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的发展
浅谈石湾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以曾力曾鹏作品为例

1前言曾力、曾鹏生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大师曾良先生,为原石湾美术陶瓷厂厂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石湾陶业大多荒废,作坊关门,艺人外流,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提倡艺人、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人员相结合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1]。
中共华南分局实施的抢救民间传统工作的开展,人物包括刘传、曾良、庄稼、谭畅、高永坚等共同合作,为石湾陶塑的恢复和发展贡献力量,在石湾历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名字,从此开始了历史的书写。
兄弟俩儿时便跟随父亲曾良从广州移居石湾,他们在石湾度过的童年与陶瓷、“人民美术社”、“石湾美陶厂”连在一起。
自小从石湾老艺人那里承继石湾传统工艺中地道的表达方式,由于父亲是负责美陶厂的创作设计,小时候兄弟俩就认识周兴鼎、郑可、张碧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创制的几何印文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到明清石湾陶艺更是岭南地区一朵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9年之间,全国都开始了对民间工艺的恢复。
自幼在石湾成长的曾氏兄弟,将“民间艺人”的传统保留着,同时又融入学院的系统教育,使得曾力、曾鹏两位核心人物能在石湾中青年一代的陶艺家中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书画、民间工艺、石湾传统陶塑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美学主张。
本文站在石湾陶艺传统与现代融合角度,探讨曾力曾鹏的作品如何使得石湾陶塑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传统;现代;融合,1988年10月,女,汉族,广东揭阳,本科学历,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石湾陶瓷历史谭畅、高永坚、张守智等等这些老师。
例如,刘传做了一件《李逵打虎》,父亲就把这帮人叫上一起讨论,把两兄弟也拉来坐在旁边听,可以说这些都是天赐良机,从小就接触那些大师。
外公是关山月的师兄弟,是岭南画派画鱼第一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巧夺天工凭妙手 石湾该是美陶湾

45 | 科学之友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方方石湾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镇,石湾镇以陶塑制作而闻名。
石湾陶塑技艺,以人物造型为代表,其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2006年,佛山“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型生动传神石湾陶塑技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画,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
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
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各具特色,绝无雷同,这是艺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
这是石湾陶塑技艺的优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湾陶艺从作品的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突破,陶塑人才辈出。
胎釉浑厚朴实石湾陶艺的第二个特色是胎釉浑厚朴实。
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
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
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艺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艺术美感。
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
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烧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
在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为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
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技法多姿多彩技法多姿多彩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
陶艺产品除承袭传统技法外,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这样做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
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4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辉 煌 的成就 。石湾公 仔 吸纳 、仿 造 当时各 大 名窑精 华 ,如 仿钧 窑冰 裂纹 釉 、乳 浊釉 ,仿 建窑 鹧鸪 黑 釉 ,
使 石湾 公仔 增 加 了缤 纷 多彩 、高 雅古 朴 的釉色 。 而仿 耀 州窑 刻花 、仿 磁州 窑黑 白彩 绘 和红 绿彩 绘 ,丰 富 了
唐宋 两代 是佛 山制 陶业 的重要 发展 时期 。1 5 年 97
传 承上 历代 艺人 都 比较保 守 , “ 传男 不传 女 ” , “ 传本
引领一 代新风 ,那 么使 石 湾 陶塑艺 术走 向成 熟辉 煌 的 , 则 是他 的 弟子潘 玉 书。潘 玉书 在石 湾 陶艺古 朴传 神 的特 色 上 吸收西 洋雕 塑技 法 ,他 擅 长塑 造仕 女形 象 ,以眉 眼 、嘴 角 、唇 边 动态 的微妙 变化 来 表现 女性特 有 的温 柔 娇 媚 ,其服饰 则 用细 密的线 条 来表 现衣褶 的重叠 ,有 很
的长处 ,引领 一 代 陶艺新风 。如果 说 陈渭岩 融会 中西 ,
气息。
R
素 有美 术 陶瓷 生产传 统 的石 湾 ,其生 产 的美术 陶 瓷 具 有鲜 明 的民族 特色 和地 方 风格 。在 美学价 值 上具 有鲜 明的大 众性 ,强 烈 的主体 意识 以及实 用 与艺术 相结 合 的 特 色 ,是岭 南文 化 的瑰 宝 ,在现 代仍 能显 示其 浑厚 的 文 化 潜质 和 强大 的生命 力 。但 我们 亦要 看到 ,在 传承 与发 展 过程 中 石湾 陶艺也 存 在着许 多 局限 与不 足 。第 一 ,在
宋代 吉 州舒 窑 的彩绘 风格 ,结 合 石湾 的各 种彩 釉 ,以 “ 舒加 彩 ” 的独特 手法 拓展 了石湾 陶艺 的广 阔领 仿
域 。而 陈祖 则擅 长瓦 脊人 物 ,他不 着重 于 人物 的小 节
佛山石湾花盆简介

石湾花盆是佛山石湾地区生产的一种传统陶瓷花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石湾花盆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石湾花盆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其特点是胎体轻薄、釉面光滑、色彩鲜艳、造型多样。
石湾花盆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坯、修坯、上釉、烧制等。
其中,烧制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需要经过多次高温烧制,才能使花盆达到理想的效果。
石湾花盆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状,同时还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如山水、花卉、动物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湾花盆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佛山石湾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
浅谈石湾陶塑技艺的前世今生

1石湾陶艺的历史沿革石湾的形成与发展,与制陶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初碑记中记述:“南海石湾一隅,前际大江,后枕岗埠,无沃土可耕,无货物贸易,居民以陶为业,聚族皆然。
陶成则运于四方,易粟以糊其口。
”[1]说明石湾区内丘陵遍布,可耕作地极其有限,农业生存不能满足其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制陶业是其生命线。
石湾制陶的深厚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所创制的几何印纹陶。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河宕贝丘遗址,位于石湾大帽岗西麓的河南村,在196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1977年由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对河宕遗址进行了联合挖掘,揭露面积约750平方米,其文化层厚1~2.2m,包含着三层颇为丰富的文化遗存[2]。
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包括了猪、狗、牛、鸟类、大象、牡蛎、螺等多种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的遗骨;出土的各类印纹陶片更是多达17000多片,拍印的纹饰主要有水波纹、圆圈纹、叶脉纹、s 形纹、菱形纹、方格纹等各种组合的纹饰,总数多达四五十种。
艺术通过塑形来反映生活,表达劳动者的思想情感,石湾河宕的印纹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也不例外。
河宕印纹陶是石湾先民对岭南工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先民们的生活在艺术上的表现和升华。
此时的石湾陶艺创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艺术风格朴实无华。
张碧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至明清时期石湾陶塑技艺更是成为岭南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其造型独特、釉色斑斓、技法多样、善仿各大名窑特点著称于世,它独特的迷人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现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有的美,本文站在石湾陶艺的历史性、艺术性、地方性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的使石湾陶塑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陶塑技艺;历史;传承;发展Ceramic Art陶瓷艺术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据史载,秦汉时,石湾地区为南海郡番禺县属地。
佛山石湾陶瓷历史

佛山石湾陶瓷历史引导语:石湾——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佛山石湾陶瓷历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早在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
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
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
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
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
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
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
《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佛山工地挖出晚清民国陶瓷片或为市民祭拜所留作为祖庙路升级改造的项目之一,泥模岗挖土动工已经好几天了。
24日上午,有市民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在泥模岗施工现场,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以及个别相对完整一点的陶瓷器皿。
相关专家经过初步判断称,目前发现的陶瓷碎片或为晚清民国陶瓷器皿残片。
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吕品田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10期吕品田佛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传统产区,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
当地的传统陶塑艺术“石湾公仔”,造型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蜚声世界。
以刘传、庄稼、曾良、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黄松坚、刘炳、潘柏林、钟汝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陶艺家,将当代石湾陶塑艺术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石湾窑工顺天时、应地气、缘土脉、承人文,以善仿博采众长,凭巧工粗陶细作,举窑火立功成器,形成一整套自成一格、精湛多样的传统技艺,并以口传身授方式世代相传。
石湾陶艺以凌厉的塑造手法,拟形写真,表现世间万象,莫不生动风趣、神采奕奕。
石湾陶作浑厚质朴、绚丽古雅,乡土气息浓郁,透着鲜明的民窑作风和地域特色,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它以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形态融入日常社会生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石湾陶艺,其手工技巧、工艺流程和技艺讲究中,凝结着中华技术思想和造物经验,关联着中华工造作风和工艺知识;其造型规制、釉彩纹饰和风格样式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着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记志、表意、抒情等多重社会价值,是充分展现民间艺术家卓越创造力和明朗生活情怀的宝贵文化财富。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作为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方面意味着石湾陶艺的无形文化价值,以及它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更加显示、更为强化的文化性质,更加被政府和社会所认识;一方面则意味着它作为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以避免它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受到冲击。
有目共睹,在集约化、批量化、自动化生产所构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存续状态及其“巧夺天工”的核心价值备受冲击。
后继乏人以致技艺失传,管理无序以致恶性竞争,急功近利以致粗制滥造,竭泽而渔以致原料枯竭,作风失范以致品格下滑……是传统手工艺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学四组)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中学四组
李干城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三中 莫斯亮 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颜丽娟 广州市第二中学 陈 兵 珠海市第一中学
结题
研究最终得以完成, 由衷感谢梅大师的热情指导, 及本组成员辛勤的耕耘。
参考文献
佛山十四中初中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石湾古韵》 。
谢谢您的指导
中学四组
李干城老师
名师访谈及论文介绍:由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三中李干城老 师完成,李干城老师曾任佛山市第十四中学教师,佛山市第十 四中学位于石湾镇内,对石湾陶艺相当熟悉,且具有丰富的石 湾陶艺艺术家资源,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梅文鼎等,能更好的从艺术的角度探究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的讲解由李干城老师完成。
郑建源 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
选题过程
备选题目
1.青石的堆砌方法研究 2.浅析制陶机器的改进方法 3.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4.小叶榕移植北方的可行性研究 5.红砂岩瓷片的研究 6.小姐楼顶的蓄水功能的研究
定题
石湾陶艺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传承 及发展存在各种问题。通过对陶艺的历史文化的发掘和 梳理,让更多的人认识石湾陶艺的历史和文化,通过研 究得出对石湾陶艺传承与发展的有用的结论。
2.研究过程与方法
资料查阅网上查找 (3)继续在查到的期刊的参考文献上看是否有合适的资料 (4)在特定的专业网站上查找 (5)在特定的专业网站上发贴求助 (6)书籍 (7)向相关的老师询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部分。
广东佛山陶瓷艺术源远流长。
佛山澜石镇河宕曾出土了新石器晚期的彩陶杯、蓝纹红陶釜,证明了中国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
广东佛山的石湾陶瓷艺术在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历尽数千年的沧桑,至今依然绽放出灿烂的异彩,显示其特有的魅力。
唐宋两代是佛山制陶业的重要发展时期。
1957年以及1972年先后在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村发现了唐宋窑址。
陶瓷的大批量生产,使佛山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陶瓷基地,产品除供应国内所需,更外销到海外。
当时佛山艺术陶瓷制作已具相当高超水平。
佛山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则始于明代。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佛山陶瓷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行会组织,使石湾成为陶瓷的中心基地。
在广州当时的出口商品中,陶瓷出口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丝织品。
当地的陶艺家利用本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研发出数十种颜色各异的色釉,并因势利导,塑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的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
而器皿处理上则以浓厚多姿的釉彩掩盖陶胎的粗糙,同时吸纳各大名窑的釉色和造型,生产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器皿。
尤其是仿钧窑产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进入清代,佛山陶瓷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在乾隆年间,陶瓷制造业分为大盆行、白釉行等23行。
其中白釉行生产中小型产品,在240个品种中,绝大部分是艺术陶瓷。
而专产大件器皿的花盆行品种之繁多为23行之冠。
其中尤以艺术韵味独特的花脊称著。
而举世闻名的“石湾公仔”(石湾人物雕塑)更是取得辉煌的成就。
石湾公仔吸纳、仿造当时各大名窑精华,如仿钧窑冰裂纹釉、乳浊釉,仿建窑鹧鸪黑釉,使石湾公仔增加了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
而仿耀州窑刻花、仿磁州窑黑白彩绘和红绿彩绘,丰富了石湾公仔的装饰手法。
借鉴江西吉州窑中舒窑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韵味,更奠定了石湾公仔在当时陶艺界的坚实地位。
清代产生了以黄炳、黄古珍、陈祖等一批陶塑名家,代表着当时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黄炳,出生于制陶世家,擅长捏制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造鸭、猫等动物。
其动物多以胎骨泥为胚,不施釉彩,借鉴工笔国画手法刻画体毛,并以时钟发条勾勒胎毛,形神逼真,开创了石湾陶塑“胎毛技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黄古珍精于制作器皿,他借鉴宋代吉州舒窑的彩绘风格,结合石湾的各种彩釉,以“仿舒加彩”的独特手法拓展了石湾陶艺的广阔领域。
而陈祖则擅长瓦脊人物,他不着重于人物的小节刻画而注重于通过塑造人物的面目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绪,为“意塑派”的先驱。
民国是石湾陶塑艺术的巅峰,以陈渭岩、潘玉书的崛起为标志。
陈渭岩制作的作品工整雅致,无论人物、动物和器皿都以精细见长,又善于仿制古代名窑的颜色釉,开拓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石湾陶瓷仿古作品的广阔途径。
他吸收了西洋雕塑人体解剖结构比例准确的长处,引领一代陶艺新风。
如果说陈渭岩融会中西,引领一代新风,那么使石湾陶塑艺术走向成熟
辉煌的,则是他的弟子潘玉书。
潘玉书在石湾陶艺古朴传神的特色上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他擅长塑造仕女形象,以眉眼、嘴角、唇边动态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女性特有的温柔娇媚,其服饰则用细密的线条来表现衣褶的重叠,有很强的动态感和节奏感,从而形成了含蓄典雅、潇洒、俊逸而富于书卷味的独特风格。
民国期间名家辈出,如以刻划市井人物生活情趣见长的刘佐朝,以胎毛技法塑动物的霍津,以微塑著称的巨匠廖坚等,他们共同创造了民国石湾陶艺的兴旺局面。
如果说明清两代的民间艺人把石湾陶瓷艺术推向了民间乡土艺术的高峰,那么,以刘传大师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则勇于创新,把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带领石湾陶艺步入了当代艺术的殿堂。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是石湾公仔恢复发展,从民间工艺品升华为艺术鉴赏品的时期,令石湾陶艺的创作从内涵到形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刘传学习前辈潘玉书及各名家的精髓,注重生活积累,大胆创新,作品擅长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突出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夸张而又洗炼飘逸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特征,克服了民间匠人千人一面的通病。
他还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主张作品应“动中有静,起中有伏,粗中有细”,在情节处理上要“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
与刘传名望并肩的还有以动物陶塑著称的区乾,他以严谨的写实作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各种灵禽的千姿百态。
20世纪50年代起,勇于创新、各成大家的还有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大师。
他们融会了西洋雕塑的长处,善于将石湾陶瓷的多样化技法,如捏塑、雕塑、贴塑、捺塑等综合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展现出苍劲醇厚的艺术风貌。
他们的作品严谨细腻,既有浑厚的传统石湾公仔的韵味,又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的神髓,以造型刚劲传神、人物骨骼奇特、结构紧凑慎密为艺术特色。
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以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
以勇于创新而成就卓越的陶艺大师还有梅文鼎、黄松坚、潘柏林等。
他们有的运用书法、篆刻和古代绘画艺术于陶瓷造型中,以古朴典雅、简炼新颖的艺术特色展示自己致力革新的个性,脱颖出新的姿彩,有的认真研究石湾陶艺的传统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豪放健雅、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现代仍能显示其浑厚的文化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亦要看到,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石湾陶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
第一,在传承上历代艺人都比较保守,“传男不传女”,“传本派人不传外派人”,致使许多技法不能很好地继承及发扬光大。
第二,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意作品还很少,而且创作题材及技法大同小异,模仿抄袭的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当前,石湾陶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令石湾陶瓷艺术走向新辉煌的唯一途径唯有突破传统题材、手法,开拓新领域,并使陶艺作品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合,使自由奔放的现代陶艺与浪漫舒适的现代家居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艺术化的家居文化享受。
要借鉴西方大型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感染力,使只供个人把玩的案头艺术走向公共环境艺术的广阔展示天地。
如何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打造强大的中国文化产业,使之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在全球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新时期摆在石湾陶艺家面前的重任。
进入21世纪,在繁花竞放的陶塑艺苑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中青年陶艺家已成长起来。
他们得益于石湾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得益于一大批前辈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湾公仔”艺术的熏陶。
令他们在这块土壤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根植传统,大胆创新”正是新生代陶塑艺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前辈的艺术成果,博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追求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
从新一代陶艺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创新、勇于挑战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
如有运用写实、严谨手法延续传统精华的执着;有以点、线、板块结构,结合现代审美情趣,走进现代化生活陈设的和谐。
其中既有豪放、刚劲、传神的石湾人物公仔,又有细腻、小桥流水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盆景、动物、昆虫……。
新的时代,新的市场,新的追求,新生代陶艺家们的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为石湾传统陶塑注入了新的血液,亦使千年的石湾传统陶艺得以经久不衰,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