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 的。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的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同。及使
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也 是不同的。
所以,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激起的,心理 支配这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影响行为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 伍。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 噔”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 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 “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 名落孙山。 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 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那不就是有“官”又 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 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 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与问卷调查比,晤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1)灵活性强,(2)回答率高,遗漏少, (3)参照非语言行为。 缺点: (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晤谈的数量有限,要收 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 (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 (3)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
3、个案法
定义: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一分析其心理 特征的方法。(通常包括个人生活史、家庭关系、 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
补充
还有测验法:用标准化的量表测试被试的智力、性 格、态度、兴趣以及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人格 测验测验法ຫໍສະໝຸດ (二)相关研究
发现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有联系,那我们就可以 用相关法来考察他的相关度。 相关法定义: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 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紧密程度的研究。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对其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4、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最早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二、名词解释:1、认知: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过程2、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教育和学校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3、简述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围绕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四、论述题1.你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心理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一、个体心理现象概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等。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自身需要的,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是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与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表现是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等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
心理与行为是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对行为进行支配和调节。
三、心理学的科学性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心理学导论.pdfx

心理学导论精要提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一、个体心理全貌(一)心理倾向1、认知性心理倾向——注意2、情意性心理倾向——动机(二)心理过程1、认知性心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2、情意性心理过程——情绪、意志(三)心理特征1、认知性心理特征——智力2、情意性心理过程——人格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一)心理支配行为(二)行为表现心理三、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一)可复制性(二)可证伪性(三)系统性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一)描述(二)解释(三)预测(四)控制第二节 心理学任务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一、几种基本变量(一)刺激变量(二)机体变量(三)反应变量二、几种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测量法(五)实验法1.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无关变量)2.主试与被试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3.控制组与对照组第四节心理学流派* 注意:书中和各种材料不乏有对各种流派的各种总结,但是大家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个流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现实问题的流派解释,如练习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二节:脑的三大机能系统第三节:脑机制的研究方法8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情境(situation)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或觉察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群体人格、亚文化*第四节社会影响9从众、服从、社会促进、社会懈怠、去个性化、什么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影响服从的因素?10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一)需要的含义(二)动机及其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11二、几个相关的概念(一)本能(二)内驱力(三)诱因三、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一)需要分类(二)动机种类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一)影响动机强度的因素(二)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2叶克斯-多得森定律13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二、内驱力理论三、认知论的动机理论(一)弗罗姆的期望论(二)海德的归因论(三)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4第五节 价值观一、价值观及其特征(一)主观性(二)选择性(三)稳定性(四)社会历史性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一)兴趣(二)信念(三)理想15第六章感觉第一节概述*感觉的定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不存在纯粹的感觉,感觉与知觉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性相吸(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定义:是指对人的心理研 究中必须考虑到把收集到的客观资料和主管资料科 学的整合起来。 我们把作为参与试验研究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 试。 被试:研究对象 主试:研究人员
首先,要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量化
心理状态
既有心理过程的暂时性、可变性的特点,又具有个性的 持久性、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心理学把心理状态看作介于这二者 之间的状态。 好奇;沉思;疑惑;淡薄;焦虑;渴求;克制;犹豫;镇定
现代心理学流行观点是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复杂的 系统,从以下几个类别来进行考察 · 从个体心理的活动-稳态维度,可以区分为心理过 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 从个体心理能否被觉知到,可以区分出意识和潜意 识。 (此外,还可以区分为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致可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
起初,一九二四年西方电子公司在伊利诺州的霍桑工厂做了 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属于半参与观察的实地 方法,在于找出是否有「疲劳」之外会降低生产力的因素。 工人被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所有工人都以往环境不变 的情况下持续工作;一组为实验组,实验本身是为了观察工 作环境经过各种改变时工人的反应情形,并比较两组之生产 力。 霍桑实验的工作环境改变是透过改变照明亮度来观察,结果 是,亮度增加,生产力增加,但亮度逐渐下降生产力仍然继 续升高。更奇异的是,控制组的照明其实一点都没改变,但 生产力仍会上升。甚至,实验人员延长工时或减少休息时间, 生产力也会上升。许多工人都比实验前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研究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behavior)定义: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 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的很广的术语,指有机 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1、可观察到的行为 和反应,称为外显行为;2、心理的活动,称为内 隐行为。
行为和心理的联系
变量(variable):是指在质和量上可以有变异的因 素或特征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映 种类和特征。
其次,还要周密考虑到被试的内省资料,也就是 内醒法,要求被试报告他自己感受过的、体验过 的内隐心理活动所获得的资料。
行为与心理的互相影响
心理学的方法
人的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要科学研究人的 心理现象,就要遵循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针对问 题,做好设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验证。
一、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可公开检验原则(prinifibilityciple of public verifiability)定义:是指科学发现是可以由任何人重 验、批评、否定或继续的。 要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公开既忍受检验就必须对 所研究的概念下一个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定义:就是以可以观察、 可已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定义。
1927年梅约应邀去解释这些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也被请求 进一步作些相关实验来验证。例如休息时间自定,或实验组 加薪、控制组不加薪来相比。很有趣的是,实验组与控制组 的产能都提升了。 经过几年的研究,梅约与同僚终于发现金钱激励并不影响产 能,因为在实验中加薪或不加薪产能都提升了。进一步了解 后才知道,这些工人被选出参与实验时,本身即感到是一种 个人的光荣,这种心态又形成整个团队的荣誉感,而导致 「情绪性的连锁反应」。换言之,这个实验结果并未如原先 所预期,看来是近乎失败的实验。 但梅约与同僚由霍桑实验中领悟到,团队归属感也能满足个 人的心理需求。此外,赋予员工个人或团队对某项任务决策 的责任,使得个人或该团队更愿意将该任务视为己任而全力 以赴。其次,负责该任务之经理人对于整个事件的肯定与关 怀,会使员工明白他们对组织有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 的。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的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同。及使
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也 是不同的。
所以,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激起的,心理 支配这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影响行为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 伍。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 噔”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 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 “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 名落孙山。 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 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那不就是有“官”又 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 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 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自信与自卑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联系
1、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变化出来的。 2、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和制约。 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4、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 对稳定状态。
意识与潜意识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 精神病医师。精神分 析学派创始人。
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定义:正在被我们觉知到 的心理现象称为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定义:是弗洛伊德创造的 一个概念。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 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是属 于潜意识的范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些记忆 和心理是内省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 为潜意识。(通过笔误、非理性行为、怪癖和梦 等影响我们)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是什么呢?
神马是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 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伴随注意)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扶不扶(责任分散效应)
(三)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定义: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 中应该遵循心理家的职业道德,尊重被试,关爱被 试。
心理研究员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有:
(1)确保被试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2)被试参与研究是自愿的,不能强迫其参加。 (3)在研究开始前要让被试知道实验中将做什么, 征得其同意后,才能让他们参加。 如果实验对象是动物,应训练有素且人道的照顾动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