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协调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汇报人:XXX
协调功能评定 1. 概述 2. 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3. 协调评定的方法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 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
确的距离和方向。
分类: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
1.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①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力③体位和姿势下 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 (2)观察要点:观察受试者的姿势、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 并 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①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
2.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重点检测以下内容:
(1)在完成动作中有无异常动作及表现; (2)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疲劳时间等是否正常; (3)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4)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5)共济失调单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四 肢)最明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协调评定的分级(5级)
协调障碍:又称共济失调(dystaxia)。是指以笨拙的、 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包括小脑、基底 节和脊髓后索
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1)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 1)与平衡密切相关(参见平衡功能评定) 2)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①小脑②基底节③脊髓后索
③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将
示指放在受检者面前,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一、评定内容及分析1、评定内容(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展、外旋,以示指尖触自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
小脑半球病变时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时则发生障碍。
(2)指-指试验: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示指。
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
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3)肢体放置:嘱患者将双上肢前屈90°并保持,或让患者将膝伸直并保持。
(4)轮替试验:嘱患者屈肘90°,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在肩前屈90°、伸肘的位置上进行)。
(5)还原试验:嘱患者与评定者相对而坐(或站),患者双上肢先前屈90°,然后按照评定者的指令将上肢继续前屈至180°,再还原到90°,或将上肢放回身体一侧(0°),再还原至90°。
可分别或同时进行。
(6)示指对指试验:嘱患者先双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线运动,双手示指相对。
(7)拇指对指试验:嘱患者拇指依次与其他四指相对,速度可以由慢渐快。
(8)握拳试验:嘱患者双手握拳、伸开。
可以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一手握拳,一手伸开),速度可以逐渐增加。
(9)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位,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小脑损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足跟于闭目时难寻到膝盖。
(10)跟-膝、跟-趾试验:嘱患者仰卧位,抬起一侧下肢,足跟先后放在对侧下肢的膝部和趾上。
(11)旋转试验:嘱患者上肢在身体一侧屈肘90°,前臂快速反复地旋前、旋后动作。
(12)拍地试验:足跟触地,抬起足尖,做拍地动作,可以双足同时或分别进行。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的表现;2.掌握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3.了解平衡功能测试仪及其评定程序。
【实训器材与设备】治疗床、治疗桌、治疗椅、平衡板、粉笔、定时钟、尺子、两张椅子、小板凳或台阶、平衡功能测试训练仪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1)坐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将被评定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牵拉被检查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和对侧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3)迈步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站立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被评定者。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快速向左、右、前、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不能为保持平衡而快速跨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2.Berg平衡量表评定根据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评定,如从坐位站起、无支持坐位、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
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方法详见本章第一节。
评定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注意事项】1.评定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或提示;2.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跌倒,必要时给予帮助;3.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协调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协调障碍的表现;2.掌握协调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实训器材与设备】评定表、笔、定时钟、2张椅子、治疗桌和眼睛遮盖物。
协调性评定分级

协调性评定分级
1. 背景
协调性评定分级是一种用于衡量协调性水平的评估方法。
它旨在对协调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协调性。
2.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介绍协调性评定分级的相关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好处。
3. 协调性评定分级的概念
协调性评定分级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对协调行为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级别。
常用的评定因素包括沟通效率、信息共享、冲突解决等。
4. 协调性评定分级的重要性
协调性评定分级对于组织和团队的协调性管理非常重要。
通过对协调性进行分级评估,可以帮助组织和团队发现协调性存在的问题或挑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协调性水平。
5. 协调性评定分级的应用
协调性评定分级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例如:
- 组织管理:帮助组织识别协调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协调性水平。
- 项目管理:通过评定项目团队的协调性水平,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减少项目风险。
- 团队合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团队效能和工作质量。
6. 结论
协调性评定分级是一种有益的管理工具,通过对协调性的评估和分级,可帮助组织和团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重视协调性评定分级,并加以应用和推广。
以上是协调性评定分级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致谢!。
躯体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定(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二)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维持站立 (2)足并拢站立 (3)足尖对足跟站 (4)单足站 (5)站立时上肢交替放在身旁、头上方、腰部 (6)外力突然推 (7)站立前屈、站立侧屈交替; (8)站立交替侧屈
(9)直线走,足跟与足尖对 (10)沿标记走圈或8字 (11)向侧方迈步和交叉前行、退步走 (12)原地踏步 (13)变换步行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 (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 (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 (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 (17)足并拢站立,上肢平伸、闭眼维持,如不能为
Purdue pegboard测试:检查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①左手插细铁柱;②右手插细铁柱;③双手同时插细铁 柱;④装配。
上肢准确性测试:①同心圆打点;②缺口连线。
帕金森病患者上肢的协调性检查
评定注意事项
评定所需条件: – 环境 – 用品 – 患者的情况
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 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非站立姿势下进行, 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 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日常生活基本动作): 在移动、站立时进行,主要是粗大运动
(7)反弹试验
(8)交替足跟至膝和足趾 (9)跟膝胫试验 (10)足趾触检查者手指 (11)画线试验 (12)振子试验
试验评分
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
练程度比正常稍差。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
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
2、精细活动: 由小肌群实施的动作, 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 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二、协调评定方法
(一)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 (二)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三)精细运动的评定
第6章 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试验的选择
评定方法
在静止时观察受试者 在活动时观察受试者,活动时缺陷减轻或消失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单足站 直线走 侧方走、倒退走 Ⅸ.步态紊乱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
运动缺陷 指鼻试验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Ⅰ.轮替运动障碍 前臂旋转试验 膝关节屈伸试验 变速走 指示准确 绘圆或横8字试验 Ⅱ.辨距不良 跟膝胫试验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指-他人指试验 Ⅲ.动作分解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Ⅷ.姿势紊乱 Ⅶ.运动徐缓 V.静止震颤 评定方法 运动缺陷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指鼻试验: 2)指-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 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
平衡与协调的评定课件ppt

感觉系统——前庭系统
• 半规管内的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旋
关节的灵活度转、运肌力动与耐的力角等 速度变化引起的刺激。
要求受试者尽可能沿着与直尺平行的方向,向前前伸。
轮替试验• :受前检庭者双迷手张路开内,一的手向椭上圆,一囊手向斑下、,交球替转囊动斑; :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 前通后过方 头向的的调最整直大反线摆应动改加角变度颈速约部度为肌肉12运张.力5动度来,刺保左持激右头方的。向直为通立1位6过度置。。头的调整反应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 的直立位置。 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重心能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跃倒。
• 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5度,左右方向为16度。 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 平衡便被破坏以致跌倒。
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 适当的感觉输入
– 视觉 – 躯体感觉 – 前庭觉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 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 案
• 运动控制
平衡反应
评定平衡功能的量表,秒表,小凳子,台阶,椅子,皮尺
是检完查成 方精法 •细:运检平动查技者衡能将动受反作检的者应必上要肢是条向件一指侧牵平拉 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不能主动合作者
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旧小脑),小脑后叶(新小脑)。 关节的灵活度、肌力与耐力等
• 评定的目的:
–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障碍 – 确定平衡障碍的水平和程度 –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病因 – 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 监测康复训练疗效 – 跌倒风险的预测 – 特殊职业选拔需要
康复评定(平衡协调)

一、平衡
(四)评定 1、定量评定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
一、平衡
内容:双腿站立 单腿站立 足尖对足跟站立 睁眼、闭眼站立
参数:重心摆动类型 重心移动路线或轨迹 重心摆动范围 重心位置
一、平衡
动态平衡
内容:身体向各方向主动移动 在支撑面不稳时身体的 调整能力
参数:稳定极限 调整反应
一、平衡
醉汉步态、震颤、轮替 运动障碍、辨距不良、 肌张力低下
2、不随意运动
震颤、舞蹈、手足徐动、 偏身投掷、肌阵挛
二、协 调
(三)评定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试验 4、轮替试验 5、拇指对指试验 6、握拳试验 7、反弹试验 8、跟-膝-胫试验 9、前臂旋转试验 10、拍地试验
11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
1、定性评定
运动对策的评定 平衡反应
一、平衡
运动对策的评定
踝关节对策 髋关节对策 跨步对策
平衡反应
一、平衡
1、卧位倾斜反应 2、膝手位反应 3、坐位平衡反应 4、跪位平衡反应 5、迈步反应
二、协 调
(一)定义 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 运动的能力
二、协 调调
(三)结果分析 1、感觉性~ 2、小脑性~ 3、前庭性~ 4、基底节性~
闭眼时加重
构音障碍 醉汉步态
伴有眩晕、眼震、 恶心、呕吐
伴有不自主运动、震 颤、行走躯干僵硬等
指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 是衡量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LOS是一个椭圆, 前后12.50,左右160
一、平衡
(二)分类
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 3、反应性平衡
一、平衡
(三)维持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一)协调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 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 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二)协调功能分级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三、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 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第六章 协调与平衡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
运动缺陷 指鼻试验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Ⅰ.轮替运动障碍 前臂旋转试验 膝关节屈伸试验 变速走 指示准确 绘圆或横8字试验 Ⅱ.辨距不良 跟膝胫试验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指-他人指试验 Ⅲ.动作分解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Ⅷ.姿势紊乱 Ⅶ.运动徐缓 V.静止震颤 评定方法 运动缺陷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试验的选择
评定方法
在静止时观察受试者 在活动时观察受试者,活动时缺陷减轻或消失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单足站 直线走 侧方功能的评定
(三)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 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 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 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 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 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 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4)单足站立; 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 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 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 10)侧方走和倒退走; 11)正步走;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 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 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 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 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1.小脑共济失调 2.基底节共济失调 (1)震颤 (2)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4)抽搐 (5)肌张力障碍症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指鼻试验: 2)指-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 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
Ⅵ.姿势性震颤
在功能活动中观察,接近靶时缺陷加重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IV.意向震颤 对指试验 指-他人指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正步走
变速走 环形走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