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习题

合集下载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XXX《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个小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

)(J)A.自然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时期B.农业与牧业分离时期C.剩余产品出现时期D.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答案:D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J)A.抬梁式B.干阑式C.穿斗式D.混合式答案:B3、下列关于古希腊希波丹姆城市布局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N)A.该模式在雅典城市布局中得到了最为完成的体现;B.该模式的城市空间中,一系列公共建筑围绕广场建设,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C.皇宫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性节点;D.该形式的城市空间以道路划分;答案:B4、我国的最早采用榫卯手艺构筑木结构衡宇的建筑遗址是()(J)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XXX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答案:A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表达,错误的是()(Z:2018)A.夏代的城市建设已使用陶制的排水管及采用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等;B.西周洛邑所肯定的城市形制已基本具有了今后都城建设的特征;C.“象天法地”的理念在咸阳的规划中的得到了运用;D.XXX的布局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形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答案:D6、1929年,XXX对无锡做了都市计划,把城市分为6个区域,下面哪个不属于这些区域?()(N)A.行政区B.工业区C.田园区D.生活区答案:D7、下列不属于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是()(J)A.城市打算与建设意图明确B.引进本国的建筑形式C.规划图的分析D.城市建设中标准与设施水平基本相同答案:D8、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Z:2018)A.《大上海计划》代表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B.重庆《陪都十年建设打算》将城区划分为中心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贸易区、文教区、室庐区等六大功用区。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干阑式。

3、古希腊希波丹姆城市布局模式的正确表述是,城市空间中一系列公共建筑围绕广场建设,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4、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5、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表述,错误的是汉长安城的布局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形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6、1929年,XXX对无锡做了都市计划,把城市分为6个区域,其中生活区不属于这些区域。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意图明确、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规划图的分析。

8、正确的表述是,1929年南京的《首都计划》的部分地区采用美国当时最为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方式,并将古城墙改在成环城大道。

1)这些城市是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控制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导致城市呈现出异国情调;3)这些城市的经济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掌控,本地居民往往只能从事低端劳动;4)这些城市的社会结构极度不平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阶级对立。

比性。

广场中央是圣马可教堂和两座高塔,周围是建筑群和柱廊,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复兴风格。

(3)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广场,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2、巴洛克时期:广场建设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雕塑艺术,强调对称和尺度感。

(1)罗马的圣彼得广场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广场之一,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石柱,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广场两侧是双排的柱廊,形成了对称的效果。

(2)巴黎的路易十四广场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古典的矩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建筑群和雕塑,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

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

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

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

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

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

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

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

——、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很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元大都都城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主要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阐述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规划专业有答案)

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规划专业有答案)

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题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中外建设史《城市建设史规划史》(75分)一、填空题:(12分)1、莫斯科地区在1971年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布局为多中心规划结构。

(1分)2、荷兰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为多中心结构。

(1分)3、在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新城建设中主要采取邻里单位规划思想。

(1分)4、1942年由伦敦现代建筑研究会制定的伦敦规划在结构布局上受到了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1分)5、“经涂九轨”意思是道路是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1分)6、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居住组织模式采用闾里。

(1分)7、近代南通城由唐闸、天生港、南通旧城三部分组成。

(1.5分)8、欧洲中世纪城市基本上是在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分)9、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中心广场群包括奈尔维广场、图拉真广场、罗曼努姆广场、凯撒/泽扎略广场和奥古斯都广场等。

(1分)10、马赛公寓体现了柯布西埃的居住机器思想。

(1分)11、伏埃森规划由柯布西耶所做,体现了城市集中主义/形式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1分)二、名词解释:(3分/个)1、拉堡2、九边重镇:明清时期,为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士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

3、卫星城市: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4、簇群城市:1954年英国建筑师史密森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城市布局思想,即以线型中心为骨干而多触角蔓延扩展,是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体现。

干茎——为居民提供联系的通道、为居民服务的各种设施。

三、作图题:(10分)绘制隋唐长安平面布置图:要求以文字标明主要布局内容。

四、问答题:(27分)1、中国古代城墙修筑方式的演变过程,并简要评析。

(8分)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夏商周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为成熟时期;清末时期以后至民国初为衰退期。

中外建筑史考试题库

中外建筑史考试题库

中外建筑史考试题库
中外建筑史考试题库包括以下题目:
1.
以下哪项属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A. 文艺复兴风格
B. 拜占庭风格
C. 拉丁十字式教堂
D. 园林式建筑
答案:D
2.
希腊文化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列出的希腊建筑风格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多立克柱头和爱奥尼亚柱头
B. 伊奥尼亚柱头和德卡柱头
C. 多立克柱头和德卡柱头
D. 多立克柱头和科林斯柱头
答案:D
3.
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 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答案:A。

中外建筑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建筑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建筑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A. 巴黎圣母院B. 罗马斗兽场C. 泰姬陵D. 长城答案:A2. 中国古代建筑中,被称为“千年古刹”的是?A. 法喜寺B. 灵隐寺C. 少林寺D. 寒山寺答案:C3. 以下哪位建筑师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军人物?A. 贝聿铭B. 莱特C. 米开朗基罗D. 高迪答案:B4. 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以女性雕像作为柱子的柱式是?A. 多立克柱式B. 爱奥尼亚柱式C. 科林斯柱式D. 复合柱式答案:C5.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三进院落”布局,通常用于哪种建筑?A. 皇家宫殿B. 贵族府邸C. 宗教寺庙D. 普通民居答案:B二、填空题1.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是________,位于________。

答案: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2. 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歇山顶”是指________。

答案:前后两坡屋顶中间高,两侧低3. 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________世纪的意大利。

答案:174. 中国的________是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答案:南禅寺大殿5. 现代建筑中,以玻璃幕墙为特色的建筑风格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国际风格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古埃及建筑的特点。

答案:古埃及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象形文字装饰而著名,常见的建筑类型包括金字塔、神庙和陵墓。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厚重的石块建造,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此外,古埃及建筑还注重对称和比例,以及对神性和皇权的象征表达。

2. 请描述文艺复兴建筑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答案:文艺复兴建筑强调古典文化的复兴,追求比例、几何形式和对古典柱式的运用。

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如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等,他们的设计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力求达到和谐、平衡与完美的视觉效果。

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有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3. 请解释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理念和风格特征。

答案: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主张“形式随功能”,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技术美。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资料_2022年学习资料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资料_2022年学习资料

到-孤竹-河-北唐-汾-薄姑-过-邢-济-水-每-谭俗-纪-路-徐-计斤-鄂-招-《唐-东-宿-曲泉-泾-(锋)-浓卫-夜-央-。向-(宙沃-雍-●极-西犬丘秦-西洗-周●-·管-花-(镐-郑-宋-0宗周-丰j 洛-雍丘-商丘-,邳-陈-·监-·应-孩-汝-胡水-江-邓-吴-厉-,舒鸠-祚离-龙舒-汉-●周都-●大者 国都国都名-·小诸候国都(国都名)-西周正要都色分布示意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因史稿地图集多 册绘制
北-10-11i-1110-8-1010-9-9 i-2-6-4-3-5-城-垣-10110-7-三-经纬 干道-7i-环-涂-图3-29-西周王城规划结构示意图-1一官城;2-外朝;3一宗庙;4一社稷;5一府库; 一厩;7一官署;-8一市;9一国宅;10一间里;11一仓廪
西周的城市建设-周代城市规划-王宫(宫城-的规划:-“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王宫分内 后)外(前),-前朝后寝的制度。贵族士大夫则-为“前堂后寝”。以住宅为本的规划思想-道路规划制度:-“经涂 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道路宽七轨,郊外 路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涂的宽度,宽七轨;其它的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道路的宽度。
西周的城市建设-营国制度的内涵--礼制营建制度。-·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差的。“九 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五”-·各级等第分明,不许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国、采邑)-城市 小因受封者等级而异,包括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1.《考工记》匠人营国制的内容,解释,意义合和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胡同宫殿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

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三朝五门制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住宅1.p各典型民居类型的特点: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徽州民居A、“四水归堂”以天井为中心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

B、设有平房多、楼上厅。

C、精美砖雕。

D、楼层面铺方砖利于放火隔音。

克家土楼A、以家族利益为核心。

B、秩序性、整体性、怀旧情结。

C、渗透风水理论。

D、防卫体系严密。

窑洞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隔音防噪冬暖夏凉、生态平衡。

缺点:潮湿、不通风、施工周期长。

2.p名词解释照壁在大门里面,座落在厢房山墙上的称照壁。

倒座四合院的前院部分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生土建筑泛指由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的建筑,包括土坯建筑、土窑洞... 生土夯筑的台墩、城墙、烽火台等。

第三章坛庙1.天坛的设计手法及成就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4.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5. 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a. 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b. 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c. 方位象征.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天坛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陵墓1.唐乾陵的布局特色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2.名词解释木墓兆域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1.p十三陵的布局特色宗教建筑塔1.p分类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或“塔婆”,为梵文的音译,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

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

层数一般为单数。

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

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密檐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塔)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分法2)我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结构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

实心塔是用砖石材料砌出的实心体,有“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不能登临。

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眺远。

楼阁式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四种形式,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层数多为单数,主要由木、砖、石、琉璃、铁等建筑材料建造。

实例: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

据明代应州志载:“木塔玲珑,即寺观志释迦塔也。

建自辽时,巨木为之,约高千仞,上下玲珑,远瞻百里。

”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30多年。

塔平面为八角形,直观五层六檐,其中四层是暗层,共九层、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是我国现今仅有的最高大,最古老的重楼式木结构塔。

嵩岳寺塔是北魏宣武帝时所建,是我国最古的砖塔之一。

外部为12角密檐式。

所谓密檐,指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

嵩岳寺塔共15层,外形呈抛物线,内部为八角,塔身四面有入口,这种形式在目前所存古塔中极少见。

塔的建筑技术很高超,虽用青砖黄泥砌成,但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嵩山。

妙应寺白塔现存元代藏传佛教大塔。

又称白塔。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

因塔身通体皆白而得名。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

当时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与设计与修筑工程。

塔高50.9米,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

塔身似硕大的覆钵,上有7条铁箍环绕,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每个高1.8米,有镂空花纹,风来铃响,清脆悦耳。

华盖上为铜质小塔形宝顶,高约5米,重4吨。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为元世祖营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元顺元年(1457)改为今名。

神通寺塔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

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

塔身单层,平素无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