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及其关键技术
卫星通信工作原理

卫星通信工作原理卫星通信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进行通信传输的技术。
它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将信号从发射站传输到接收站,实现了远距离、高质量的通信。
一、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卫星通信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上行链路、卫星传输和下行链路。
1.上行链路:在卫星通信中,上行链路是指信号从地面站向卫星传输的部分。
用户在地面站发射信号,通过指定的天线将信号向上空发送。
信号经过电离层进入太空,然后到达指定卫星。
上行链路的频率一般比较低。
2.卫星传输:卫星接收到上行链路的信号后,将其放大并重新发射到地球上的其他区域。
卫星利用特定的波束和频率进行传输,确保信号能够准确到达目标地点。
卫星在传输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频率的转换和多路复用,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容量。
3.下行链路:下行链路是指信号从卫星传输到地面接收站的部分。
接收站通过天线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通过解调器对信号进行解码和还原。
最终,用户可以通过设备来接收、处理和显示信号。
二、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卫星通信依赖于多项关键技术来实现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
1.频段选择: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一般分为C频段、Ku频段和Ka频段等。
在频段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频段的传输性能、天线尺寸和成本等因素。
2.天线设计:卫星通信中的天线设计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
天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天线增益、波束宽度、指向精度和天线尺寸等因素。
3.调制解调:调制解调器是卫星通信中的关键设备之一。
它可以将信号进行调制,将信息转换成适合卫星传输的形式。
在接收端,解调器将信号解调,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4.多路复用技术:为了提高卫星传输的效率,多路复用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将多个信号合并在一个信道中传输,可以有效提高信道利用率,减少传输成本。
三、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卫星通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通信:通过卫星通信,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通信传输,解决了地理位置限制的问题。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结合 , 这样可 以降低每个 T D MA链路 的接入速 率和调制解调
器 的工 作 速 率 , 同 时对 上 行 链 路 的值 C / N0 ( C / N 0 = E / N0 * R b ) 的 要求也减弱 了。
基本上都 是采用 AT M 传输技术 , 因为 A T M 的性能可以满足
摘要 : 卫星通信技术 中星上处理 ( 0 B P ) 和异步传输模 式( A T M) 被认 为是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和核 心技 术, 本文针对卫 星 通信技术 目前 的发展现状 , 通过分析其在 当今通信行业 中所处的地位 、 作 用以及 面临的挑 战, 总结其关键技 术, 给 出未来
通信 的发展方 向, 这对以后的卫星通信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
道 系 统 中采 用 蜂 窝 式 天 线 来 实现 跟 踪 和 同 频 复 用 功 能 ; 星 上
连接方式 、 可 以按需分配带宽等特点 , 这 些是光纤通信所不能 及 的, 所 以卫星通信在偏远地 区, 越洋通 信中被优 先选用 。星
上交换作为卫星通信 的核心部分 ,受到 国内外学 者的深度研 究, 星上技术结合 AT M, 使得卫星 AT M 技术成为卫星领域 的
最需要的技术就是卫星通信, 因为卫星通信 具有通信 容量 大、
覆盖地域 广、 不受地理条件 限制和通信方式机动 灵活 等优 点。
但 是随着对通 信资费的调整后, 长途通信 费用大 幅下 降, 但卫
星 的转发器 费用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此使得卫星通信成 本还 是很 高。 ( 2 ) 卫星通信中宽带 I P问题 。当前, 宽带 I P卫星通信中
欧美等地 的性 能指标要求 。 但 当系统采用 RS块编码 、 交织以
2 . 4 卫 星 激光 通信 技术
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卫星通信技术使用教程

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卫星通信技术使用教程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卫星通信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在飞行器与地面站点之间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
卫星通信技术的使用在航空航天行业中极为重要,因为它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向您介绍航空航天行业中卫星通信技术的使用教程,包括其原理、应用和一些常见的技术要点。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原理卫星通信技术基于卫星的轨道运行和信号传输原理。
一般而言,航天器通过卫星与地面站点通信。
航天器将发送的信号传输到卫星上,然后卫星将信号转发到地面站点。
地面站点收到信号后进行处理,然后将回应传输回航天器。
整个通信过程是通过卫星中继实现的,并且由于卫星的广域覆盖能力,通信距离不再受限制。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1. 数据传输:在航空航天行业中,卫星通信技术广泛用于数据传输。
无论是科学探测飞行器还是商业航班,都需要通过卫星进行数据传输。
这包括飞行数据、气象数据、通信数据等。
卫星通信技术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安全性,确保了飞行器和地面站点之间的顺畅通信。
2. 导航与定位:卫星通信技术在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
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实现的精确定位系统。
通过卫星传输定位数据,航空器和地面站点可以准确获取自身的位置信息,确保飞行和导航的准确性。
3. 通信调度:卫星通信技术还用于航空航天行业中的通信调度。
航空器与地面站点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卫星实现。
卫星通信技术使得航空器与多个地面站点之间可以同时进行通信,实现了多方面的协同和调度工作。
三、卫星通信技术的要点1. 频段选择:卫星通信涉及多个频段,如UHF(超高频)、L波段(长波)、Ku波段等。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传输能力和传输速度。
在选择卫星通信技术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所处环境灵活选择合适的频段。
2. 天线设计: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卫星通信技术需要特殊的天线设计。
天线的性能直接影响卫星通信的质量。
因此,应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适的天线,以获得稳定的通信信号。
卫星通信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 词 : 星通信 ; 码 技 术 ; 字调 制 ; 星 光互联 卫 编 数 卫
中 图 分 类 号 :N 2 T 9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1 2 0 )5— 0 7— 3 10 7 4 (0 6 0 0 4 0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3期 6
2 5月 1 日 06年 0 0
电
力 系
统
通
信
V0 _ 7 No.1 3 l2 6
T lc mmu iain o lcr o rS se ee o nc t sfrE e tc P we ytm o i
卫 星传 输技 术 有很 大不 同 , 卫 星 A M 的分 层 实 如 T
现 。在 卫星 A M 的分 层 实 现 上 , 在 2种 不 同 的 T 存 观 点 : ) 改变 现有卫 星 的协 议 结 构 , 1不 只是 将 A M T
协 议放 在非 A M 的卫 星 协 议平 台 上 ; ) 星 网采 T 2卫 用 完全 的 A M结 构 , 中卫 星部 分 的 A M 层 是 s T 其 T
统 的数据 传输 技术 。
但是 , 星 A M 实 现起来 较 为复杂 , 现存 的 卫 T 与
信 技术 的开 发和 应用 又有 了新 的进 展和 突破 。
1 卫 星 通 信 现 阶段 的 问题 和 难 点
() 1 高速 数据 业务 需求 的瓶 颈 现代 通信 以互联 网和移动通 信 的广泛 应用 为特 征, 而在带 宽 方 面 , 星通 信 与 光 纤 相 比不 具 备 优 卫
层性 能研 究 测 试 的 结 果 表 明 : T 的性 能 可 以满 AM
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

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第一点:卫星移动通信的概述卫星移动通信是一种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
它主要由卫星、地球站、移动终端和传输链路等组成。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覆盖,尤其适合海洋、沙漠、极地等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两类:卫星电话系统和卫星宽带系统。
卫星电话系统主要提供语音通信服务,而卫星宽带系统则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种通信服务。
卫星移动通信的优点在于其覆盖范围广泛,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
此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通信质量。
然而,卫星移动通信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传输延迟较大、信号传输衰减较大等。
第二点: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卫星移动通信可以根据卫星类型、频段、传输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卫星类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系统(GEO)和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LEO)。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具有较高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但建设成本较高。
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建设成本较低,但覆盖范围较小,通信质量相对较差。
按照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L频段、C频段、X频段、Ku频段和Ka频段等。
不同频段的通信能力、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按照传输方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两种。
单向传输系统只能实现从一个地球站向多个移动终端的通信,而双向传输系统则可以实现双向通信。
此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根据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如民用、军事、航空航天等。
不同应用领域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技术要求、通信质量、安全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的系统在覆盖范围、通信质量、建设成本等方面有所差异。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点:卫星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现涉及到多种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
卫星通信技术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卫星传输链路的设计与优化、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编码与解码等。
航天工程中的卫星通信技术

航天工程中的卫星通信技术航天工程是一项关键的技术领域,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和应用。
其中,卫星通信技术是航天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意义卫星通信技术是通过卫星系统实现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它通过将信息传输至地球轨道上的通信卫星,再由卫星将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设备,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
卫星通信技术的意义在于它能弥补地面通信设施的局限性,实现远距离、异地间的高质量通信。
二、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1. 通信导航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通信导航。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航天器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实现导航和监控功能。
这对于实现航天器的精确控制和监测非常重要,保障了航天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2. 天气预报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中还应用于天气预报。
卫星可以观测地球的大气层,获取大气参数的数据,并将其传输回地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样的应用使得航天工程能更好地了解天气状况,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航天器的安全运行。
3. 数据传输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数据传输。
航天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及时传输给地面接收站进行处理和分析。
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空间探测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工程的空间探测任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航天器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长时间的通信连接,实时传输探测数据,帮助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奥秘。
三、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挑战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低轨卫星通信到如今的高轨卫星通信,通信带宽和传输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卫星通信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
1. 频谱资源卫星通信技术需要使用频谱资源来进行通信传输,但频谱资源是有限的。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频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以满足未来的通信需求。
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性能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性能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作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越大片海洋、山区、沙漠等地区以及建设基础设施困难的地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就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限制。
首先,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卫星发射和发射技术、卫星轨道的选择和控制、地面站的设计和建设等。
其中,卫星的设计与制造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它决定了卫星的通信能力和可靠性。
同时,卫星的发射和发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此外,卫星轨道的选择和控制、地面站的设计和建设等环节也是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保证了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用户信号的接收与发送。
其次,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是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能指标:通信容量、覆盖范围、时延和可靠性。
通信容量指的是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它决定了系统的总体通信能力。
覆盖范围是指卫星通信系统在地球上的覆盖面积,它与卫星数量和布局有关,决定了系统在不同地区的通信能力。
时延是指信号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时间延迟,它包括信号从用户终端到地面站的传输时延和从地面站到用户终端的传输时延。
时延的大小与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传输方式有关,对一些实时应用(如视频通话、在线游戏)来说,时延较大会对用户体验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可靠性是指卫星通信系统在困难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包括抗干扰能力和系统可用性等。
可靠性的提升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和不断的改进。
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全球覆盖,无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只要能够看到卫星的地方,就能够进行通信。
这种全球覆盖的特性使得卫星通信系统成为连接全球各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
同时,卫星通信系统还具有抗灾、快速搭建和拓展性强的特点,适用于灾难救援、紧急通信等特殊情况。
第三章《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

数字式时分话音内插系统原理图
28
卫
星
通
信
3.3.1 数字话音内插技术(DSI)
4、数字话音时分内插的工作过程
在发送端,话音检测器依次对各输入话路的工作状态加以识别, 判断它们是否有语音信号通过。
分配信息的传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发送最新的状态连接信息; 另一种是发送全部连接状态信息。 话路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m 条话路为n路服务(n>m),则有:
星
通
信
3.2.2 跟踪接收机
跟踪接收机的主要任务是把天线接收来的微波信号(信标信号、 导频信号、误差信号)进行放大,并把他的幅度变换为直流信号,直 流信号的大小对应于微波信号的强弱。
1、信标信号跟踪
信标信号频率高,需要独立的下变频器,,用专门的跟踪接收机 接收信标信号,适用于所有典型的地球站。
2、导频信号跟踪
星的信息:方位和俯仰角误差,并能驱动伺服系统使天线迅速对准卫星。 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多喇叭跟踪和多模跟踪两种。
等信号法
在偏离天线轴线的方向,寻找两个或者四个对称的点,然后比较 想过户对称点上得信号大小,并以此来判定目标偏离轴线的方向。
优缺点
跟踪精度和速度很高,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17
卫
星
通
信
3.2.1 地球站天线跟踪系统体制
3、记忆极值式跟踪系统
记忆极值式跟踪系统与其他步进式跟踪的共同点就是把极大值 记忆下来与实时值进行比较,不同点是记忆极值式系统的电机是连 续转动的,也就是没有搜索步和调整步之分。 优点在于用一般的三相电动机,控制信号不用功率放大,对传 动系统要求也低。
18
卫
天线就是一种高频电波能量与高频信号功率间的换 能器,可以作为发射也可以作为接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直播及其应用姓名:何兆贤学号:09274031班级:思源0902目录卫星直播及其应用 (2)1.引言: (2) (2)2.卫星直播中的技术 (3)3.DVB-S2技术主要表现 (4)4.数字卫星直播平台的组成 (6)5.卫星直播中的业务 (6)7.结束语 (8)8.参考文献 (9)卫星直播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直播卫星的技术特点及现代基于直播卫星的应用领域。
简述了DVB-S2的技术标准。
关键字:卫星直播DVB-S2 直播业务1.引言: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直播卫星系统就是一种卫星通信。
其特点为:覆盖面积广:一般不受地理障碍的影响。
传输能力强:采用数字压缩、统计复用技术。
信号质量高:数字直接到户,中间环节少。
接收简便:采用Ku频段大功率卫星,接收天线口径小,接收设备简单。
用户管理完善:采用有条件接收技术,实现对用户的实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综合应用能力强:可提供高速数据、图文、交互式业务等综合服务。
卫星通信常用的多址联接方式有频分多址联接、时分多址联接、码分多址联接和空分多址联接,另外频率再用技术亦是一种多址方式。
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
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直播卫星系统2.卫星直播中的技术卫星直播系统中有关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的标准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目前世界上卫星直播系统中信道传输主要采用DVB-S2标准。
其为DVB-S的升级版。
由于MPEG-2的音视频节目广播,DVB-S仅支持MPEG-2传输流的输入信号,前向纠错编码则采用里德-所罗门码与卷积码的级联编码机制。
这种通道编码技术在许多通信和广播系统中有着很多应用,具有较好的性能,且成本低,简单,安全。
但是此技术也有缺点,首先是编码效率较低,其次是其载噪比门限距离理论上的极限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DVB-S 采用QPSK单一信号调制,在相同载噪比的条件下,每个符号传输的信道编码的比特数仅为2,在卷积信道编码为1/2时,实际有效传输的有效载荷仅为每符号0.92比特,而且在DVB-S基带成型处理中升余弦滤波滚降因子固定为0.35,这些都限制了信号的传输。
在点波束卫星出现以后,第二代DVB-S2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在技术上较DVB-S 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主要有三个指标:好的传输性能总体的灵活性有发的复杂程度DVB-S2工作组对这三方面都做了量化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计算工具。
其主要优点如下:1.涵盖了更大的信噪比范围。
由于卫星平台,转发器及天线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高载噪比条件下,而相应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DVB-S2共提供了从1/4到共11种前向纠错编码比率,与不同的调制方式共有28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涵盖的信噪比范围为-3.7db 到15.3db.广播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信道条件和业务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同时DVB-S2还提供了可编码调制和自适应编码调制工作模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2.适应多种业务需求。
DVB-S2除了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之外;还为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如提供灵活的数据接口匹配方式,可以接收包括MPEG-2传送流在内的各种格式的单或多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
同时DVB-S2还在物理层上引入帧结构,通过同频字、信令、导频等辅助接收机实现快速帧同步和载波恢复,并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了不同的底层接口。
3.频谱效率大大提高。
DVB-S2的向前纠错编码为外码采用BCH码,内码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级联码结构。
长达64800比特的码字长度使其性能接近理论上的信道传输门限仅相差0.7到1.0db.同时DVB-S2引入了8PSK等高阶调制方式,与DVB-S系统相比,在相同信噪比的条件下,其传输效率提高了30%到35%。
3.DVB-S2技术主要表现改良编码方式DVB组织在对涉及100多万兆位数据仿真的7个选项进行全面的仿真和40000个计算机日验证和测试后,技术组最后决定DVB-S2标准的基本方案:外码采用BCH码,内码采用LDPC码。
采用LDPC码而不采用Turbo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首先,由于LDPC能提供更好的性能,而且L DPC码描述简单,编译的速度高于Turbo码,适合硬件实现。
其次,LDPC 码在算法上有优势。
在LDPC架构中占主导的是储存器而非算数处理,且本身具有内在的交织特性,系统的实现复杂程度低。
信道编码的解码算法是决定编码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LDPC码由于其奇偶校验矩阵的稀疏性,使他存在高效的译码算法,其译码复杂度与码长成线性关系,克服了分组码在长码时所面临的巨大译码复杂度问题,使长编码组分组的应用成为可能。
而且由于校验矩阵的稀疏特性,在长的编码分组时,相距很远的信息比特参与统一校验,这使得连续的突发差错对译码的影响不大,编码本身就具有抗突发差错的特性,不需要交织器的引入,进而没有因交织器的存在而可能带来的时延。
1.采用高阶调制方式相位调制多相调制可以用这样一组信号来表示:U(t)=Acos(ωt+θτ)=Acos(2πft+θτ)0≤t≤T式中的M个符号是通过均匀时间间隔的一组相位角来表示的:θτ=2(τ−1)π(1−K)M τ=1,2,3,……M已调信号中相邻的相位间隔是2π/M。
例如两个符号、4个符号和8个符号的相位间隔分别是π、π/2、π/4.但在多相调制时,相位取值数增大,信号间的相位差也就减小,传输的可靠性随之降低,因而,实际中用的较多的多相调制是QPSK和8PSK。
多相调制与二相调制相比,既可压缩信号的频带,又可以减小由于信道特性引起的码间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数字通信的有效性,采用高阶调制方式可以提高信道带宽效率。
例如:BPSK的带宽效率为1b/s/HZ;QPSK的带宽效率为2b/s/HZ;8PSK的带宽效率为3b/s/HZ。
高阶调制DVB-S标准只定义了QPSK的调制方式,一个调制符号映射2个比特。
因此,卫星传输信号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DVB-S2标准与DVB-S采用单一的QPSK调制方式相比,DVB-S2有更多的选择,它定义了4种调制方式即QPSK 、8PSK、16APSK和32APSK。
相应地,每个符号映射的比特数分别为2、3、4和5。
这样,卫星传输的能力就极大的提高,尤其对于直播卫星系统的运营者有很大意义,即同样数目的卫星和转发器,可以成倍地增加传输的信号或节目数量。
对于广播业务来说,QPSK 和8PSK均为标准配置,而16APSK、32APSK是可选配置;对于交互式业务、数字新闻采集及其它专业服务,四者均为标准配置。
在DVB-S2标准公布之前,采用高阶调制方式并存方案已经是可行的,并且有利于保证系统的互通性。
3 混合输入格式视频编码标准视音频的编解码技术是视频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1988年ITU-T颁布了H.261建议草案,该建议以混合编码为核心,以后制定出一系列的视频编码标准,如ITU-T的H.262、H.263以及ISO的MPEG-1、MPEG-2等。
H.261是最早的运动图像压缩标准,是ITU-T为ISDN开展可视电话、视频会议而制定的,速率为64kb/s的整数倍。
以后又发展了其第二、第三版。
MPEG是活动图像专家组的缩写,MPEG与1994年推出的MPEG-2压缩标准是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各种应用下的压缩方案和系统层的详细规定,MPEG-2标准在系统和传送方面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和进一步的完善,特别适用于广播级的数字电视的编码和传送。
混合的输入格式DVB-S和DVB-DSNG对信号源的输入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即单一的MPEG TS流。
而DVB-S2则灵活很多,实现了对多种数据输入格式的支持,扩展性大为增强。
DVB-S2支持任何输入格式流,此种技术特点非常有利于非MPEG-2格式的数据流传输,免除了数据包的封装和协议的转换程序,灵活多变的输入接口匹配,输入信号的范围更为宽泛,既可以是离散的数据包也可以是连续的数据流。
更为重要的是,DVB-S2将允许其它现有的和未来的数据方案得到应用,而无需一个新的规格。
4.可变编码调制和自适应编码调制方式可变编码调制DVB-S2标准提供了适应不同的编码和调制组合方式的能力,允许对每个数据帧进行不同的一种方式及纠错级别动态更改。
对不同的业务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错误保护级别分别传输,因而传输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可变编码允许在同一载波上对每个数据流加不同的调制方式及纠错级别。
自适应编码调制可变编码调制技术与回传通道相结合,形成自适应编码调制。
其可以针对每一用户的路径条件是传输参数得到优化,允许对每个数据帧进行不同的调制方式及纠错级别动态更改。
可以根据具体的传播条件,针对具体的接收终端,提供更精确的信道保护和动态连接适应性。
当接收端加入反馈机制后,对交互网络而言,自适应编码和调制的特性对优化带宽极为有益,传输参数可根据不同的终端进行优化,还会根据信道的差异来实时选取最有效的模式,也可以方便安全地进行补偿。
自适应编码调试技术根据信道传输环境的不同,可提供帧级编码与调制技术,显著提高了系统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4.数字卫星直播平台的组成前端系统前端系统主要由视频、音频压缩编码器、复用器和调制器组成。
前端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压缩倍数,在有限的转发器带宽上尽可能地传送更多的节目。
利用卫星传送多套节目有两种方式:单路单载波方式和多路单载波方式,DTH采用MCPC方式。
在MCPC方式中,除按MPEG一2对视频、音频信号进行压缩,动态统计复用这一新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统计复用是一种可实时在多套节日间根据需要分配带宽的技术,对提高带宽利用率具有很大作用,动态统计复用算法目前尚无国际标准。
5.卫星直播中的业务1.卫星直播中的交互业务交互电视是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节目,而不是被动接收电视的形式。
它实现了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电视欣赏个性化的趋势。
交互电视有多种形式,严格意义上的交互电视需要有回传途径,将观众的需求传送给前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VOD,但是卫星直播中大范围内的回传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卫星电视直播中的交互业务采用的是不需要回传的特殊方式,在装有大容量硬盘的个人计算机上,交互业务尤其是高速率的视/ 音频节目一般采用首先下载到本地硬盘,再通过观众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对话实现人与节目之间的互动,从观众的眼中看这也是实现了交互电视。
但在卫星电视直播中绝大多数交互业务采用的是另一种途径:即将所有的节目不断地广播出来,机顶盒根据观众的命令从中挑选出需要的节目进行处理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