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梅岭三章》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优质教案

2梅岭三章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背景资料。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意。

1课时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1.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2.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梅岭三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梅岭三章》,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梅岭三章》中诗句的深刻含义,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感悟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梅岭三章》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在艰苦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历史情感,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通过讲述梅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沉重与伟大。

结合陈毅元帅的革命事迹,展现其在梅岭的英勇奋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诗碑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2. 提问互动,初步探索诗歌内涵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陈毅元帅为何能写出如此激昂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将一起探索《梅岭三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革命精神,感受陈毅元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

”3. 创设诗歌情境,引发学生共鸣通过朗读诗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诗人在创作时的情境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历史情感、充满思考和探索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深入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

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ā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即为.家(wé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引读小序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

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

[请注意“莽”字的意义和读音(出示正音牌)。

]“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

“得诗”(完成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2.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明确: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情况(即说明写作时代背景、原因等作用)。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情诵读,感知内容
1.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回顾诗歌创作背景。

2.多种形式朗读《梅岭三章》。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找出《梅岭三章》中所出现的意象,说说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

1
答案示例:
“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无数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迁移阅读,吟咏体味
诵读图书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七绝二首(其一)》《狱中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做好批注并在组内交流。

2。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梅岭三章》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

广东省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内容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