6)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1)万用表的使用。
(2)数字电桥的使用。
(3)毫伏表和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4)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函数发生器的使用。
(6)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8)电子计数器的使用。
(9)Q表的使用。
(10)模拟电压表的使用。
(11)数字电压表的使用。
(12)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的使用。
(13)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
(14)逻辑笔与逻辑分析仪的使用。
(15)失真度测量仪的使用。
(16)放大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
(17)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
(18)综合实验(一):AM中波收音机部分指标的测试和调整。
(19)综合实验(二):电视机行扫描电路部分参数的测量。
(20)直流电压、电流表的安装与调试。
2、基本要求
(1)理解实训原理。
(2)独立完成实验。
(3)实验前认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4)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数据并分析误差。
(5)每个实训结束后写一份实训报告(含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6)实训中遵守实验室规则。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1)智能仪器。
(2)虚拟仪器。
(3)网络化仪器。
(4)自动测试系统。
2、基本要求
(1)了解智能仪器的最新发展趋势。
(2)掌握有关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的基本内容。
(3)能根据需求组建自动测试系统。
(4)理解各种总线与接口。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电子测量与仪器》范泽良、吴政江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电子测量仪器及其应用》吴政江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田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徐佩安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李明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徐洁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魏中化学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杨建平重庆大学出版社
2
3
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平时考核成绩为辅。
期末考核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期末考核方法为闭卷笔试,平时考核由平时测验、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
4、注意事项
(1)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电子测量仪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选实践训练项目可使用晚辅导学时。
(3)在使用本教学标准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电子测量仪器的选型和实践训练项目。
(4)教案编写
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1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她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学习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中,并根据能力要求,如何将技能实践融入学习过程中。
(5)教学资源的配合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可以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可是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相应实验设备,电视广播,工业企业参观等。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
2)符合任职规律,逻辑性强,利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3)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动性好。
4)文字,符号,公式,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注或惯例。
5)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
(6)本标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