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协调功能的评定内容

协调功能的评定内容

协调功能的评定内容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协调功能的评定内容,就像探秘一场身体机能的趣味大考验。

你可以把人的身体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密的乐队,每个器官和肌肉都是乐手。

协调功能评定呢,就像是检查这个乐队演奏的时候是不是整齐划一。

首先,指鼻试验就像是让一个乐手单独秀一段技巧。

医生让你伸出手指去指自己的鼻子,这就好比是指挥让小号手准确吹出某个高音。

要是你哆哆嗦嗦,手指像喝醉了酒的小虫子,歪歪扭扭地找不到鼻子这个“目标音符”,那可就说明协调功能可能有点小状况啦。

轮替试验更是有趣。

双手快速交替翻转,这就像鼓手在进行超快节奏的连击。

正常情况下,双手就像两个配合默契的小精灵,欢快又有序地交替舞动。

可要是有协调问题,那双手就像是两个斗气的小孩,乱了阵脚,毫无节奏感可言。

跟 - 膝 - 胫试验就像一场身体的接力赛。

从脚跟沿着膝盖滑到胫骨,这个过程应该像流水一样顺畅。

要是出现了偏差,那就像是接力棒在传递过程中掉链子了,腿就像是调皮捣蛋的小木偶,不听使唤地偏离了路线。

闭目难立征可不得了。

闭上眼睛站着,这时候身体应该像扎根在土里的大树一样稳稳当当。

如果身体摇摇晃晃,就像狂风中的小树苗,那很可能协调功能在平衡这块出了问题。

这就好比大树的根基不稳,稍微来点风就东倒西歪。

还有走直线试验。

这就如同让一群小蚂蚁沿着一条细细的线整齐前行。

正常的我们走直线就像训练有素的蚂蚁队伍,规规矩矩。

可一旦协调功能欠佳,那就像是一群慌乱的小蚂蚁,歪歪扭扭地偏离了“正道”。

在评定协调功能的时候,这些试验就像一面面小镜子,能照出我们身体协调功能的各种小秘密。

它们像一群小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艘大船,协调功能就是船的舵手,要是舵手出了问题,大船可就容易迷失方向啦。

所以呀,这些评定内容虽然看起来像是一场身体的趣味挑战,但其实是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就像定期给我们的身体这个大机器做保养一样,保证每个“零件”都能好好工作,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在生活的舞台上活力四射地表演呢!。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10.跟-膝、跟-趾试验 嘱患者仰卧位,抬起
一侧下肢,足跟先后放在对侧下肢的膝部和趾上。
11.旋转试验 嘱患者上肢在身体一侧屈肘90°,
前臂快速反复地作旋前、旋后动作。
跟-膝一胫试验
·下肢协调评定
12.拍地试验 足跟触地,抬起足尖,做拍地动作,可以双足同时或分 别进行。
13.拍手试验 嘱患者屈肘,前臂旋前,用手拍膝。可以双手同时或 分别进行。
协调功能评定
一、理论基础
(一) 概述
· 定义 协调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
稳、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特征为适 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力量及达到正确的目标。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障碍的机制
协调运动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 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协调控制的为小脑、基 底节和脊髓后索等。感觉系统中前庭神经、视神经、 深感觉等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上述结 构发生病变时,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2.指一指试验 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
示指。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 有病损。
3.肢体放置 嘱患者将双上肢前屈90°并保持,或让患者将膝伸直并保持。
·上肢协调评定
4.轮替试验 嘱患者屈肘90°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
·共济失调
5.辨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判断失误,达不到目标或 超过目标。
6.肌张力低下:肢体被动抬起后,突然撤除支持时,肢体发生坠落。 7.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往往出现过线,画线试验(+)。 8.运动转换障碍:模仿画线异常。 9.协同运动障碍:包括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 10.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或团体的协调能力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1. 医学体能测试法:通过对个体的身体各项素质进行测试,评估其协调能力水平。

如踢球测试、利落运球测试等。

2. 静态平衡测试法:通过对个体在平衡器材上进行测试,评估其体态平衡与肌肉协调能力。

如单脚站立测试、平衡板测试等。

3. 动态平衡测试法:通过对个体在运动状态下进行测试,评估其运动平衡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

如俯卧撑测试、侧向跳测试等。

4. 运动能力测试法:通过对个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其运动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

如游泳评定、篮球评定等。

以上方法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实施和评估,并且需要严格的测试标准和评分体系。

同时,测试结果也需要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第6章 协调评定

第6章 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一)协调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 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 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二)协调功能分级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三、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 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第六章 协调与平衡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协调功能评定常用的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常用的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常用的方法一、引言协调功能评定是研究人类协调能力的一种方法。

协调能力是指个体或团队在各种环境下,依据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和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目标的能力。

通过评定协调功能,可以了解个体或团队在多任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从而为提高个体或团队的协调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常用的评定方法2.1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或团队在协调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来评定其协调能力。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

行为观察法的优点是直观易懂,能够全面了解个体或团队的行为表现。

但也存在主观性强、观察结果受观察者个人因素影响等问题。

2.2 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协调任务,并通过个体或团队的表现来评定其协调能力。

测验可以分为纸笔测试和实际操作测试两种形式。

测验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结果可量化,能够提供具体的评定数据。

但也存在评定内容局限性大、不够真实、存在测试效应等问题。

2.3 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是通过设计一份关于协调能力的调查问卷,由被试者进行自评或他评,来评定个体或团队的协调能力。

问卷内容可以包括个体特征、协调行为、协调策略等方面。

调查问卷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样本量大,可以了解被试者对自身协调能力的主观评价。

但也存在虚假回答、评价结果可靠性等问题。

三、评定方法的选择评定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目的、评定内容、评定对象和实际可行性等因素。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单一的评定方法,也可以结合多种评定方法进行综合评定。

如果关注个体协调能力的自评,可以选择调查问卷法。

如果需要客观评定团队协调能力,可以选择行为观察法或测验法。

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不同评定方法之间的验证,以提高评定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评定结果的解释评定结果是对个体或团队协调能力的一种评价,需要将结果与参考标准进行对比解释。

参考标准可以是同龄人或同类群体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已有研究的结果。

解释评定结果时,需要考虑参考标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注意结果的局限性和可解释性。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协调功能评定:评定受检者协调地运⽤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准确完成运动的过程。

⼀、上肢1、定义评定⼿部完成指定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脑与脊髓疾患:⼩脑或前庭疾患、帕⾦森⽒病、⽼年动脉硬化、脑瘫、脑基底节变性(脑炎或中毒)、脊髓疾病等;2)其它疾患引起的协调障碍:酒精中毒、巴⽐妥中毒、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钙⾎症、碱中毒和进⾏性肌营养不良症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不能主动合作者。

3、设备与⽤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法与步骤(1)轮替试验:受检者双⼿张开,⼀⼿向上,⼀⼿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侧⼿在对侧⼿背上交替转动。

(2)指⿐试验:受检者⽤⾃⼰的⾷指,先接触⾃⼰的⿐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指。

检查者通过改变⾃⼰⾷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在不同平⾯内完成该试验的能⼒。

(3)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坐,将⾷指放在受检者⾯前,让其⽤⾷指去接触检查者的⾷指。

检查者通过改变⾷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对⽅向、距离改变的应变能⼒。

(4)拇指对指试验:受检者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对,速度可以由慢渐快。

(5)⾷指对指试验:受检者双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线运动,双⼿⾷指相对。

(6)握拳试验:受检者双⼿握拳、伸开。

可以同时进⾏或交替进⾏(⼀⼿握拳,⼀⼿伸开),速度可以逐渐增加。

(7)拍膝试验:受检者⼀侧⽤⼿掌,对侧握拳拍膝;或⼀侧⼿掌在同侧膝盖上作前后移动,对侧握拳在膝盖上作上下运动。

(8)旋转试验:受检者双侧上肢屈肘90°,前臂同时或交替旋前、旋后。

5、注意事项(1)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说明检查⽬的和⽅法,取得其合作。

(2)检查时注意观察受检者在完成指定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有⽆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异常。

(3)注意双侧对⽐。

⼆、下肢1、定义评定下肢完成指定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
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协调能力的工具,通常使用从低到高的分级量表来对个体的协调功能进行评定。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示例:
1. 无法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2. 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协调动作
3.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但缺乏流畅性和稳定性
4. 能够完成基本协调动作,并具备一定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5. 能够完成高级协调动作,具备较高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6. 能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完成高级协调动作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协调功能评定标准分级量表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分级和描述会根据评定工具和评估者的要求而有所调整。

此外,在实际评估中,评定者可能会根据个体在不同协调动作上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来确定最终的评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组并拢维持站立位
Ⅲ.
一足在另一足前方(足尖靠足跟)维持站立位
Ⅳ.
单足站
Ⅴ.
站着,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腰部等

外力突然将患者轻轻推离平衡点(注意保护患者
Ⅶ.
维持站立位并交替躯干前屈和返回原位,维持站立位并交替两侧侧屈躯干
Ⅷ.
沿直线走,一足跟直接在另一足足尖之前
Ⅸ.
沿地上标记出的圆圈或8字形走
•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 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a
9
协调试验
•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一)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 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参见平衡功能评定目测平衡评定法
分级 1.
内容 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维持站立位
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 笨拙、明显不稳定。
•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 V级:不能完成活动。
a
6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①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②运动是否 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③加快速度是 否影响运动质量;④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 无关的运动;⑤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 运动的质量;⑥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 辨距不良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 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 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 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 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
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 颤动更明显。 • 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 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与共济失调
a
1
协调与协调运动
•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稳运动,准确和控制良 好运动的能力。
•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 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 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 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 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 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 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 不知深浅,抬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 要视觉补偿,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 跌倒。
a
3
常见表现
• 协同不良 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 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a
10
(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 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成分。
试验名称
具体方法
1.指鼻试验 Ⅱ.指向他人手指的试验
让患者肩外展90°伸直肘,食指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面对面。评定者将食指举在患者面前,让患者用她的食指尖触评定者食指尖,评定者科变化食指位置,以评
Ⅲ.指对指试验 Ⅳ.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Ⅴ.对指 Ⅵ.团抓试验 Ⅶ.旋前、旋后 Ⅷ.轻叩手
定距离、方向改变时患者的上述能力 让患者两肩外展90°,两肘伸展,然后双手向中线靠近,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让患者交替地触鼻尖和评定者的食指尖,后者可改变方向和距离 让患者将拇指尖一次和其他的指尖相触碰,速度可逐渐增加 交替地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张各指,速度可逐步增加 臂紧靠躯干,肘曲90°,掌心交替地向上和向下,速度可逐步增加 屈肘,前臂旋前,在膝上轻叩手
试验评分为: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
缺陷明显,动作慢,笨唑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以上试验均分别评分记录
所有试
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
a
4
协调评定的目的
• 协调评定的目的是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 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 类型及引起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康复 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 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 设备。
a
5
协调功能分级
• I级:正常完成。 •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
a
7
协调评定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协调试验
a
8
观察法
•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正常协调功能的人群应具有以 下特征: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 力;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的其它 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观察受试者在各种 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 平滑、顺畅。有无震颤。如让受试者从俯卧位翻身至 仰卧位,或从俯卧位起身至侧坐位,然后进展至四点 跪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立位等。
Ⅸ.轻叩足 Ⅹ.交替跟膝径试验
患者坐着,足及地,让他用足跖球轻扣地板,膝不能抬起,足跟不能离地 患者仰卧,让他用对侧下肢的足跟交替地触本侧的膝、胫骨和踇跖
Ⅺ.上、下肢绘一圆或8字形 患者用上或下肢在空气中绘一圆形或横8字形,下肢进行时可采仰卧位
Ⅻ.固定或位置保持
患者将手保持在向前水平伸直位,或者 将膝保持在伸位
a
2
共济失调
• 小脑共济失调 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试者 对运动的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距 不良、动作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态不规则、 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
•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 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 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Ⅹ.
向侧方迈步和交叉前行
Ⅺ.
跳跃行走,退步向后走货变换速度行走(可加重协调障碍)
Hale Waihona Puke Ⅻ.维持两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眼时若患者不能保持直立位为Romberg征阳性
试验评分为: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缺陷
明显,动作慢,笨唑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以上试验均分别评分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