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回火工艺温度的确定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冷却方式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通常包括正火、淬火和回火三个步骤。
1. 正火处理:加热T10钢到适当的温度(比如850~880℃),保温一段时间后(比如1~2小时),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控制相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来改变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模式,从传统的片层转变机制改变为“离异共析”的转变形式。
正火处理可以提高T10钢的硬度和强度,同时也会增强其耐磨性能。
2. 淬火处理:将正火后的T10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比如780~820℃),然后迅速冷却。
淬火介质通常选择水、油或空气。
淬火处理是T10钢热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强度。
3. 回火处理:在淬火处理后进行,加热T10钢到适当的温度(比如150~250℃),保温一段时间(比如1~2小时),然后冷却。
回火处理是为了调整淬火处理后的硬度,使材料获得更好的韧性和韧度。
总的来说,T10钢的热处理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和保温时间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常用钢的临界温度热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

常用钢的临界温度热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常用钢材的临界温度1.低碳钢:低碳钢的临界温度大约在723℃左右。
2.中碳钢:中碳钢的临界温度在723-900℃之间。
3.高碳钢:高碳钢的临界温度超过900℃。
热加工温度范围1.锻造:一般情况下,低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为1000-1250℃,中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为900-1100℃,高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为800-1000℃。
2.滚轧:常见钢材的滚轧温度范围较宽,一般在800-1200℃之间。
3.淬火:淬火温度取决于钢材的合金成分和硬度要求等因素,一般在800-950℃之间。
4.高温热处理:高温热处理的温度范围较大,低碳钢的回火温度可以低至150℃,而高碳钢的回火温度一般在250-600℃之间。
1.淬火:淬火是通过加热钢材至适当的温度后迅速冷却,使其产生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的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介质等。
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冷却速度越快,得到的马氏体含量越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也就越大。
冷却介质通常使用水、盐水、油等,选择冷却介质要根据钢材的合金成分和所需硬度来确定。
2.回火:回火是指在淬火后加热钢材至适当温度后冷却,通过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来调整其硬度和强度。
回火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和冷却速度等。
回火温度一般低于淬火温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来控制钢材的硬度和韧性。
回火时间越长,回火效果越明显。
冷却速度可以选择自然冷却或控制冷却,根据钢材的要求来确定。
总结常用钢材的临界温度、热加工温度范围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于钢材的制造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控制临界温度和选择适当的热加工温度范围,可以保证钢材的质量和性能。
而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则可以调节钢材的硬度、韧性和强度等性能,满足特定的使用需求。
因此,了解和掌握常用钢材的临界温度、热加工温度范围和热处理工艺参数是进行钢材生产和应用的基础。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淬火与回火)

(1)淬火加热温度选择
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在Ac1 + 30~50 ℃ ,而不是Acm + 30~50℃?
答: 1)由于渗碳体全部溶于奥氏体,淬火后耐磨性下降; 2)温度过高会引起奥氏体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
新淬火
软点
淬火后攻击表面有许多未淬硬的小 区域
原因包括加热温度不够,局部冷却
速度不足(局部有污物、气泡等)及局部 脱碳
组织不均匀, 性能不一致
冷却时注意操作方法, 增加搅拌
产生软点后,可先进行 一次退火,正火或者调质 处理,再重新淬火
8.2 回火
回火——在A1线以下很宽温度范围内进行,是使淬火组织的亚稳 定进一步向稳定状态转变过程,获得稳定的组织和性能,减少 或消除淬火内应力。
开裂
裂的主要原因
后果 无法使用
防止与补救方法
应选用合理的工艺方法 变形的工件课采取校正的 方法补救,而开裂的工件只 能报废
硬度 不足
由于加热温度过低、保温时间不足、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冷却速度不够快或表面脱碳等原因, 无法满足使用性能 发现硬度不足,可先进行
在淬火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硬度
一次退火或正火处理,再重
注意区别:
淬透性和淬硬性 淬硬性: 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后所能 达到的最高硬度。
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C%
淬硬性与淬透性: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钢种 碳素结构钢 ( 20 ) 碳素工具钢( T12A ) 低碳合金结构钢 ( 20Cr2Ni4A )
钢的淬火回火工艺参数的确定

钢的淬火回火工艺参数应该定长江挖掘机厂1前言淬火是强化材料最有效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其工艺参数的选择直截了当碍事着材料的性能。
这就要求热处理工作者不断创新,先进工艺,有效地发扬出材料的潜力,节约能源,落低生产本钞票。
本文简述了钢的淬回火工艺参数应该定及量化依据。
2淬火加热温度按常规工艺,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共析和过共析钢为Ac1+〔30~50℃〕;合金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常选用Ac1〔或Ac3〕+〔50~100℃〕;高合金钢含有大量高熔点碳化物,要增大奥氏体化程度,淬火加热温度更高,有些已抵达接近熔点的程度。
为了抵达钢所要求的不同性能,淬火加热温度正在向高或低两个方面开发。
亚温淬火确实是根基将淬火温度落至Ac3点以下5~10℃的α+γ两相区,在维持大约10%~15%未溶铁素体状态进行淬火,在保证强度及较高硬度的同时,塑性、韧性得到改善,淬火变形或开裂明显减少,回火脆性也有所减弱。
现已作为一种新的成熟工艺已获得国内外热处理工作者的共识。
此外,还有人发现[1],以40Cr钢为代表的亚共析钢在Ac3点处有硬化峰出现,此温度淬火不仅可获得最高的硬度,且各项力学性能也为最正确值,掌握得当能充分发扬钢的潜力。
与其相反,提高某些钢的淬火温度也可获得预想不到的结果。
如热模具钢5CrMnMo、5CrNiMo钢的淬火温度由传统的860℃提高至920℃〔高出30~80℃〕[2],加速了碳化物的溶解,增加了马氏体中的合金含量,组织均匀。
能够获得大量的高位错马氏体,断裂韧度大大提高,红硬性更为优异,其使用寿命成倍提高。
又如,H13钢淬火温度由1050℃提高至1100℃时,奥氏体晶粒并不明显长大,由于碳化物溶解加速,奥氏体中含碳及合金元素增多,其结果使δb、δ0.2〔室温和500℃〕及热疲乏性能提高,有利于延长H13钢的模具使用寿命[3]。
随着对亚共析钢所要求的性能而异,其淬火温度的选择有特别大的灵活性。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标准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一种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
本文将介绍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是一种由马氏体转变而来的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
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首先在加热过程中转变为残留奥氏体,然后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回火索氏体。
回火索氏体的形成是通过调整回火温度和时间来实现的。
回火温度是指材料在回火过程中所达到的温度。
回火温度通常选择在材料的回火开始温度和回火结束温度之间。
回火开始温度是指材料开始回火转变的温度,回火结束温度是指材料完全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的温度。
回火温度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所需的性能要求。
一般来说,回火温度越高,材料的韧性越好,但强度会降低。
回火时间是指材料在回火过程中所保持的时间。
回火时间通常选择在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
回火时间的选择也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所需的性能要求。
一般来说,回火时间越长,材料的韧性越好,但强度会降低。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加热和冷却。
在加热阶段,材料被加热到回火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使马氏体转变为残留奥氏体。
在冷却阶段,材料被冷却到室温,以使残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
在整个回火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速率、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以确保回火索氏体的形成和性能要求的实现。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回火处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可以得到改善,以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需求。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如钢、铁、铜、铝等。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
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
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精)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主讲教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一、回火定义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的工艺过程。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适当配合,稳定工件尺寸,以满足各种用途工件的性能要求。
制定回火工艺,就是根据对工件性能的要求,依据钢的化学成分、淬火条件、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正确选择回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法。
钢件回火后一般采用空冷,但对回火脆性敏感的钢在高温回火后需要油冷或水冷。
回火时间从保证组织转变、消除内应力及提高生产效率两方面考虑,一般均为1-2h。
因此,回火工艺的制定主要是回火温度的选择。
二、回火工艺参数在生产中通常按所采用的温度将回火分成三类,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和高温回火(>500℃)。
(一)回火温度的选择回火温度应根据工件材料和技术要求,按照钢的回火温度与性能的关系来确定。
表1为常用钢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供参考。
此外,回火温度的确定还应考虑淬火工件特性、要求及现场生产情况。
1. 采用强烈的淬火介质(如盐水、碱水等)淬火时,回火温度取上限;分级或等温淬火的工件回火温度取下限。
2. 采用冷油淬火时,若工件出油温度较高,尤其是大件,回火温度取下限。
因为工件淬火后表面未达到最高硬度,心部更是如此,并且工件容易产生自回火现象。
3. 装箱工件回火时,温度取上限,甚至更高些;不装箱工件回火时,温度取下限。
4. 用箱式回火炉回火时,温度取上限;用盐浴炉回火时,温度取下限。
5. 合金工具钢、渗碳件、离碳钢淬火后硬度超过56HRC或中碳钢淬火后硬度超过45HRC时,可按正常温度回火,若低于上述硬度,回火温度应选取低一些,这对中温回火工件尤为重要。
(二)回火温度的确定机械零件热处理的硬度(H),取决于回火温度(T)和回火时间(t),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H=f(T,t)。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回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用于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该工艺通过加热钢材到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从而减轻钢材的应力,提高其硬度和韧性。
回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消除钢材的内残余应力:在钢材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收缩会产生应力,回火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钢材来消除这些应力,减少钢材的变形和开裂的风险。
2.改善钢材的硬度和韧性:回火可以调整钢材的硬度和韧性,使其在使用中具有更好的耐磨和抗冲击性能。
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所需性能来确定的。
3.保持钢材的尺寸稳定性:回火工艺可以减少钢材的尺寸变化,并保持其稳定性。
这对于对形状和尺寸要求较高的部件来说十分重要。
1.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决定钢材组织调整和性能改善的关键参数。
回火温度的选择根据钢材的成分和硬度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低合金钢的回火温度通常在200-600摄氏度之间,高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则要更高一些。
2.回火时间:回火时间是指钢材在回火温度下保持的时间。
回火时间的选取也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来决定的。
对于普通碳钢来说,回火时间一般为1-2小时;对于高合金钢,回火时间可能会更长。
3.冷却速率:钢材的冷却速率对回火效果也有影响。
通常,使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即将加热钢材从炉中取出后,放置在室温下冷却即可。
冷却速率的选择要根据钢材的尺寸和要求的性能来确定。
4.多次回火:有时需要多次回火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多次回火中,每次回火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使钢材的组织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回火是一种重要的热处理工艺,可通过调整温度和时间来改善钢材的性能。
正确选择回火工艺参数可以使钢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