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资源法学导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 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案例2
■ A系某山区偏远地方的农民,五十多年前就在房前屋后种 植了大量林木。1999年2月,A的居住地被政府划定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A欲采伐部分自己种植数十年 的林木,但依照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的林木禁止采伐。 A认为,自己种植树木在先,政府划定保护区在后,理应 可以采伐属于个人所有的林木。
■ 专门的评价: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如法院 及其法官、仲裁机构及其仲裁人员、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对人们行为所作的裁判或决定。其 特点是代表国家,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约束力,因此又称为效力性的评价。
■ 一般的评价。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其特点是没有国家强制力和约 束力,是人们自发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舆论性评价。
■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2法的本质
■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在阶 级社会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掌握 政权的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 制定为法律,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包括 政治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3.3法的基本特征
■ 法的产生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 法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法的产生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 制定,就是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出具有 不同法律效力的文件——成文法
■ 认可,就是国家对社会上已有的某种规则或习惯 ,确认它具有法律效力——不成文法
3.5法的分类
■ 国内法和国际法 ■ 根本法和普通法 ■ 一般法和特别法 ■ 实体法和程序法 ■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环境: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等因素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上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使用了“人类环境”的概念。

3、目前各国环境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①概括式,例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保护法》、1987年葡萄牙《环境基本法》;②列举式,例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93年日本《环境基本法》③概括加列举式,例中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简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及其理解: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该定义包含3方面含义:①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因素;②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③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属于环境范畴。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1、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的规定:宪法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做了规定,物权法做了细化。

环境法赵俊

环境法赵俊
• 《矿产资源法》第5条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 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国家对探矿权、采矿权 有偿取得的费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予以减 缴、免缴。”“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二、环境问题 (一)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 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 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 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 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 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 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 国洛杉矶市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 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 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 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洛 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 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 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8、日本米糠油事件
•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食用油厂在生产 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 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 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当时 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做鸡饲料, 造成了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中 毒死亡的事件。随后九州大学附属医院陆 续发现了因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 得病的人。病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发 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后期症 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 者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至死亡。 1978年,确诊患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
• 我国1987年发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技术经 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 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等教育⾃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体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问题的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系统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内的主要分类或分⽀学科。

它不尽涉及法理学、国际法、⾏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传统法学学科,⽽且还涉及环境科学(⽣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

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法学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

⾸先,该学科涉及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且相应法律规范的内容多为民⾏交叉,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看,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必须要对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有所了解和认知。

⼆、指定教材本课程串讲课时为20课时,所⽤教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学出版社2013年4⽉第1版。

三、课程体系第⼀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3章)该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与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该部分是学习以后各个章节的前提和基础。

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11章)。

新版教材在该部分对旧版教材做了⼀定的删减和修改。

保留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和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独⽴法学学科的相关论证;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制度。

总体上来讲思路更为明确和具体,便于考⽣从总体上进⾏把握。

第⼆部分:环境污染防治法(第4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界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污染防治法》、《⽔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法沿⾰及其主要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
✓ 1979年,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试行)》, 表明我国进入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 ✓ 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标志着我国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达到顶点。 ✓ 1993年,全国人大设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后更名为:环境与资源保护 委员会),旨在全面统筹和合理安排环境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
有毒化学品污染 。。。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缘起
二、根本原因: 社会关系失范
环境资源问题并非仅仅限于人地关系,它还会经常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 关系,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际关系。
“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公地悲剧”导致的,本质上是一个制度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技术手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技术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一、根本原因:人地关系恶化
4. 二次世界大战迄今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地球环 境正在全方位地退化。
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淡水资源危机
资源、能源短缺
森林锐减
Hale Waihona Puke 土地荒漠化 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垃圾成灾
调侃雾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人民广场 拉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脸。
第二节 现代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 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1949 ~ 1972年) (二)初创阶段 (1973 ~ 1978年) (三)发展阶段 (1979 ~ 1988年) (四)调整阶段 (1989 ~ 1998年) (五)深化阶段 (1999 ~ 至今)
环境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网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②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 多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 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 ③环境的定义不一定必须以人类为中心,一些国际文件和外国法律就摒 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何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环境法的目的何作用 环境法律关系 环境法的体系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正 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文档范本1.章节一: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章节二: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2.1 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1.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2《巴塞尔公约》2.2 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章节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原则与机制 3.1 公益性原则3.2 预防原则3.3 合作原则3.4 责任原则3.5 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3.5.1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3.5.2 环境与资源修复机制4.章节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具体内容4.1 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2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5.章节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执行与监督5.1 行政主导与执法5.2 责任主体与追责机制5.3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评估与审批5.4 公众参与与舆论监督6.章节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面临的挑战与改进 6.1 执法难题与监管空白6.2 环境诉讼与赔偿机制不完善6.3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欠缺6.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章节七:结论与展望7.1 研究结论7.2 存在问题7.3 发展方向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注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原则、法律机制、法律内容和法律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学科。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指和相关部门通过行政主导、执法、评估与审批等方式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

环境资源法学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导论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资源一、环境资源的概念(一)两种不同理解将环境与资源并列解释将环境作为资源的定义解释(二)环境资源的概念本书中,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与环境资源的概念含义相同。

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二、环境资源的分类1、按物质与人类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按自然要素的不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按环境范围的不同: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种类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按不同的标准环境问题可分成:1、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第二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一)、局部环境问题阶段:原始人类时期、农牧业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第一节、环境资源法的涵义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环境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在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和以环境为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社会关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客观性、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二)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主观性、环境效益优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济


1959年患者在氮肥公司前静坐示威,提出损害赔 偿请求,在熊本县知事斡旋下,获得每年10万元 的慰问金,但是签署“永不再提出新的赔偿要求” 的条款。 1964年新泻阿贺野河下游也流行水俣病,1967年 新泻患者起诉昭和电工鹿濑公司,1971年新泻地 方法院根据盖然性因果关系和推定过错判决患者 胜诉,每人获得最高1000万元赔偿,总计2亿 7024万元。
ocesto@
网络资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中国环境法网(武汉大学) / 环境法研究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网(中国海洋大学) / 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ts_web/EnvLaw/index.asp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 全镇居住着1万多人,多诺拉处于河谷 中,两岸布满工厂,公路上货车日夜不 停,由于河谷两岸的大山阻挡,工厂和 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平时大气 污染就很严重。1948年10月26日至30 日,该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使得 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聚,浓雾烟幕仿 佛发生过炮战,硝烟弥漫,整个空气中 充满了一股硫黄味。事件发生期间,全 镇 43% 的人有眼、鼻、喉刺激症状, 并有胸痛、压迫感、咳嗽、呼吸困难、 剧烈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死 亡 17 人。

没有结束……
至今整整五十年,先后有2265人被确诊(其中 有1573人已病故),另外有11540人虽然未能获得 医学认定,但因其身体或精神遭受到水俣病的影 响,在日本政府的调解下,获得排污企业一次性 赔偿。目前,所造成的直接损害以及为消除损害 所支付的费用高达3000亿日元,而且这个数字每 天还在增加,还有3700多人法院起诉,要求政府 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1.2.2 中国环境问题
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全国酸雨
面积占国土资源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目前 二氧花硫的排放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 森林的速度,到2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 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 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 1%。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夏季,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 矶市上空出现一种浅蓝色烟雾,使 整座城市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 让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 闷,头昏,头痛。经调查发现,当 时洛杉矾的250万辆汽车,每天大 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 吨碳氢化合物,3O0多吨氮氧化合 物。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 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后,在强烈的 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 能量,变得不稳定起来,形成以臭 氧为主的刺激性光化学烟雾。
1979 年,熊本地方法院刑事判决,确认氮肥公司活 动引起公害犯罪,追究该组织者和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这是日本史上第一个追究公害犯罪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的判例。 1995 年,日本政府就水俣病问题提出和解方案:第 一,日本政府改变对水俣病受害者的无视政策;第二, 除原告外,包括未被认定的水俣病受害者11000 余名 将作为政府的救济对象;第三,为振兴灾区经济,国 家提供40亿日元的资金予以援助。 2004年,日本最高法院就45位水俣病患者要求行政赔 偿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日本政府和熊本县政府对原 告患上水俣病负有责任,应向原告支付7150万元的赔 偿。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伊势西岸,临河近海,交通方便,又是京 滨工业区的门户,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当它成为 占日本石油工业1/4的“石油联合企业城”之时,也成为 公害严重城市:噪声震耳欲聋,臭水横流四溢,一片乌烟 瘴气。居民长年累月地吸入被二氧化流及各种金属粉尘污 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损害,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 1961年,四日市哮喘大发作,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 25%,支气管哮喘占30%,哮喘支气管炎占40%,肺气肿 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5%,部分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 杀。
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熊本、新泻)
地点: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时间:1953年- 当事人:日本氮肥公司(TISSO株式会社) ;渔民
成因
熊本大学研究人员,综合分析各种现象,初步 确定吃鱼中毒是受害的根源。1963年,熊本大 学“水俣病医学研究组”从氮肥公司排出的汞 渣和水俣湾的鱼、贝类中,分离并提取出氯化 甲基汞结晶,用此结晶和从水俣湾捕获的鱼、 贝作喂猫实验,结果400只实验猫均获得典型的 水俣病症状。1968年9月日本政府才确认水俣 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含有汞和甲基汞废水污染 的鱼、贝造成的。
环境资源法学
辅助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蔡守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课程
环境资源法 (54课时)
导 论
基 本 原 理
基 本 制 度
污 染 防 治 法
自 然 资 源 法
生 态 保 护 建 设 法
法 律 责 任
国 际 环 境 法
Hale Waihona Puke ttp://体。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 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 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农村等。” ——《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2条
1.1.2 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指对人有用或具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
1.2 环境资源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环境 资源 问题
1.2.1 世界环境问题
千禧年统计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初,比利时马斯河谷重工业区在短短的5天内,有几千人发病,患 者咳嗽、呼吸短促、胸痛、恶心、呕吐,最后有60多人死亡。事后调查显示,马 斯河谷工业区地处狭窄盆地中,加之气温逆转,大量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 层不断积累,据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每立方米25到100毫克,甚至还 有氟化物。
1.3.3意义

三大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十分 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 大开发) 三个代表 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 放型转变到集约型)
1.4环境法发展概况
国外的环境法发展概况: 三个阶段:古代环境法(第一次工业革命 前的)——近代环境法(第一工业革命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环境法(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中国的环境法发展概况: 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



1968年患者及死者家属28人向富山地方法院提起 要求三井金属矿业损害赔偿的诉讼。 1971年富山地方法院一审判原告胜诉,被告支付 每人最高400万元的赔偿金,总额5700万元。 1972年三井金属矿业向名古屋高级法院金泽法院 提出上诉,二审判决,完全支持一审判决,并提 高支付赔偿金二倍,达到1亿4820万元。
1.3.2内容

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国家政府和国际政府机构的环境保护管理活动 造成或可能组成环境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的防治活 动。
1.3.3性质和特点
环境保护的根本特征和实质是利用各种手段 和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环 境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公益性、社会性 综合性、广泛性、跨部门和跨学科性 长期性、战略性和基础性 科学性、技术性 区域性、地区性
案例分析
葛店化工区污染纠纷案 讨论下几种解决途径的优缺点,以及你认 为最合适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1.3 环境资源保护 1.3.1概念
环境资源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实施的有关保护、 改善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 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 括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 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

第一章导论
1.1 环境资源
1.2 环境资源问题 1.3 环境资源保护
1.4 环境法发展概况
1.1 环境资源 1.1.1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 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 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

中心 人类 生态 生物 事物

人类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各种环境因素或环境要素组成的统一


1968年熊本县患者自助会分裂,64户接受社会福 利省设立的水俣病赔偿委员会的裁决, 1970年 委员会认定最高一次性赔偿400万元,每年再支 付38万元。29户于1969年对日本氮肥公司提出诉 讼,1973年熊本地方法院,认定慰问金条款违反 公序良俗无效,最高赔偿金额1800万元。 之后,又有熊本第二、三次诉讼、新泻二次诉讼 以及东京、京都、大阪、福冈等地患者也提起诉 讼,并就公害扩大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申请赔 偿。
1967年9名哮喘病患者对联合企业 “昭 和四日市石油”等6家企业提出损害赔偿 的民事诉讼。 1972年津地方法院四日市分院,认定6家 企业是复合污染引起的共同不法行为, 应当共同向原告支付297万元至1475万 元不等的损害赔偿金。
日本富山通通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 流域出现怪病,患者中妇女比男士 多,患上此病,则全身骨骼疼痛, 不能行走,故取名“痛痛病”。经 调查,三井金属神冈矿业所的含镉 之废水未经适当处理而径行排水, 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 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 镉而中毒。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 亡者达207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