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
浅谈石湾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以曾力曾鹏作品为例

1前言曾力、曾鹏生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大师曾良先生,为原石湾美术陶瓷厂厂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石湾陶业大多荒废,作坊关门,艺人外流,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提倡艺人、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人员相结合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1]。
中共华南分局实施的抢救民间传统工作的开展,人物包括刘传、曾良、庄稼、谭畅、高永坚等共同合作,为石湾陶塑的恢复和发展贡献力量,在石湾历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名字,从此开始了历史的书写。
兄弟俩儿时便跟随父亲曾良从广州移居石湾,他们在石湾度过的童年与陶瓷、“人民美术社”、“石湾美陶厂”连在一起。
自小从石湾老艺人那里承继石湾传统工艺中地道的表达方式,由于父亲是负责美陶厂的创作设计,小时候兄弟俩就认识周兴鼎、郑可、张碧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创制的几何印文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到明清石湾陶艺更是岭南地区一朵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9年之间,全国都开始了对民间工艺的恢复。
自幼在石湾成长的曾氏兄弟,将“民间艺人”的传统保留着,同时又融入学院的系统教育,使得曾力、曾鹏两位核心人物能在石湾中青年一代的陶艺家中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书画、民间工艺、石湾传统陶塑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美学主张。
本文站在石湾陶艺传统与现代融合角度,探讨曾力曾鹏的作品如何使得石湾陶塑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传统;现代;融合,1988年10月,女,汉族,广东揭阳,本科学历,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石湾陶瓷历史谭畅、高永坚、张守智等等这些老师。
例如,刘传做了一件《李逵打虎》,父亲就把这帮人叫上一起讨论,把两兄弟也拉来坐在旁边听,可以说这些都是天赐良机,从小就接触那些大师。
外公是关山月的师兄弟,是岭南画派画鱼第一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巧夺天工凭妙手 石湾该是美陶湾

45 | 科学之友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方方石湾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镇,石湾镇以陶塑制作而闻名。
石湾陶塑技艺,以人物造型为代表,其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2006年,佛山“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型生动传神石湾陶塑技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画,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
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
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各具特色,绝无雷同,这是艺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
这是石湾陶塑技艺的优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湾陶艺从作品的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突破,陶塑人才辈出。
胎釉浑厚朴实石湾陶艺的第二个特色是胎釉浑厚朴实。
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
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
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艺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艺术美感。
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
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烧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
在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为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
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技法多姿多彩技法多姿多彩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
陶艺产品除承袭传统技法外,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这样做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
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4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
石湾陶的传统工艺探讨

1976年广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大雾岗东面的河宕村发掘了新石期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出土了陶片4万余片,这些陶片“陶系多样,夹砂陶、泥质陶、红陶、白陶、几何印纹陶、彩陶、软陶、硬陶同时并在”,证实早在距今4200—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石湾地区早期制陶的历史见证[1],1963年在石湾东面的大雾岗挖掘了唐宋窑址,出土了唐代器物,胎质经过淘洗、提炼,可分为灰白色和灰色两种,宋代遗址器物,采用陶土或瓷土制作,胎质分为灰色、灰白、淡黄、红色四种[2]。
说明石湾早期制陶,已经根据不同产品的需要,将泥料和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制,经过淘练,然后用来制陶。
明清时期石湾制陶进入繁荣时期,中山大学张维持教授认为:“石湾成为广东生产商品贸易陶器的中心基地,始于唐宋之间,而盛于明清两代[3],这与当时广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清石湾陶瓷产业规模巨大,从事粥煲和茶煲人员分别过千,茶煲日产近10万个,可见产业之盛。
石湾发展成为南方陶瓷生产重地,与他蕴含丰富的陶泥和岗砂分不开,石湾处于珠江水系的东平水道旁,沿东平河一个狭长地带,延绵不绝。
石湾陶泥,产自大雾岗、小雾岗、何岗、梓岗、后龙岗等几十个山丘,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岗,海拔不过百米,树木葱翠,土质特别疏松,蕴藏着制陶用的岗沙和黏土。
石湾的粘土具有可塑性,加水澎润后可塑成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坚硬致密。
岗砂和瓦粉是瘠性原料,与粘土配合起骨架作用,保证制品在高温烧制中不变形。
石湾陶工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不同产品各自物理性能的要求选用搭配不同原来以达到最佳的功能。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的《藩宪严禁控沙印砖碑示》明令“嗣后石湾东此一带山岗,勿许挑沙挖土,致伤田园坟墓。
凡有烧造缸瓦器皿、红砖等项,需用砂土,务向别境采运制造,不得在于本境私自收买”[4]。
直至清末民国期间,石湾陶业生产的原料大部分从外地运来,主要有东莞义顺泥、三水大塘白泥、番禺市桥白泥以及清远肇庆的瓷土等。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辉 煌 的成就 。石湾公 仔 吸纳 、仿 造 当时各 大 名窑精 华 ,如 仿钧 窑冰 裂纹 釉 、乳 浊釉 ,仿 建窑 鹧鸪 黑 釉 ,
使 石湾 公仔 增 加 了缤 纷 多彩 、高 雅古 朴 的釉色 。 而仿 耀 州窑 刻花 、仿 磁州 窑黑 白彩 绘 和红 绿彩 绘 ,丰 富 了
唐宋 两代 是佛 山制 陶业 的重要 发展 时期 。1 5 年 97
传 承上 历代 艺人 都 比较保 守 , “ 传男 不传 女 ” , “ 传本
引领一 代新风 ,那 么使 石 湾 陶塑艺 术走 向成 熟辉 煌 的 , 则 是他 的 弟子潘 玉 书。潘 玉书 在石 湾 陶艺古 朴传 神 的特 色 上 吸收西 洋雕 塑技 法 ,他 擅 长塑 造仕 女形 象 ,以眉 眼 、嘴 角 、唇 边 动态 的微妙 变化 来 表现 女性特 有 的温 柔 娇 媚 ,其服饰 则 用细 密的线 条 来表 现衣褶 的重叠 ,有 很
的长处 ,引领 一 代 陶艺新风 。如果 说 陈渭岩 融会 中西 ,
气息。
R
素 有美 术 陶瓷 生产传 统 的石 湾 ,其生 产 的美术 陶 瓷 具 有鲜 明 的民族 特色 和地 方 风格 。在 美学价 值 上具 有鲜 明的大 众性 ,强 烈 的主体 意识 以及实 用 与艺术 相结 合 的 特 色 ,是岭 南文 化 的瑰 宝 ,在现 代仍 能显 示其 浑厚 的 文 化 潜质 和 强大 的生命 力 。但 我们 亦要 看到 ,在 传承 与发 展 过程 中 石湾 陶艺也 存 在着许 多 局限 与不 足 。第 一 ,在
宋代 吉 州舒 窑 的彩绘 风格 ,结 合 石湾 的各 种彩 釉 ,以 “ 舒加 彩 ” 的独特 手法 拓展 了石湾 陶艺 的广 阔领 仿
域 。而 陈祖 则擅 长瓦 脊人 物 ,他不 着重 于 人物 的小 节
浅谈石湾陶塑技艺的前世今生

1石湾陶艺的历史沿革石湾的形成与发展,与制陶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初碑记中记述:“南海石湾一隅,前际大江,后枕岗埠,无沃土可耕,无货物贸易,居民以陶为业,聚族皆然。
陶成则运于四方,易粟以糊其口。
”[1]说明石湾区内丘陵遍布,可耕作地极其有限,农业生存不能满足其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制陶业是其生命线。
石湾制陶的深厚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所创制的几何印纹陶。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河宕贝丘遗址,位于石湾大帽岗西麓的河南村,在196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1977年由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对河宕遗址进行了联合挖掘,揭露面积约750平方米,其文化层厚1~2.2m,包含着三层颇为丰富的文化遗存[2]。
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包括了猪、狗、牛、鸟类、大象、牡蛎、螺等多种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的遗骨;出土的各类印纹陶片更是多达17000多片,拍印的纹饰主要有水波纹、圆圈纹、叶脉纹、s 形纹、菱形纹、方格纹等各种组合的纹饰,总数多达四五十种。
艺术通过塑形来反映生活,表达劳动者的思想情感,石湾河宕的印纹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也不例外。
河宕印纹陶是石湾先民对岭南工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先民们的生活在艺术上的表现和升华。
此时的石湾陶艺创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艺术风格朴实无华。
张碧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至明清时期石湾陶塑技艺更是成为岭南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其造型独特、釉色斑斓、技法多样、善仿各大名窑特点著称于世,它独特的迷人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现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有的美,本文站在石湾陶艺的历史性、艺术性、地方性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的使石湾陶塑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陶塑技艺;历史;传承;发展Ceramic Art陶瓷艺术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据史载,秦汉时,石湾地区为南海郡番禺县属地。
石湾陶艺装饰图案的艺术形态

花卉类 : 花 卉 类 是 石 湾 陶艺 图 案 装 饰 最 常 用 的 造 型 . 传 统 的花 卉 纹 样 除 了显 示 造 型美 之 外 .还 寄 予 了 人 的思
八卦 : 古代 占 卜 用 的八 卦 , 最 早建于 宗教首 领的服装 想意识 。 如莲花与佛教净土 有关 , 象征纯洁 , 寓意吉祥 。 牡 上 作为护身符 穿在身上 以求好运 .它经 常 出现 在陶艺 的 丹 花 象 征 富 贵 。梅 、 兰、 菊、 竹称 “ 四君子 ” , 象 征 高 洁 的 品
装饰 图案 中 格 。花卉 的品种也很多 , 表现形式 很丰 富 , 有 单 独 式 也 有 菱形 : 它 被 认 为是 胜 利 的 象 征 。双菱 形— — 被 认 为 可 连续式 。艺术 家们通过手 的拿捏 , 创造 出姿态万千 的花卉
以辟 邪 。 纹 样 来
回纹 : 是 一种具有 多种花式 . 并 连 续 重 复 的 波 形 回纹
饰 逐 渐 增 多 。我 们 可 以在 人 物 、 动物 、 器 皿 装 饰 上 随 处 可 形 态语 义特 征 , 例如 : 万字 符 : 一个 古 老而 且流传 很 广 的
见, 好 的 陶艺 作品 , 它 的 图案装 饰像 一 首韵 味 十足 的诗 , 符号, 它原 代表太 阳 , 并表 示太 阳在 天 空 中运行 的轨 道 。
石湾 陶艺装饰 图案 的艺术 形态
苗 永 平
( 佛 山市 中传 广 告 有 限公 司 , 佛山 5 2 8 0 0 0 )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湾陶艺的图案装饰语言特征 、 艺 术
特色 、 图案题材类 型 、 表 现手法 , 以 及 在 继 承 传 统 不 断 创 新 的
石湾清代陶艺名家

石湾清代陶艺名家清代早中期1、文如璧:广东顺德人,清代康熙年间石湾陶艺名家。
由于技艺精湛,便以店主之名为店号,生产经营艺术陶器,民国初年分为两店,一为如璧生记,一为如璧。
文如璧店早期精制日常用具,后期精制各式的瓦脊。
作品以小见大,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互相呼应,把石湾陶艺与建筑装饰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在石湾陶艺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2、黄炳(约1815-1894):广东石湾魁岗堡人,清代中后期陶瓷名家。
黄炳字云渠,号云屿,别号湾海居士,出生于制陶世家。
黄炳擅长制作动物和人物,其中以“黄炳鸭”及“黄炳猫”最为人津津乐道,两者皆以“胎毛”技法塑造。
所塑的动物双目炯炯有神,独特的创作手法,奠定了其成为享名久远的石湾陶瓷宗师。
3、陈祖:清代后期陶塑艺人,绰号“大难祖”。
少年时师从黄炳,善于创作人物。
作品注重塑造人物的面目表情,手法豪放但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创作技巧娴熟,肌肉神态须眉,不刻意经营,但自然有生气。
4、黄古珍: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陶艺名家。
字鉴荣,又名黄荣,号樵谷山人。
精于制作器皿,也塑人物、鸟兽,还擅长山水和金石文字。
传世作品多为花瓶、笔筒、壁挂等。
装饰喜作浮雕,常绘有山水并配以诗文,施五色彩釉,诗书陶艺并茂,成为其作品风格之一大特色。
5、冯秩来:清道光年间名家,善制器皿,传世有两格洗、秋叶洗、高足菜盘。
他时有造鸟兽作品,传世品很少。
清代后期1、刘辉胜(1864——1939):清同治三年出生,善造公仔,作品骨骼劲健、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将石湾山公仔技术推上一个高峰,在业界内享有“山公王”的美誉。
当造到满意的山公时便在底部加盖圆圈,圆圈越多,表示对作品越满意。
2、陈渭岩(清光绪年间—1926年):清代光绪年至民国年间陶瓷名家。
原名胜,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
原藉石湾沙岗魁龙里,约生于光绪末年,一九二六年逝世。
作品极工整,人物、动物和器皿都以精细见著,别具风格,颇善于仿制宋代名窑的颜色釉。
《松树头书画筒》、《笔筒》等为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石湾陶艺

• 明 广窑楸叶式洗 • 高6.7cm,长26.3cm, 宽18.9cm •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 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 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 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 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 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 斑。此洗造型新颖,窑 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 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 颇有天然韵致。
• 明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 瓶 • 高14.6cm,口径 6.8cm×6.7cm,足径 5.1cm×5.0cm。 • 瓶呈四方体形,唇口, 直颈,腹部略鼓,腹下 渐收,方圈足。通体施 釉,釉色光润而细腻, 釉面有细碎开片纹,足 露黑胎。瓶身两侧各饰 一凸螭虎纹,显得颇有 气势。无款识。
• 石湾陶塑瓦脊为古建 筑增添了异彩,它是 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 的一枝奇葩。 • 陈家祠的花脊是规模 最大,最精美的一部 分。共有11条这样的 陶塑花脊,有1800米 的灰塑装饰,堪称广 州之最。
民国
• 民国毕卓倚坛坐像 • 高16厘米 • 毕卓身着长袖宽衣, 倚坛席地而坐,头束 发髻,白长胡须,肚 皮外露,喜笑颜开, 不似通常醉卧形象, 可见作者别出新意的 创作。施青白釉有开 片。座内盖一方一圆 印,方印为"霍津"二字, 圆印为"广州二沙头东 源窑作"。霍津,民国 年间陶塑名家,以制 动物和人物闻名。曾 受聘于冠华窑,专事 仿制黄炳、陈渭岩等 名家作品。
• 民国 如来佛祖立像 • 高51厘米 • 像直立,两手合十,身披袈 裟,头戴螺式发冠,眯双眼, 赤脚而立,袈裟施钧红色变 釉,手和面部坦胸处无釉, 呈酱黄色。内盖"林堂煜造" 方印,中刻行草"草堂居"三 字,印为姓名。草堂居为堂 号。林堂煜,民国年间人。 擅长人物,初受雇于刘胜记, 习刘佐朝技法,故风格与刘 佐朝相近。其作品曾在 1936年举办的"全国艺术展 览会"展出并获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传神的体现。
• 明 钧蓝釉仿商贯耳瓶 • 高15.5厘米 口径9.8厘米
底径8.3厘米 口稍撇,颈饰弦纹五道, 腹稍鼓,圈足外撇,颈间 装双贯耳,施钧蓝变釉, 又称翠毛釉,底无釉呈酱 褐色,内竖刻两行"仿商贯 耳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 姓苏,明代晚期制陶名家, 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 刻在器物底部。
• 高14.6cm,口径 6.8cm×6.7cm,足径 5.1cm×5.0cm。
• 瓶呈四方体形,唇口, 直颈,腹部略鼓,腹下 渐收,方圈足。通体施 釉,釉色光润而细腻, 釉面有细碎开片纹,足 露黑胎。瓶身两侧各饰 一凸螭虎纹,显得颇有 气势。无款识。
清
• 清以后,石湾陶艺品种增多,陶器的审美价值、艺术表现日渐突出, 实用价值逐渐被审美需求所替代。陶艺家借鉴国画的表现手法,并充 分运用到陶艺制作中。“石湾公仔”由艺术品变为商品。最初“石湾 公仔”是陶工在工余之暇的随心得意之作,大多数是自我欣赏或馈赠 亲友的。只是后来,由于其生动传神,吸引众人购买,“石湾公仔” 遂成为有价值的商品。
石湾公仔艺术特点
• 石湾陶塑工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 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 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 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
• 石湾陶塑的第二个特点是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 厚重的特色。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 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 五彩斑烂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 学成就
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
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
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
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
•
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 ,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
福求安、尊老爱幼等等百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中
石湾陶艺
艺术设计学 1011400004
•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石湾公仔产于“中国陶瓷 名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镇,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 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 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 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 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 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 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 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 清代石湾人物陶塑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是人物面部表 情的刻划,二是衣纹的处理。人物传神集中于人的眼睛。传统的石湾 陶艺即已摸索出搓珠填眼法,使人物眼睛犀利有神。
• 清 日神、月神
• 在广东佛山祖庙三门前, 东、西两侧屋脊上,原陈 设有两尊晚清石湾窑陶塑 神像——日神、月神,是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 修祖庙时,由石湾著名陶 塑家黄古珍塑造的。近年 为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两神被拆换下来,由佛山 市博物馆收藏
明
• 自明代起,石湾打破了过去单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建 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也不断输出国外,尤其是园林建筑陶瓷, 很受东南亚人民的欢迎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庙宇 寺院屋檐瓦脊上,完整保留有石湾制造的瓦脊就有近百条之多,建筑 饰品还是无法统计。
•
明代以后,种类和题材则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
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 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 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 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 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 有椭圆楷书"祖唐居"款。祖 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 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 较讲究,习惯施用黄、绿、 青、蓝等颜色釉,底部多 钤"祖唐居"印,印下还有连 钤"集古"、"墨客"、"美玩 林"等印记。
• 明 浅绿釉开片挂瓶
• 高17.2厘米 口径2.5厘米
• 瓶作半圆形,丰肩,下渐 收,平底,外施浅绿色釉, 有细小开片,底和靠墙处 无釉,刷酱褐地色,靠墙 处开一方孔,"粤彩正记" 楷书方印款。"粤彩正记" 为店号,主人姓陈,明代 晚期名家,善制器皿,规 范讲究。多施绿釉、浅绿 釉和酱黄釉。
• 明 酱黄釉鼓形三足炉 • 高3.3厘米 口径14厘米 • 器身呈鼓形,敛口,m,
宽18.9cm •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
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 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 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 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 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 斑。此洗造型新颖,窑 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 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 颇有天然韵致。
• 明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 瓶
• 明 石湾窑三彩狮子 • 广州博物馆一级文物,
造型以广东地区民间所 舞的独角狮为原型,两 眼圆睁、双耳高耸、咧 嘴露舌。整个狮子呈蹲 坐姿势,左足踏球,头 有一角,双耳则高耸至 头顶,双目圆睁,口大 张,舌头外露,颈上系 有二铃,尾巴蓬松往上 竖,通体施三彩釉,间 有黑釉,栩栩如生,具 着强烈的美术感和装饰 效果。该狮子民间艺术 韵味十分浓郁, 色彩漂 亮、活灵活现,一般装 饰在屋脊上及两头。
• 技法多姿多彩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 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还和卷筒塑制空。原作的传统技法。同时根 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保留了传 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 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 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 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 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因此,窑变 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