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有感
《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总能悄悄勾起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国家的热爱。
整个小诗充满着音乐之美。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还有四个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在外求学,和母亲用书信传递彼此间的挂念,用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
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
还有一条浅浅的海峡阻隔着两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没有用十分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句式,却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将这种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乡愁》读后感2余光中先生的去世,给这片大地留下了无尽的哀伤。
但是他留下的情怀,让我们始终铭刻心中。
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依然觉得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低声絮语,那么温暖,那么亲切。
他的`离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是李叔同先生。
得知余光中去世的消息,李先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甚至不吃不喝。
他一直在窗户边仰天长望。
有时候待在那里,几个小时下来一动不动,述说着无言的哀伤。
虽然诗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广为传诵的诗歌,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回味无穷。
没有他,就没有这一首首震人心魄的诗歌。
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回到大陆的决心。
只是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乡愁。
所以他笔耕不辍,用这种持续燃烧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乡愁。
我很敬佩余光中先生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这么伟大的成就。
正如诗句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否则“老则老矣,无能为也矣”。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篇1著名诗人余光中祖籍是福建的永春,1949年去到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篇1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
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
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
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
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
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
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篇2《乡愁四韵》的作者把乡愁比作了江水、烧痛。
是的,乡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头上。
家乡就在眼前,眼眸却不能回去。
作者小时候,乡愁像邮票,可以你来我往,可长大后,船行不太方便,后来啊,与母亲已是阴阳之隔。
现在,目送着大陆,在海湾的另一头。
余光中《乡愁》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悟

余光中《乡愁》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悟余光中《乡愁》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悟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
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表现乡愁的诗: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岭》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道衡《人日思归》“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修饰的词如下: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一)《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
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
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
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
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
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
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
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
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
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乡愁读后感(精选24篇)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精选2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读后感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古以来,有多少思乡的名句流传下来。
牵肠挂肚对家人的思念,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及故土的依恋。
由《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
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锵向北。
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
”作者在抗战之中奔波,迁徙,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多次与家人聚散离合。
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诗人敏感而又细腻的心。
《乡愁》中,余光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实体化,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乡愁的理解。
引起终日奔波、阔别家乡的人的共鸣,引起人们无尽的哀愁与相思。
它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期望与乡愁结合在一起,在内在感情中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乡愁》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
篇幅虽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滔滔不绝。
对母亲、对妻子、更多的是对祖国的思念。
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头》中写道“一百六十里这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当年过海是三人同渡,今日着路是一人独飞。
”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大陆的向往。
《舟子的悲歌》中所说“昨夜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即使在梦中,也希望自己回到大陆,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希望。
纵使他只到过中国的九个省而在美国的足迹遍布二十八个省。
而他对中国的思念却没有在美国的喧嚣中迷失,相反而是更加的深厚。
当作者阔别大陆二十余年,内心对大陆的思念如滔滔洪水一般倾洒在洁白的纸上,一字一画都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
《乡愁》是作者在厦门街的故居中,仅用了二十分钟完成,这怎么不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与爱的见证。
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读后感1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
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想表达的含义。
如今,诗人已经离我们而去。
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来到了台湾。
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
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
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
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好多年。
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地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然而,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
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的儿子。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的片段。
当年蒋经国偶然看到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深深地刻着“我要回家”四个大字。
这几个字对我的感触很深。
当时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自己的思乡情绪。
然而,从这四个大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回到祖国大陆的决心。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梦中,他们回家了。
发现那里只有一片青草地。
再望过去,只是一片汪洋大海。
海的另一边,是母亲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云崖。
那里,有母亲流过的泪水,有母亲踩过的脚印,有母亲无奈的身影。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来。
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诗中说不尽,道不完。
那时诗人的心情,又有谁能深深理解呢?乡愁读后感2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2024年余光中的乡愁读后感

2024年余光中的乡愁读后感《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融入了对乡愁深情的抒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结合诗歌的内容,表达我对《乡愁》的读后感。
首先,在读完《乡愁》之后,我深深地被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描绘所打动。
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人感受到了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情景,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而“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则展现了作者在远离家乡之后对家庭的牵挂和对离别的无奈。
这种通过恰如其分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对于乡愁这一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乡愁拟化成一个个具有生命的形象,如“儿时的荡秋千,大多数是在山间的溪涧边”等。
这种拟人的手法不仅赋予了乡愁个性化的特点,也增加了读者对乡愁的共鸣感。
此外,余光中先生还使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情感更加饱满、生动。
例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海在那头”等,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诗中主题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乡愁所带来的情感。
此外,在读《乡愁》之后,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愁对每个人的影响。
无论身处何地,乡愁都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一份情感。
它不仅包含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蕴含着对童年、青春岁月的怀念。
正如诗中所表达的,“乡愁是一张离别的船票,我在这头,风筝在那头”,乡愁不仅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也是对幼时美好回忆的怀念。
乡愁寄托了人们对家的向往,对曾经生活过的场所、人情物理的眷恋。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乡愁永远是一颗存在于心中的种子,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感恩曾经的美好。
最后,在读完《乡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
余光中先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乡愁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乡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似乎每一位读余光中先生这首诗的人心头都是有一种很想表达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思绪。
而我,同样也是。
读这首诗已经有很多遍,每一次读都有着不同的体味:
小学时,第一次读这《乡愁》总感觉那首诗中描绘的情景很朦胧且又很令人向往,甚至于有时候自己能够真正感受一下“乡愁”的味道;
中学时,当再一次接触时,“乡愁”似乎有了一点点的体会,离开父母独自在外,那是一种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家的感觉的涩涩的味道,那时或许就是自己对《乡愁》中“乡愁”的体会吧;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可以独自在外生活的人了,因为,我长大了,日渐成熟了,但铭记在心间的那对家的思念——却更浓了。
此时的乡愁已不仅仅是那狭隘的‘家’的乡愁了,而是——家国。
是的,家国。
这个乡愁也不仅仅是我的乡愁,而是整个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的.龙的传人的最大的乡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情依旧。
六十个春秋雨露,六十载风雨同舟。
六十了,六十年的乡愁越来越重。
我们对于海峡对岸的家人,已经呼唤了整整六十年;而在大陆对岸的家人也同样默默的等待了六十年。
就余光中个人来说,他已经六十年没有回南京的家乡了,这六十年中作为一位诗人.作为
一位对家乡充满无限情思的老人来说,那是多么悲伤的事情,“人老了,总是要落叶归根的”。
这是80岁的余光中先生在零八年央视中秋晚会时通过卫星连线在台北向大陆的父老乡亲所说的一句很普通却又很不普通的话。
我相信,我也终信在余老先生有生之年一定会"回家"的,而回家时不仅仅是它还包括他——祖国母亲的儿子——台湾。
我又想起了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儿子在回来的途中,他已经走了,不,已经游了六十年了,现在他已经看到妈祖的故乡了,他这就到家了。
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没有困难了,一切都顺水而行那么的敏捷。
又记起了另一位诗人的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 -
母亲,我要回来了,母亲,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