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鼐《程原迩稿序》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2025届高三语文12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语文12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4届高三语文12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试卷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干脆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

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

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深厚的共同体色调。

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的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始终持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旧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合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

农忙季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

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

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始终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夫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吉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吉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
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222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粤教版语文必修2 模块综合检测

粤教版语文必修2 模块综合检测

模块综合检测(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湮.没/咽.喉要道阿.谀/刚正不阿.脊椎./椎.心泣血B.休憩./杞.人忧天削.皮/削.足适履场.院/逢场.作戏C.埋.怨/埋.头苦干假.装/久假.不归露.面/崭露.头角D.攻讦./捷.报频传轻便./便.宜行事惊诧./叱咤.风云解析:选B。

A项,分别读yān/yān,ē/ē,zhuī/chuí;B项,分别读qì/qǐ,xiāo/xuē,chánɡ/chǎnɡ;C项,分别读mán/mái,jiǎ/jiǎ,lòu/lù;D项,分别读jié/jié,biàn/biàn,chà/zhà。

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第16届亚运会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战中再度碰面。

韩国队独占鳌头,赢了两局。

中国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最终以3∶2逆转对手夺冠。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逆转,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激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

A.独占鳌头B.稳扎稳打C.惊心动魄D.万众瞩目解析:选A。

“独占鳌头”,科举时代指点状元。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此处可用“先声夺人”;“稳扎稳打”,稳当而有把握地打仗,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万众瞩目”,成千上万的人都十分关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多年没有见到老先生了,这次回来,看到先生头上全是白头发,嘴里的牙齿也都掉光了,可开口说话,声音依旧那么洪亮。

B.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后,法国、英国和美国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中军事打击。

2019届湖南石门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湖南石门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湖南石门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

砚的历史可谓久远。

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

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

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

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

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

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

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

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

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

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

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张晓风(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

“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模考试试题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模考试试题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模考试试题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模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咯〔ké〕血螳臂当〔dāng〕车编纂〔zuǎn〕暴虎冯〔píng〕河B.咬啮〔niè〕忍俊不禁〔jīn〕炫〔xuàn〕耀插科打诨〔hún〕C.讣〔fù〕告焚膏继晷〔guǐ〕女红〔gōng〕大大落落〔lào〕D.及笄〔jī〕重创〔chuāng〕敌人肉脯〔fǔ〕流水浅浅〔j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装钉端详明火执仗融会贯通B.曼延宣泄歪风斜气不计其数C.干练引申再接再厉首屈一指D.剧增贸然绵里藏针弱不经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特大枪击案的凶手身份被确定后,作为凶手姐姐的赵善敬受到了舆论和精神等的巨大压力,本来就瘦弱的身体日益憔悴,愈发显得楚楚动人。

B.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近日宣布,在渤海湾发现了规模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而且属于整装、优质、高效油田。

这无疑是大快人心的喜讯呀!C.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

当看到电视中"和谐号”CRH系列国产化动车组列车以时速200公里快速飞奔的画面后,老铁路工人吴有仁拍案而起,兴奋得大叫起来。

D.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去世。

在俄罗斯,对他的一生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

有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认为他不可理喻,有人认为他扩大了民主,有人认为他使国家陷于混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窗外的世界天天一个样,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中学生们又该如何面对呢?B.中国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遭到袭击,九人死亡.中国政府对4月24日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袭击中资石油公司项目组的暴行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对中方遇难人员表示了哀悼。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析-安徽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析-安徽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

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

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

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

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原迩稿序张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

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

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

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

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士,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

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22.从序的类别看,下列与本文不相同的一项是()(1分)
A. 《送东阳马生序》
B. 《伶官传序》
C. 《指南录后序》
D. 《愚溪诗序》
23.第一段写程原迩读书作文的环境,突出一个__字。

(1分)
24.下面对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仕途宽广,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有王者之气啊。

B.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仕途宽广,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使精神旺盛啊。

C.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胸襟开阔,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有王者之气啊。

D.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胸襟开阔,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使精神旺盛啊。

25.程原迩文章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
26.评析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

(不超过80字)(4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22. A (1分) 23.清 (1分) 24. D (2分) 25.(1)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或: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2分)(2)游赏名山大川、接触高人雅士(2分) 26.本题4分。

抓住一个写作特点(如:因景说理,结构
严谨;对比鲜明,褒贬有致;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文笔潇洒,风格清新;遣词灵动,逼字极佳)给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水溢出南清河,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

城墙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虽然)洪水冲垮了(曹村),也不能毁坏(徐州)城。

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

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

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