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1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收集石灰和竹子的图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和竹子的生长环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同时,准备一些关于诗人于谦和郑燮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3.实验器材:由于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因此不需要准备实验器材。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提前准备好《石灰吟》《竹石》两首古诗的文本,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版,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展现了很好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围绕与古诗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各组代表展示了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提问和点评,促进了互动交流。教师总结了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们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们被鼓励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并布置了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
过程:
讲解《石灰吟》和《竹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石灰吟》和《竹石》的组成部分或意境,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石灰吟》和《竹石》两个典型古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案

《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案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诗人王冕、郑燮、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 赏析与拓展:(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词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进行相关主题的古诗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3. 选择一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诗中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的表达,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04
学生互动与课堂实践
分组讨论:分享对三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墨梅》、《竹石》、《石灰吟》 三首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针对汇报内 容进行提问或补充,促进全班范围内的深入交流。
审美价值
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融 入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和审美效果。
03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古诗中常见意象解析
01
墨梅
墨梅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代表着高洁、坚贞的品格。诗人常常通
过描绘墨梅的形态和气质,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古诗欣赏和比较阅读
《墨梅》与《白梅》比较阅读
通过对比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白梅》,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不同形象和象征意义 ,感受诗人的不同心境和表达技巧。
《竹石》与《青松》比较阅读
将郑燮的《竹石》和陈毅的《青松》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竹子和青松的坚韧品质,以及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与《咏煤炭》比较阅读
通过于谦的《石灰吟》和明代诗人李时珍的《咏煤炭》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诗 歌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古代文人画欣赏和创作尝试
欣赏古代文人画
选取几幅与墨梅、竹石、石灰吟 相关的古代文人画作品,引导学 生欣赏画作中的意境和笔墨技巧 ,感受诗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拟人
三首古诗中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墨梅》中 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将墨梅赋 予了人的品格和情感;《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 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竹石赋予了人的意志和力 量;《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将石灰赋予了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这些拟 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 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