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热处理名词解释: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钢的化学热处理名词解释

钢的化学热处理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如下所示: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的工艺,用于改善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性能。
尤其在钢材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钢材进行化学热处理,可以使其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腐蚀性、更优异的机械性能等一系列优点。
钢的化学热处理是指通过控制钢材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在热处理过程中,钢材经历了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加热阶段将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达到适宜的热处理温度。
保温阶段是使钢材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使其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冷却阶段是将钢材迅速冷却,以固定其新形成的组织。
通过钢的化学热处理,可以实现钢材硬化、退火、淬火等不同的组织和性能调整。
例如,通过调整钢材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可以使钢材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适用于制造高强度的机械零件和工具。
反之,如果需要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可加工性,可以进行退火处理。
此外,钢的化学热处理还可以改善钢材的耐腐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钢的化学热处理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行业。
通过热处理,可以使得钢材在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性能和耐久性。
此外,钢材通过不同的化学热处理方法,还可以实现特定的性能要求,如减轻内应力、消除残余应力等。
综上所述,钢的化学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的控制,可以改善钢材的性能和特性,满足不同领域对钢材性能的要求。
其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使得研究和理解钢的化学热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钢材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它是钢材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冷却速率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使钢材具有所需的性能和组织结构。
在热处理过程中,钢材经历了一系列的相变和组织变化,从而达到特定的力学性能和耐用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 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常用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名词解释

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钢的热处理名词解释

钢的热处理名词解释钢材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钢材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常常需要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钢材的加热、冷却和保温过程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在钢材的热处理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 固溶处理(Solution treatment)固溶处理是指将钢材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使其固溶体中的合金元素充分溶解。
固溶处理主要用于调整钢材的组织结构,消除固溶体内的析出物,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2. 淬火(Quenching)淬火是指将加热至适宜温度的钢材迅速冷却至室温或低温。
淬火的目的是通过快速冷却使钢材形成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过程中的冷却介质常常包括水、油或高温盐溶液。
3. 回火(Tempering)回火是将经过淬火处理的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
回火能调整淬火后马氏体组织的硬度和脆性,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延展性。
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性能。
4. 淬火和回火(Quench and Temper,Q&T)淬火和回火通常组合在一起使用,被称为淬火和回火处理。
首先进行淬火,在获得所需的硬度和强度后,再进行回火来调整钢材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淬火和回火处理常用于制造需要同时具备强度和韧性的工件,如机械零件和工具。
5. 焊后热处理(Post-weld Heat Treatment,PWHT)焊后热处理是将焊接完成后的钢材进行热处理,以消除焊接产生的应力和改善焊缝区域的组织。
焊后热处理可通过固溶处理、淬火和回火等方式来进行,具体选择取决于焊接材料和实际需求。
6. 氮化(Nitriding)氮化是一种表面硬化处理方法,通过在钢材表面浸入氨气来使其表层形成氮化物层。
氮化可以显著提高钢材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用于制造需要高耐磨性的工具和机械零件。
7. 渗碳(Carburizing)渗碳是一种通过在钢材表面加入碳元素来增加其碳含量的表面处理方法。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2.奥氏体化: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转变过程3.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4.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 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5.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6.过冷奥氏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但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7.退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温以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8.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9.不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0.扩散退火: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12.淬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共析钢与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低于Accm)的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速度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13.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14.回火:淬火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5.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
热处理名词解释

目录绪论 (6)1、材料 (6)2、工程材料 (6)3、金属材料 (6)4金属 (6)5、合金 (6)6、无机非金属材料 (6)7、高分子材料 (6)8、复合材料 (6)9、结构材料 (6)10、功能材料 (6)第一章金属的性能 (6)1、金属的使用性能 (6)2、金属的工艺性能 (6)3、金属的力学性能 (6)4、弹性变形 (6)5、塑性变形 (7)6、弹性极限 (7)7、弹性模量与刚度 (7)8、强度 (7)9、塑性 (7)10、屈服极限 (7)11、抗拉强度 (7)13、冲击韧性 (7)14、断裂韧性 (7)第七章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 (7)1、塑性变形 (7)2、滑移 (7)3、滑移系 (7)4、单滑移系 (7)5、多滑移系 (7)6、交滑移 (7)7、孪生: (7)8、位错塞积 (7)9、吕德斯带 (7)10、柯氏气团 (8)11、加工硬化 (8)12、纤维组织 (8)13、胞状结构 (8)14、择优取向 (8)15、断裂 (8)16、解理断裂 (8)17、韧窝断口 (8)18、晶界断口 (8)19、脆性转变温度 (8)第八章金属与合金的回复再结晶 (9)1、回复: (9)3、再结晶 (9)4、再结晶温度 (9)5、晶粒长大 (9)6、晶粒异常长大 (9)7、再结晶织构 (9)8、退火孪晶 (9)9、热加工 (9)10、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9)11、带状组织 (9)12、超塑性与超塑性合金 (10)13、组织超塑性(微晶超塑性) (10)14、相变超塑性 (10)第九章扩散 (10)1、扩散 (10)2、间隙扩散 (10)4、自扩散: (10)5、异扩散 (10)6、上坡扩散 (10)7、下坡扩散 (10)8、原子扩散 (10)9、反应扩散 (10)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10)1、错配度 (10)2、惯习现象 (10)4、非扩散型相变 (11)5、热处理 (11)6、实际晶粒度 (11)7、连续冷却转变 (11)8、等温转变 (11)9、过冷奥氏体 (11)10、马氏体 (11)11、板条马氏体 (11)12、片状马氏体 (11)13、奥氏体的稳定化 (11)14、钢的淬透性 (11)15、临界淬火直径 (11)16、钢的淬硬性 (11)17、贝氏体 (11)18、回火脆性 (11)19、低温回火脆性 (12)20、高温回火脆性 (12)21、退火 (12)22、完全退火 (12)23、等温退火 (12)24、球化退火 (12)25、扩散退火 (12)26、去应力退火 (12)28、正火 (12)29、淬火 (13)30、单液淬火 (13)31、双液淬火 (13)32、分级淬火 (13)33、等温淬火 (13)34、回火 (13)35、回火马氏体 (13)36、回火屈氏体 (13)37、回火索氏体 (13)38、钢的表面热处理 (13)39、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13)40、电子束淬火 (13)41、钢的化学热处理 (13)42、渗碳 (13)43、氮化 (14)44、热喷涂 (14)45、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14)46、物理气相沉积(PVD法) (14)47、金属离子注入 (14)48、化学镀 (14)绪论1、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件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
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
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
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
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
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
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11)临界直径(临界淬透直径):临界直径是指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一些钢的临界直径一般可以通过油中或水中的淬透性试验来获得。
(12)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
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参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3)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
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时,在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重复在此区间回火,不再发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回火脆性的发生与钢中所含合金元素有关,如锰,铬,硅,镍会产生回火脆性倾向,而钼,钨有减弱回火脆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