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取名以出生日的生肖为名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命名礼仪。
本文将对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拉祜族的命名礼仪非常重要,几乎每个拉祜族人都会在出生后进行命名仪式。
在拉祜族传统中,命名仪式是非常严肃和正式的活动,需要全村的人共同参与。
在仪式中,长辈们会给新生儿取名字,并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命名仪式不仅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祜族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拉祜族的命名方式很独特,在传统上,男孩的名字通常是以养牛、打猎等活动为主题的,而女孩的名字则更多的是以花、草、光等形象为主题的。
拉祜族的命名方式与他们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族群特色密切相关。
拉祜族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这些地方环境多样,有着丰富的资源,拉祜族人们的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们养牛、打猎、种田、采集等多种生活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因此,在命名时,他们选择以自己熟悉的活动和环境来命名,体现了拉祜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除了命名方式不同,拉祜族的命名礼仪也很独特。
在命名仪式中,男女不同,男孩的命名仪式比女孩的要隆重。
在男孩的命名仪式中,必须有一位身体强壮的成年男子,他会站在新生儿旁边,以示对孩子的保护和祝福。
命名过程中,长辈们还会向神灵祈求保佑,并为孩子写下生辰八字和名字意义等重要信息。
在女孩的命名仪式中,父母会舞动丝带或花环祈求神灵保佑女孩健康成长,同时也会为女孩写下重要信息。
总之,拉祜族的命名礼仪是他们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拉祜族人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通过拉祜族的命名礼仪,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
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

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起源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
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婚姻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拉祜族的男女青年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
其中,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寿辰等,都是青年男女们相识交友的好机会。
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
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
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
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
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
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
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
无论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一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舅于则要连续3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4块糯米粑粑送给妹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6公斤酒。
拉祜族人们擅长做什么样的特色小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拉祜族人们擅长做什么样的特色小吃导语:“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和叙事“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和叙事长诗《扎努扎别》,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葫芦节”是拉祜族最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
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这一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
葫芦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民族吉祥物,又是实用宝物——用葫芦装水,清凉洁净;装酒,不会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葫芦还被用来制作拉祜人挚爱的乐器葫芦笙。
拉祜族的主食为稻米,还有玉米、荞子、薯类、豆类等杂粮,普遍一日两餐。
独特的是,拉祜族每天吃的米是早晨起来用稻谷现舂的,现舂现煮。
拉祜族是磨豆腐、腌制鲊肉、腌肉和咸菜的高手。
拉祜族人好饮酒,善酿酒。
酒分为水酒和包谷酒。
酒药自制——用柴胡、香树皮、桔子皮、草根和带辣味的一些植物制作酒药。
用时再将其舂成粉末,放入包谷或糯米原料中使其发酵,即可蒸酒。
凡遇婚丧喜庆或亲友贵客来访,主人家抬出酒来,与客人开怀痛饮,不醉不休。
拉祜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是请你喝酒、吃鸡肉稀饭(还有拉祜灌肠、骨头糁和各种腌菜)。
这种用大米或包谷加上鸡肉慢慢熬煮出来的鸡肉稀饭,极为可口,是城里人难得一尝的美味。
拉祜人嗜食辣椒。
民谚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
意思是如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一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民俗学者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卷入这一热潮,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研究或考察过这一稀奇的文化现象。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资料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文化遗迹直至近代的各种图腾文化现象均有发现。
云南少数民族中,新平鲁魁山彝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图腾意识,滇池地区的彝族村寨和武定三台山彝族尚有较为完整的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及与此相关的神话。
滇池地区的萨咪族主要崇拜虎和龙,山地氏族崇虎,认为群体的祖先是吃虎奶长大的。
近代彝族各村寨均有在寨门立石虎的习俗,并将披虎皮作为最大的殊荣。
水边氏族传说其始祖是女人与“龙”交配而生,并有龙父人母的神话。
祭龙仪式是人们宗教生活中的盛典,不但祭水龙也祭地龙,村社后山均有神树林,林中的“龙树”是宗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攀折神树被视为掘其祖坟,将受到习惯法严酷的惩罚,甚至有杀身之祸。
恰普鲁氏族崇拜蜘蛛,认为蜘蛛曾经保护过群体的始祖;阿的氏族崇竹,传说他们的祖先在竹林中生出;阿卡氏族崇鸟,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鸟卵孵化出来的。
总之萨咪部落氏族繁多各有其名,据呗耄经书记载,原始的氏族名称尚有青牛、白马、黑熊、黄狗等氏族,亦有白鹭、青雀、黑鹰、绿水鸟等氏族。
wù@①@②山各氏族有女子与蛇交配而生其始祖的神话,九连山各氏族则有男子与牝狼结合而生族祖的传说。
云南新平鲁魁山大寨黑彝,元江沙马头及大明庵各寨彝族,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尚保留有许多的图腾名称,例如獐子、绵羊、岩羊、水牛、蛤蟆、白鸡、绿斑鸠、黑斑鸠、黑甲虫、细芽菜、香苕草、芭蕉叶及象牙、茭瓜、饭箩、猪槽等各式各样的图腾名称[1]。
时至今日,鲁魁山大寨彝族的图腾文化遗迹还十分明显,尽管由于大寨的迁徙和氏族人口的流动,他们的图腾制主要以残余的形式遗存下来,并与其它民间信仰交融混杂而汇为一流。
云南武定县万德白露等地的彝族,在三四十年代亦十分盛行图腾制,他们的氏族名称有蜂氏族、虎氏族、鸟氏族,以及獐子、白鹿、猴子、黄牛、蛇族、水族、地族、火族、风族、山族、及牛、马、鸡、羊、鸭、谷、竹、梨树、酒壶等各种氏族。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作者:位淑玉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5期摘要:命名礼是一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为新生婴儿进入民俗文化的规范而拉开的序幕,是人生第一场重大仪式,背后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历史与社会传统。
研究命名礼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特色和理解民族文化。
以澜沧县新寨的拉祜族为例,详细阐述了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的起源和举办流程,并分析了其中内含的文化意蘊,具有鲜明的拉祜特色。
关键词: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080-02人生礼仪是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举行的仪式,主要包括命名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其中命名礼意味着人生的开端。
迄西周建国,姬旦制礼,人们给下一代命名的形式,包括日期选择、参酌条件、遵循格式及宣示申报,等等,开始形成一整套制度,并成为人生礼仪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传统的命名礼庄重、严肃,以此使新生儿得到家庭、邻里、社会的承认,同时也充分蕴含着人们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家庭、家族、亲族乃至社会对新生命的关怀和重视。
古往今来,各个民族的命名礼仪不尽相同,各有讲究,但都一直发展延续着。
笔者于暑期前往澜沧县大塘子村新寨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体会到了新寨拉祜族命名礼仪的独特之处,以及魔八和鸡卦的作用。
一、调查点概况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于普洱市,地处东经99°29′—100°35′,北纬22°01—23°16′之间,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
因其东依澜沧江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大塘子村是澜沧县竹塘乡下属的行政村之一,位于竹塘乡西北部;东邻老炭山村,西连战马坡村,南与南本村、茨竹河村比邻,北与富帮乡赛罕村接壤。
村辖区总面积31.38平方千米,地属山区半山区。
全村辖老达寨、玉保寨、新寨等18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拉祜族、汉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多个民族。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传统命名礼仪。
本篇调查旨在了解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的相关情况。
一、拉祜族传统命名的背景和意义拉祜族传统命名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祜族有着对名字的特殊重视,他们相信一个好的名字能给孩子带来好运和福气。
拉祜族命名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拉祜族传统命名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常以自然景物、动植物等为名,借助这些自然的力量来保护和祝福孩子。
2. 表达祝福:拉祜族认为命名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名字能带给他们好运和幸福。
3. 传承家族:拉祜族命名也有很强的家族意味。
他们常使用家族姓氏作为孩子的名字,以传承家族的血脉和尊严。
二、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的具体过程和步骤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祭祀仪式:在起名之前,拉祜族人会举行祭祀仪式,以寻求祖灵的祝福和保佑。
他们相信祖灵的庇佑能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幸福。
2. 请名人:拉祜族的命名过程中,通常会请名人来给孩子取名。
这些名人通常是具有较高地位和声望的族内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命名经验和智慧。
3. 定名:请名人根据孩子的出生日期、生肖和家族背景等因素,结合自然景物、动植物等进行命名。
名字通常由三个字组成,带有吉利的寓意和祝福。
4. 宴请宾客:命名仪式结束后,拉祜族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友和宾客参加,共同庆祝孩子的诞生和命名。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在近年来逐渐淡化,主要有以下原因: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拉祜族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着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使得传统命名礼仪逐渐淡化。
2. 教育水平提高:拉祜族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接触外界的文化和思想,也开始逐渐接受现代命名方式。
现代化的命名方式更加简洁、便捷,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云南彝族取名趣闻

云南彝族取名拾趣生活在云南西部的彝族在给小孩取名的时候,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而就在这些“规矩”中,透出了他们对于先祖的感恩,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西部彝族取名最为常见的就是:把老大取名为“阿兀”,有荣华富贵之意;老二则取名为“阿路”,意为聪明伶俐;老三就取“阿泽”,意为善良淳朴;对于最小的儿子,多取“阿闭”,取义调皮捣蛋,从中也透出了父母对于幼子的宠爱。
而对于家中美丽可爱的姑娘,多取“阿炳”。
可是,这又造成一个彝家寨子若干人同名。
为了避免人名混淆,他们通常用三种方法弥补。
一种是“以斤论名”,即用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取名,于是,在云南彝族中会出现“阿兀七斤”、“阿泽六斤二”、“阿炳六斤五”等看似奇怪的名字。
另一种是“放钱取名”,即在小孩手心放一定数量的钱,并以此为名,如“阿路九角六”、“阿闭八角八”等。
在彝族的姓名中,常常会出现诸如“阿兀六十七”、“阿路八十二”、“六十妹”的名字,那是代表他们有六七十个兄弟姐妹吗?其实不然,这是云南西部彝族取名的又一种方式“以长定名”。
即在孩子出生后,家中若有健在的高寿老人,把孩子抱给老人怀中,让老人摸摸小孩的手心和前额赐福,并用老人的寿数给小孩取名。
这种方式简单而寓意深刻,体现出了云南彝族同胞“老爱幼,幼敬老”的优良品格。
除此之外,拜祭实物,并以实物为名也是彝族常用的取名方式。
而在拜祭实物中,又以井和桥为多。
孩子满月后,全家就要抱上孩子,带上家什,香烛到小河边搭建一座方便行人行走的简易木桥。
焚香叩拜之后,就给孩子取一个带“桥”的名字,如“阿桥”、“桥宝妹”、“桥发弟”等。
或者,在孩子满月那天,抱上孩子,召集家中的青壮年,在寨子里打一口井,以方便乡邻取水。
然后,在红纸上写出孩子的生辰,放在井边,把孩子“拜祭”给井,并给孩子取一个带“井的名字,如“井宝妹”、“井宝弟”、“井寿”等。
时至今日,在云南西部的彝家村寨里,仍遗留下很多“拜祭桥”、“拜祭井”,成为这种奇特民俗的见证。
五___拉祜族

9.饮食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
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
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
结饭。拉祜族地区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拉祜人擅长种茶,喜欢饮茶。饮茶、
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 趣。
BEA Confidential. | 10
也称“女人的年” 。
拉祜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
年” 。 (2 )尝新节
(3)火把节
BEA Confidential. | 7
7.礼仪及禁忌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 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 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 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 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生性关系,也不许婚外发生性关系,违反者 将遭到很重的惩罚——被赶出寨子。有“从 妻居” 习俗,3年后方可自立门户。
BEA Confidential. | 6
6
(1)春节和扩塔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
基本相同,但拉祜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拉祜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又称扩塔节,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 “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 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 “苦聪”、“倮黑”、“磨察”、“木察”、
“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
立时,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拉”意为 “虎”,“祜”意为在火旁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
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
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BEA Confidential. |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取名以出生日的生肖为名
男:鼠(扎发)、牛(扎怒)、虎(扎拉)、兔(扎拓)、龙(扎落)、蛇(扎斯)、马(扎木)、羊(扎药)、猴(扎莫)、鸡(扎阿)、狗(扎迫)、猪(扎袜)
女:鼠(娜发)、牛(娜怒)、虎(娜拉)、兔(娜拓)、龙(娜落)、蛇(娜斯)、马(娜木)、羊(娜药)、猴(娜莫)、鸡(娜阿)、狗(娜迫)、猪(娜袜)
拉祜族取名要加上性别,男人加“扎”,女人加“娜”,属鼠的就叫“扎发”“娜发”,以此类推。
由于以上原因,就会出现一个寨(村)子有很多同姓同名的人,如何来区分呢?就把子女或妻子的名连起来。
例如:扎怒扎斯爸(扎斯他爹扎怒)、扎莫娜迫爸(娜迫他爹扎莫)、扎怒娜斯亚(娜斯的儿子扎怒)等等。
这里的“爸”即“爸爸”、“爹”;“亚”即“儿子”
很多人家把长子长女叫“老大”,即“扎而”“娜而”,“而”就是“大”。
有些人家按孩子出生的时辰取名,上午生动叫“扎替”“娜替”;中午生的叫“扎锅”“娜锅”;晚上生的叫“扎科”“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