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小古文断句

曹冲称象小古文断句
摘要:
1.曹冲称象的背景和目的
2.曹冲如何想到称象的方法
3.曹冲具体如何实施称象
4.曹冲称象的结果和影响
正文:
曹冲称象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很多小朋友的启蒙故事之一。
当时,曹操统领的军队缴获了一只大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这只大象的重量。
但是,当时的秤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于是曹操询问他的儿子曹冲,是否有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冲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首先命人制作了一个大船,然后将大象引导到船上。
接着,他让船员将船装载到足够的重量,使船身下沉到水面与船舷齐平的位置。
此时,曹冲命人将大象牵回岸上,并开始称量船上装载的物品。
曹冲发现,装载在船上的物品总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相当。
于是,他将这些物品一一取出,用一般的秤分别称量,最终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巧妙的方法被后人称为“曹冲称象法”。
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成为了教育孩子们勤于动脑、善于创新的典范。
小古文《曹冲称象》(三年级晨诵)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 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 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 矣。”
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
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
果然 曹冲说的办法去做,
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一年,曹冲七岁。
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要是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通过学习,你看出了曹冲是一个 ( 爱动脑筋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样的 孩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人。
只要遇事动脑筋,总会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3小古文-《曹冲称象》

ɡǎn chènɡ
一杆秤
ɡǎn chènɡ
一杆秤
秤杆
秤杆
zǎi
宰
ɡē
zǎi
割宰
曹操听了直摇头。
为什么直摇头? 因为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不满意。 “直摇头”——不停的摇头,说明曹 操 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到底有没有可以称 出大象重量的办法
使(shǐ)水(shuǐ)及(jí) 原(yuán)痕(hén)。
复(fù)称(chēnɡ)他(tā)物(wù),
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则(zé)象(xiànɡ) 重(zhònɡ)可(kě) 知(zhī)矣(yǐ)。
=
曹操高兴地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 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 量。
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
又( )又( )
一堵墙
zhù
四根柱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 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
。
夏天的太阳像
。
像。Biblioteka 看 看 说 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
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鼻子子像
一个长长
的钩,子尾巴像 一根小。小的辫子
有的说:“得造杆大秤,砍一 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这样 不行,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 大秤呢?”还有的说:“把大象把 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猜一猜:
耳朵像扇子, 鼻子像钩子, 大腿像柱子。
(打一动物)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冲称象
称 象 官 腿柱 议 杆 秤 倒艘 沉止微
官称艘秤止腿杆微象议倒柱沉
称象 官员 柱子 议论 秤杆 一艘 下沉 微笑
dào(倒水)(倒退)
曹冲称象文言文断句

曹冲称象文言文断句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的,又名《称象》。
一、《曹冲称象》断句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
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二、《曹冲称象》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时,知识、谋断,可比成人。
有次,孙权送来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诸下属,皆不知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将象放于船上,在水淹过船的水痕处刻记号,然后用船载物,将物逐一称量汇总,就知道了。
”曹操很高兴,立即采纳。
三、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曹冲称象说明了曹冲非常聪明睿智,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化整为零地解决了远古时期没有地磅的疑难问题,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
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脑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
智慧不在年龄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儿叫曹冲。
他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有一天,孙权派人送来一头大象。
这头大象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扇子,鼻子又长又粗,还能卷起来呢。
曹操和大臣们都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象,大家都很好奇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
曹操就问身边的大臣们:“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纷纷摇头,一时间都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有的大臣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可是立刻有人反驳:“哪有那么大的秤砣能称得起这头大象啊!”又有大臣说:“把大象杀了,切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说:“不行不行,这样大象就死了,太可惜啦。
”大臣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个时候,曹冲站了出来,说:“我有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和大臣们都很惊讶,想听听这个小孩子到底有什么好主意。
曹冲让人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
接下来,曹冲就叫人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称,把称出的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曹操听了,高兴得直拍手,大臣们也都对曹冲的聪明才智佩服不已。
就这样,曹冲用他的智慧巧妙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充分展现了曹冲在面对难题时的聪明机智和创新思维。
曹冲的办法既简单又实用,避免了复杂和粗暴的方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遇到问题不能一味地按照常规的方法去思考,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曹冲没有被传统的称重方式所束缚,而是另辟蹊径,想出了利用水的浮力和等量替换的原理来称重。
其次,我们要学会观察和分析。
曹冲能够注意到船在装大象和装石头时下沉的程度相同,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
再者,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年龄不是衡量智慧的标准。
曹冲虽然年纪小,但他的智慧却超越了很多成年人。
经典小古文分享—曹冲称象

经典小古文分享—曹冲称象
导读:经典小古文分享—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称象小古文注音版

称象小古文注音版曹冲称象文言文带拼音注释cáo chōng shēng wǔliù suì ,zhì yì suǒjí ,yǒu ruò chéng rén 。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shí sūn quán céng zhì jù xiàng ,tài zǔyù zhīqí jīn zhòng ,fǎng zhīqún xià ,xián mò néng chūqí lǐ。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chōng yuē:“zhì xiàng yú chuán shàng ,kè qí shuǐhén suǒzhì 。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chēng wù yǐzǎi zhī,zé xiào kězhīyǐ。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fù chēng tāwù ,zé xiàng zhòng kězhīyě。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tài zǔdà yuè ,jí shīháng yān 。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曹操的儿子曹冲五六岁时,他的知识意识和判断力堪比成年人。
孙权曾送过一头巨象。
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问部下,却想不出一个方法来称大象。
曹冲说:“把大象放在大船上,标出水到达的地方,然后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这些东西),这样比较就会知道结果。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就这样做了。
《曹冲称象》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
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 往船装石头,装 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
同学们,曹冲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是因为曹冲爱思考, 让我们也做一个爱思考的小朋友吧!
曹冲称象
党梓予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 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面墙, 腿像四根柱(zhù)子
一面墙
zhù 四根柱子
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哇,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有人说:“造一杆(gǎn)大秤(chèng),砍(kǎn)一棵大树做秤 (chèng)杆(gǎn).”
有人说“把大象宰(zǎi)了,割(gē)成一块一 块再称(chēng)”。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 说“我有办法”
“我有个办法。”
先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 下沉(chén)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 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 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 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 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 )又( )
一堵墙
zhù
四根柱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 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
。
夏天的太阳像
。
像
。
看 看 说 说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
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鼻子子像
一个长长
的钩,子尾巴像 一根小。小的辫子
有的说:“得造杆大秤,砍一 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这样 不行,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 大秤呢?”还有的说:“把大象把 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呢?
这时,曹冲站 出来说:“我有个 办法。”
“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 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作记号,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船 上的石头就行了。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 多重。”
用“先……再……然后……最 后……”
叙述称象的过程。
把大象( 赶 到 )一艘大船上,看船 身下沉多少,在船舷上(画 一条线 ) 做记号。再把大象( 赶上岸 ),往船 上( 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 方为止。然后,( 称 )船上的石头就
猜一猜:
耳朵像扇子, 鼻子像钩子, 大腿像柱子。
(打一动物)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冲称象
称 象 官 腿柱 议 杆 秤 倒艘 沉止微
官称艘秤止腿杆微象议倒柱沉
称象 官员 柱子 议论 秤杆 一艘 下沉 微笑
dào(倒水)(倒退)
倒 dǎo(摔倒)(倒数)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
有的......有的......还有的......
ɡǎn chènɡ
一杆秤
ɡǎn chènɡ
一杆秤
秤杆
秤杆
zǎi
宰
ɡē
zǎi
割宰
曹操听了直摇头。
为什么直摇头? 因为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不满意。 “直摇头”——不停的摇头,说明曹 操 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到底有没有可以称 出大象重量的办法
果然 曹冲说的办法去做,
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一年,曹冲七岁。
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要是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通过学习,你看出了曹冲是一个
( 爱动脑筋 聪明机智 善于观察)样的
孩子?
善于思考
我长大了,要做一个——————— —————————————的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 人。 只要遇事动脑筋,总会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填一填: 一( 头)大象 一( 杆 )大称
一(艘)大船 一( 堵 )墙
一( 棵 )大树 性格善
良而温顺,经过训练能通晓人意,不但能学会不 少技艺,能表演舞蹈、吹口琴、摇铃等节目,还 能为主人运输、驮人、伐木、垦荒、搬运重物等 工作。
象的寿命可长达70岁以上,小象要经过14— 15年才成熟,一只母象一生只能生5—6只小象, 因此繁殖率较低。而人们为了获取象牙常加以猎 杀,如今世界已不足7.5万头大象。因此必须发 出呼吁,制止象牙的非法贩卖,以拯救这一濒危 动物。
使(shǐ)水(shuǐ)及(jí) 原(yuán)痕(hén)。
复(fù)称(chēnɡ)他(tā)物(wù),
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则(zé)象(xiànɡ) 重(zhònɡ)可(kě) 知(zhī)矣(yǐ)。
=
曹操高兴地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 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 量。
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
行了。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小古文23课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置(zhì)象(xiànɡ)于(yú)船(chuán)上(shànɡ),
刻(kè)其(qí)水(shuǐ)痕(hén)所(suǒ)至 (zhì)。
去(qù)象(xiànɡ),
将(jiānɡ)他(tā)物(wù)积(jī) 载(zài)船(chuán)中(zhō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