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 电解质溶液与胶体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Van’t Hoff (范特霍夫)
V nRT
cRT bRT
:渗透压;V:溶液体积; T: 热力学温度; n: 溶质物质的量; c: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 R = 8.314 J ·mol-1 ·K-1
▪ 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①人的营养循环; ② 植物的生长; ③给患者输液的浓度。水主分要在依小靠肠营的养吸素收吸
(374℃) 。即高于647.35K水只能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再加多大外压气体也不能液化。所以647.35K和221Pa是 气-液平衡曲线的顶端。就是水的临界状态。临界状态是气液 共存的一种边缘状态。 8、超临界流体
处于超过物质本身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状态时的流体。 特点:密度接近于液体,溶解度高,黏度、扩散系数接近于气 体,扩散速率快,容易实现快速分离。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1、 蒸气压下降(核心) (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蒸发:在液体表面,超过平均动能的分子克服邻 近分子的吸引进入气相中的过程。 凝聚: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不断蒸发的同时,部 分蒸气分子又会重新回到液体的过程。 饱和蒸气:一定温度,在密闭容器中,当蒸发与 凝聚达到平衡时液面上的蒸气。 饱和蒸气压:由饱和蒸气产生的压强。 蒸气压只与液体本质和温度有关。不决定于液体 或蒸气的体积。
Δp: 纯溶剂蒸气压与稀溶液蒸气压之差。
对于稀溶液,溶剂物质的量nA 远远大于溶质物质 的量nB ,即nA nB
X B nB (/ nB nA ) nB / nA
设溶液的浓度以1000g溶剂(水)中含的溶质物质的
量nB为单位,则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为: b = nB(mol ∙ kg-1)
相的概念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完全相同的且与其他部 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 何均匀部分,叫做相。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学生练习]
1 .在100ml水中,溶解17.1g蔗糖(C12H22O11),溶液 的密度为1.0638g/ml,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
摩尔浓度。
• 解:(1)
V mB mA 17.1 100 110.1(m l)
1.0638
nB
mB
/
MB
17.1 342
0.05(m ol)
Δp= K bB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 高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Tb=Tb-Tb=KbmB
式中为mB质量摩尔浓度, Kb为溶 的沸点升高常数。应用上式可以测
定溶质的摩尔质量M。
几种溶剂的Tb和Kb
溶剂 名称
水 苯 四氯 丙酮 三氯 乙醚
化碳
解:(1)先计算溶液浓度 查知樟脑的Tf=452.8K, Kf=39.7 bB = (0.115 / M) /(1.36×10-3)
(2) 再计算结晶的摩尔质量 ∵△Tf = Kf·bB
(452.8-442.6)= 39.7×0.115/(M×1.36×10-3) 解之得:M = 329 g/mol
XB=nB/Ʃn XB组分B的摩尔分数,无量纲。
2.质量浓度
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mB与溶液的 体积V之比,称为质量浓
度,用符号ρB表示,其 表达式为
ρB=mB/V 单位可用g·L—1、mg·L—1、 g·mL—1、ug·L—1等。
溶液中某种组分B的质量占 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数,其表 达式为
ωB=WB/ƩW x100% XB组分B的质量分数,无量 纲。
c(B)
nB V
加入电解质溶液使胶体聚沉的原理

加入电解质溶液使胶体聚沉的原理示例文章篇一:《神奇的胶体聚沉》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有好多神奇的化学现象,就比如说加入电解质溶液能让胶体聚沉,这可太有趣啦!先来说说胶体是什么吧。
胶体呀,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家伙,它们在溶液里欢快地玩耍,但是又不会像溶质那样完全溶解。
比如说牛奶,那就是一种胶体,还有雾,也是胶体哟!那为什么加入电解质溶液就能让它们不“调皮”了呢?这就好比是在一群正在打闹的小朋友中间,来了一位特别严厉的老师,一下子就让他们安静下来了。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就像是这位严厉的老师,它们会和胶体粒子发生作用。
想象一下,胶体粒子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带电小球,它们在溶液里自由自在地游动。
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呢,就像是一个个小钩子,一旦碰上了胶体粒子,就把它们勾住,让它们没办法再乱跑乱动,于是胶体就聚沉啦!比如说,我们在豆浆里加点盐,豆浆就会变成豆花,这就是因为盐是电解质,让豆浆里的胶体聚沉了。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之前做实验的时候,把氢氧化铁胶体放在瓶子里,然后慢慢地滴入氯化钡溶液。
哇塞!眼看着原本红褐色的、透明的胶体,慢慢地变得浑浊,最后出现了沉淀,那感觉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再想想,如果没有这种胶体聚沉的现象,我们的生活该多不方便呀!比如说,工厂里的废水处理,如果不能让胶体聚沉,那些污染物就没办法沉淀下来,那对环境的危害该有多大呀!所以说,加入电解质溶液使胶体聚沉这个原理可太重要啦!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神奇的化学变化,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大大的用处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学习吗?示例文章篇二:小朋友,让我来给你讲讲加入电解质溶液使胶体聚沉的原理吧!你看,胶体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朋友在玩耍。
这些小朋友们(胶体粒子)带着相同的电荷,所以它们总是互相排斥,谁也不愿意靠近谁,就这样自由自在地分散在溶液里。
但是呢,当我们加入电解质溶液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电解质溶液里的离子就像是一群厉害的警察叔叔。
大学化学1溶液和胶体

14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原因
3.溶液的沸点上升(boiling point)
液体的沸点 ( boiling point ) 当P 液 = P 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正常沸点:当P外=P标时的液体的沸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
是溶液蒸气压下降的直接结果
2024/9/30
15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数值
p溶液= p*-⊿p = 2.338kPa - 0.021kPa = 2.317kPa
溶液的通性 — 凝固点下降
2.液体的凝固点降低(freezing point)
凝固点:某物质的液相蒸汽压与固相蒸汽压相等时 的温度。用Tf表示 或在一定外压下,物质固、液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 度。
如 :H2O(l) 273K,101.3kPa H2O(s)
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
加入一种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束缚一部分高能水分子
P↓
占据了一部分水的表面
2024/9/30
8
溶液的通性 — Raoult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
(P)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PA*)乘以溶液中溶剂的 摩尔分数(xA )。
p
p* A
xA
xA
nA nA nB
1.蒸气压下降 2.凝固点降低 3.沸点升高 4.渗透压力
p
p* A
xB
ΔTf=kf • bB
ΔTb =kb• bB
= CBRT
的数值与溶液中质点 的个数成正比
2024/9/30
23
第 4 章 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4.1 电解质溶液 4.2 酸碱理论 4.3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4.4 缓冲溶液 4.5 沉淀溶解平衡
溶液与胶体溶液

化学工业出版社
学习目标
ª 1.掌握溶液组成量度的常见表示方法及溶液的配 制方法;掌握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影响 渗透压大小的因素;掌握溶胶的性质;
ª 2.熟悉渗透浓度的概念、胶团结构及胶粒带电情 况。
ª 3.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高分子溶液对溶 胶的保护作用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ª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 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数(分子数或离 子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ª 因此,对于任意溶质的非电解质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只要cB相同,渗透压就相同。 ª如0.3 mol·L-1葡萄糖溶液与0.3 mol·L-1蔗糖 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化学工业出版社
ª二、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ª
1886年范特荷甫(van’t Hoff)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稀溶液的渗透压
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关系为:
ªπ = cBRT
化学工业出版社
ª式中 Π -溶液的渗透压 kPa ª c-溶液浓度 mol/L ª T-绝对温度 K(273.15+t0C) ª R-气体常数 8.31kPa·L·mol-1·K-1
第一节分散系统
ª 人们通常把具体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几种)物 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其中被分散 的物质称为分散相(或分散质),而容纳分 散相的连续介质则称为分散介质(或分散 剂)。 ª 例如,蔗糖水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蔗糖 分子是分散相,水是分散介质。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ª 例1-2 100 mL生理盐水中含有0.90 g NaCl, 计算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
ª 解:已知,V = 100 mL = 0.10 L
第4讲 电解质溶液,胶体

第4讲电解质溶液,胶体【学习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离的含义,学会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
3.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三种分散系之间的本质区别。
4. 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1)概念:在_________或___________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酸、碱、盐大都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非电解质:(1)概念:无论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均以______形式存在,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蔗糖、酒精、葡萄糖、油脂等有机化合物大多是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1.电解质的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生成________离子,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电解质的电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写出下列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H2SO4):H2SO4===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钠(NaOH):NaOH===________________。
③硫酸钠(Na2SO4):Na2SO4===________________。
2.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如:酸阳离子阴离子HClH2SO4HNO3(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如:碱 阳离子阴离子NaOH KOH Ca(OH)2(3)盐 NaCl NH 4Cl K 2SO 4【考点剖析】考点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1)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物质类别⎩⎪⎨⎪⎧ 酸(如H 2SO 4、H 2CO 3等)碱(如NaOH 、NH 3·H 2O 等)盐(如NaCl 、CaCO 3等)部分氧化物(如Na 2O 、H 2O 等)(2)非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物质类别⎩⎪⎨⎪⎧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SO 2等)大部分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部分非金属氢化物(如NH 3等)【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质能导电B .其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C .不能导电物质就是非电解质D .物质导电的条件是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或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考点二: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电解质的判断2.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具备一个即可。
溶液和胶体

4.56 ÷ 60.0 -1 b ) 解:(B)= = 0.76mol ⋅ kg 100 ÷1000
∆Tb = 0.512×0.76 = 0.39K
∴ Tb = T + ∆Tb
* b
= 373+ 0.39 = 373.39K
(2) 测定难挥发非电解质的摩尔质量
0.40g葡萄糖溶于20.0g水中 葡萄糖溶于20.0g水中, 例5. 将0.40g葡萄糖溶于20.0g水中,测得溶液的沸 点为100.056 ℃,计算葡萄糖的摩尔质量 计算葡萄糖的摩尔质量。 点为100.056 ℃,计算葡萄糖的摩尔质量。
三、溶液浓度的相互换算
物 质的 量浓 度与 质量 数 分 的换 算公 式: M(B) ×V(L) M B) ( 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38g·ml-1, 计算 例2. 48%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 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 此溶液的
(1) 物质的量浓度; ) (2) 质量摩尔浓度; ) (3) 摩尔分数; )
显然也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引起的。 显然也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引起的。
ω1 ⋅ m = ω2 ⋅ m2 1
特点:直观明了,数值不随温度而变, ③ 特点:直观明了,数值不随温度而变,但无法描 述物质的量。 述物质的量。
5)质量百万分比浓度 ppm
定义: ①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的质量的百万分比表 示浓度称为质量百万分比浓度, 表示。 示浓度称为质量百万分比浓度,用ppm 表示。 公式: ② 公式:
nA xA = nA + nB
nB xB = nA + nB
③ 量纲: 1
质量分数ω 4)质量分数ω
定义: ①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表示浓度称 为质量分数, 表示。 为质量分数,用ω表示。 公式: ② 公式:
大学化学第4章溶液与胶体

水的离子积
通常将此平衡常数( K )称为水的离
子积( KW ),即
KW
C
(H C
)
C
(OH C
)
平
1.01014
.
KW 不随组成而变,只是温度的函数。
t/℃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K
W
/10 14
0.186 0.293 0.452 0.681 1.008 1.471 5.476
如:SO3、CO2
3、路易斯(Lewis)酸碱电子理论
与布朗斯特质子酸碱同时,路易斯提出了电子酸 碱理论:
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为酸
如:AlCl3、ZnCl2、BF3等。
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为碱
如:NH3、 Br- 、S-等。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无机 化合物,特别是配合物,故又称为广义酸碱理论。
蒸气压
把液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 下,当液体的蒸发速率与蒸气的凝结速 率相等时,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此时 蒸气的压力叫做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蒸汽压示意图Biblioteka 在一定温度下,若溶质是非挥发性的,则 溶剂的蒸汽压与其占据液面的比例有关。
纯溶剂
溶液
理想溶液
若溶质分子为A,溶剂分子为B。
如果分子之间A与A、A与B、B与B的作用力都 相同,则该溶液为理想溶液。
凝固点
液体的蒸气压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 其等于固态的蒸气压时,液体就凝固。
此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用Tf表示。在凝 固点时,通常是气、液、固三相共存。
3、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1) 渗透现象
2) 渗透压 3) 渗透现象及应用
1) 渗透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负电荷的胶粒: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如:As2S3)、 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等
1.胶体的分离:在陶瓷工业中常遇到陶土中混有氧化铁而影
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混合在 一起搅拌,使得微粒直径在10-7—10-9米之间,然后插入两根电 陶土 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集__________, 阴极聚集 氧化铁 _______, 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通电时产生电泳 理由是 ,分别向两极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泥厂除尘:在水泥厂、冶金工厂中,通过高压电于含烟 尘的气体中可以除去大量的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
溶 解 200 度 190 ( 180 170 克 160 )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固体溶解度曲线
硝酸铵 硝酸钾
1:同种物质在不 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不同。 2:曲线的交点表 示这两种物质在该 温度下的溶解度相 同。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钠 50 3:曲线越陡,该 40 30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 20 硼酸 10 度影响越大。 0 10 20 30 40 50 6070 80 90100
m水 =150kg -24kg =126kg 答:需要氯化钠是24kg和水的质量是126kg 。
四、酸碱中和滴定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离子反应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型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
①难溶物质(沉淀) ②挥发性物质(气体)
如:OH—、S2—、HS—、CO32—、HCO3—、F—等
③强碱性溶液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如:H+ 、 NH4+ 、 Fe3+ 、 Cu2+ 、 HCO3—、HS—
七、胶体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
分散系
溶 胶 浊 液 体 液
1、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100nm 之间的分 散系 (即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2)、浊液、溶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分散系 分散质粒 子大小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析Fe(OH)3胶体电泳现象:
胶粒表面积大 吸附能力强 吸附Fe3+离子 胶体微粒带正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阴极区胶体的液面上升、颜色加深
AgNO3和KI制备的AgI胶体在外加电场下阳极区颜色加 深说明什么?
带正电荷的胶粒:
金属氢氧化物(如Fe(OH)3、Al(OH)3) 金属氧化物(如Fe2O3、TiO2)等
③弱电解质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
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例:无色透明呈酸性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组是( )
A、Al3+、Ag+、NO3—、Cl—
B、Mg2+ 、 NH4+ 、 SO42—、Cl— C、Na+ 、 K+ 、 CO32—、Cl— D、Fe3+ 、 Na+ 、 NO3—、SO42—
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 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 续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 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饱和
升温 ;
增加溶剂
不饱和
溶液
降温; 减少溶剂 增加溶质 ;
溶液
3 物质的溶解度
电解质溶 液
1、电解质、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电解质:
酸、碱、盐、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 常见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
判断
1. 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如:Fe等金属 2、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电解质 如:液态的HCl等共价化合物 3、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如:Cl2 4、某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一定是电解质。 如:CO2、SO2、NH3等 练习:把下列物质分类(1)电解质(2)非电解质(3)既不是 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①NaCl ②BaSO4 ③CaCO3 ④蔗糖 ⑤Cu ⑥HF ⑦Na2O ⑧酒精
2.电解质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电解质溶液导电 金属导电
导电微粒
导电性质 温度对导电能力影响
自由移动的离子
化学变化
自由移动的电子
物理过程
成正比
成反比
电解质溶 液
1.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1)溶质:
被分散到溶剂中的物质(分散质)
(2):溶剂
分散溶质的物质(分散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能发生离子反应就不能共存
(1)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不共存。 (2)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共存,如常见的强 氧化性离子MnO4—、Fe3+与S2—、I—不共存。 (3)附加条件(题干中的条件): ①溶液无色透明时,不存在有色离子 如:Cu2+、Fe3+ 、 Fe2+ 、 MnO4— ②强酸性溶液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温度(t)
4、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 量比。
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 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 钠和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m质 = m液·a% = 150kg×16% =24kg
<1 nm 1~100 nm
主要特征 稳定,均一 较稳定,均一
能否透 过滤纸 能 能
举例 NaCl溶液 豆浆、牛奶 墨水、血液
>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
不能
泥浆水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线的 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产生原因:胶体微粒对于光线的散射作用。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最简便方法
2.胶体的性质
(2)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悬浮在水中,用
显微镜观察,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产生原因:分散剂分子对胶粒无规则的撞击 *布朗运动是否是胶体的特征性质?
2.胶体的性质
(3)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
剂里 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 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溶 质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标准:在100克溶剂中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单位:克/100克水
够了,我饱了
水100克
溶解性
易溶
20º C时 >10克 的溶解度
可溶 微溶 难溶 (能溶) (不溶) 1-10克 0.01-1克 <0.0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