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监测

合集下载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麻醉科医疗质量监测标准

麻醉科医疗质量监测标准

麻醉科医疗质量监测标准
监测目的
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麻醉科医疗的质量和安全,做到及时发现、防止和改正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监测内容
1.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病情和手术计划,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2. 麻醉管理:麻醉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包括药物选择和剂量,麻醉设备的使用,监测仪器的操作等。

3. 麻醉效果:监测患者的麻醉效果和生理指标,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合适的麻醉状态。

4. 麻醉相关并发症:对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监测和处理,包括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心血管事件等。

5. 麻醉操作记录:对麻醉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麻醉操作的时序、药物使用、监测数据等。

6. 麻醉后随访:对患者进行麻醉后的随访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

监测方法
1. 设立麻醉质量监测小组,包括麻醉科医生、护士和相关技术
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2. 采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病历资料、手术过程的监测数据、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3. 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评估麻醉质量的优劣,并及时采取措
施改进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监测结果处理
1. 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2. 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3. 定期评估改进效果,持续改进麻醉科医疗质量。

参考资料
以上是关于麻醉科医疗质量监测的标准,通过严格监测和评估,可以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BIS)
疼痛评估
通过测量大脑电活动的变化,评估患者的 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对于术后疼痛的评估,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 分(VAS)和数字疼痛评分(NRS)等方法。
监测设备与仪器
麻醉气体分析仪
用于监测麻醉气体浓 度的设备,包括吸入 和呼出气体分析仪。
生理参数监测仪
用于监测心电图、血 压、心率、呼吸频率 等生理指标的设备。
药理学基础
药物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发挥抑制作用。了 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麻醉深度的变化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了解药物动力学有助于预测麻醉深度的变化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生理反应与监测
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研究和发展无创的监测技术,避免对 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提高监测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监测 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自动化和 智能化的麻醉深度监测和管理。
多模态监测技术
结合多种生理信号和参数,如脑电、 肌电、体温等,进行多模态监测和分 析,提高对麻醉深度的全面了解。
循环系统
在麻醉过程中,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 影响,如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变化可 以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如呼吸 频率、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 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解决
04
方案
监测准确性的提高
01 准确识别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麻醉科的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

麻醉科的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

麻醉科的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专业,致力于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的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的相关内容。

一、麻醉监测的重要性麻醉监测是麻醉科医生的重要职责之一,它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的生理参数信息,为医生提供实时参考,以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等。

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麻醉监测仪器的分类与使用在麻醉科中,常见的麻醉监测仪器包括生命体征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测仪、呼吸机等。

这些仪器通过测量和记录患者的生理参数,为医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状态。

1. 生命体征监护仪生命体征监护仪是麻醉科常用的麻醉监测仪器,它能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情况、体温等重要生理参数。

医生可以通过监护仪的显示屏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剂的给药量和速度,以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2. 麻醉深度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麻醉深度,帮助医生掌握麻醉的效果。

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包括脑电图(EEG)、熵值、肌松监测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宜,从而调整药物剂量,提高麻醉效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 呼吸机呼吸机在麻醉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辅助患者进行呼吸,维持气道通畅。

呼吸机能够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和麻醉需求,以适当的参数控制气道压力和吸气/呼气比率,从而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并避免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

三、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在麻醉监测与仪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麻醉效果的良好:1. 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和仪器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状态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仪器,并进行正确的使用和操作。

麻醉监测

麻醉监测

麻醉监测麻醉监测系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连续地测定和观察病人的生理功能。

最简单的监测仅凭麻醉者“望”、“听”、“触”的检查粗略地察明病人生理功能的改变。

近代医学发展到利用生物电、生物机械及生物化学,扩大对病人生理功能的监测范围,并可通过损伤性置管进行准确而快速的“量”的测定。

理想的监测装置应简便、准确、快速、耐久及无损伤性,能连续自动记录,以提供麻醉者必要的数据。

麻醉药均为强力抑制药,可明显地影响病人生理功能,尤其循环、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变化,如能及时监测,可有效地指导或调整治疗措施,增加手术病人的安全性。

监测所提供的数据仍需麻醉者来分析处理,不能以此来取代临床经验及判断,常用的袖套式听诊测血压法及听心音,摸脉搏,数呼吸数仍为麻醉基本简便的监测方法。

病情严重和手术复杂尚要求采用各种监测装置,这也是现代外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循环监测包括下述几项。

脉搏麻醉者常用手指在颞动脉、桡动脉或股动脉测量脉搏,粗略的从脉率和脉搏强弱间接了解心脏的工作状况。

直接听心跳次数及节律是麻醉期间常用的监测项目之一。

以脉搏描记器(通用型包括压敏、容敏或红外线光敏换能器)固定在手指上,传出的简单电流通过指针摆动、闪光、音响或自动显示数字,表示脉搏频数,也可连接自动记录仪描绘出脉搏图象。

此适用于婴幼儿按脉困难或重危病人容易发生气栓和心跳骤停时的监测,能及时报警。

这种描记器在病人血管扩张时效能灵敏,当血管收缩时不太可靠,所以临床上应用有一定限制。

动脉压临床上听声测血压法从本世纪初延用至今,为麻醉监测中最简便而重要的方法。

由于病人的条件或病情的变化常引起测压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多采用经动脉插入导管直接测压法,但这种方法有时可能发生动脉栓塞、痉挛、感染致残,所以目前只限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或重症复杂手术时采用。

由于电子仪器及超声仪器的发展,非损伤性间接测压法现已接近准确,并有连续可靠的效果,应用日趋普遍。

(1) 听声测压法:为最简便通用的方法,即将连接血压计气囊袖带绕绑在病人上臂,用听诊器听肱动脉声测压。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的监测和调节

麻醉的监测和调节

麻醉的监测和调节麻醉是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管理和其他治疗方案中。

麻醉可以让患者在手术中没有疼痛,同时也让医生更容易地完成手术。

但是,麻醉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患者心率变慢、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因此,在麻醉中,理解麻醉的监测和调节非常重要。

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在手术期间,医生需要监测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没有疼痛,同时也不会出现意识状态转化。

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几种较为普遍常用的方法。

1.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ETCO2是靠呼吸肌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呼气过程中从肺部排出体外的气体。

通过在呼吸机管路中安装CO2监测器,可以监测到ETCO2值的变化,从而了解气道通畅情况以及呼吸功能是否正常,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调整麻醉深度。

2. 脑电图(EEG)EEG监测通过监测患者大脑电活动的方式,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虽然EEG监测器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它需要专业技能的操作,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并不广泛。

3. 声音感应器(BIS)BIS通过监测头皮上的电位变化,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BIS可以快速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因此在常规手术中广泛应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麻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术前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包括心肺、神经、内分泌及肾脏功能等。

2. 术中监测患者的主要生命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3. 在应用局部麻醉或深度较浅的全身麻醉时,一定要保证患者在意识状态感到舒适。

4. 在应用药物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5. 多种麻醉药物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应该遵循安全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和身体特征精确判断药物剂量。

总结麻醉的监测和调节是整个麻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严格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通过合理的监测手段和细致的调节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度和药物种类,以充分保证患者的实际需要,提高治疗效果。

麻醉监测设备及操作技巧

麻醉监测设备及操作技巧

麻醉监测设备及操作技巧麻醉监测设备是在麻醉过程中使用的一种重要医疗设备,它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麻醉监测设备的种类和功能,并详细说明操作技巧。

一、麻醉监测设备的种类1. 无创血压监测设备:无创血压监测是实现麻醉监测的关键环节之一。

无创血压监测设备通过使用袖带将上臂压迫,然后释放,通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来判断患者的血压情况。

2. 心电监护设备:心电监护设备是监测患者心脏电活动的仪器。

它通过将心电信号转化为波形图,对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心房、心室的收缩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

3. 呼吸监护设备:呼吸监护设备用于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

其中,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是评估患者通气情况和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4.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可以通过测量脑电活动、肌电活动和神经肌肉反应等指标,评估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意识程度和麻醉深度。

5. 体温监护设备: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发生变化可能会对手术结果和患者健康造成影响。

体温监护设备能够准确监测患者的体温,并在温度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

二、操作技巧1. 穿戴设备正确:在操作麻醉监测设备之前,医护人员应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设备初始化设置:在使用麻醉监测设备之前,应将设备初始化,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信息。

3. 定位设备准确:将血压袖带、心电电极、呼吸带和温度探头等设备正确地放置在患者身上,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数据实时观察和记录: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实时观察监测设备上的数据,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并及时记录。

同时,要密切关注异常数据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故障处理和维护:在使用麻醉监测设备时,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并报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观察
• 意识状态:轻中度缺氧可导致患者兴奋多语、定向障碍等;严重缺氧可
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 皮肤黏膜颜色:急性二氧化碳蓄积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充血、潮红;缺氧
则可见皮肤黏膜发绀(足够的血红蛋白是形成发绀的必要条件,当患者 严重贫血,如Hb<50g/L时,即使存在严重缺氧也可能未出现明显发绀 体征)
心电图监测
• 概念:心脏每次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电激动可经人
体组织传到体表,因电流的强弱与方向不断的变动,各体表的电位也不 断变动,从体表连续记录每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位曲线
• 监测意义在于监测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 电极的放置
右上(RA)白线:胸骨右缘锁骨中 线第一肋间 右下(RL)绿线:右锁骨中线剑突水 平 中间(C)棕线: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左上(LA)黑线:胸骨左缘锁骨中线 第一肋间 左下(LL)红线:左锁骨中线剑突水 平处
波形高度:代表肺泡气CO2浓度,即PETCO2 基线:代表吸入气CO2浓度,正常为零
血压的测量方法
(一)无创性测量法
自动测压法是目前临床麻醉和ICU中使 用最广的血压监测方法
护理:选择长度、宽度合适的袖套, 固定部位,特殊部位(下肢血压高于 上肢10—20mmHg) 测压避免过于频繁、测压时间太久和 间隔太短引起肢体缺血、麻木
有创动脉测压护理
• 穿刺所需物品准备:局麻药、穿刺针、压力传感器、2-4U/ml肝素盐水预充装置 • 将动脉测压管连接紧密,固定牢固,防止松脱引起大出血 • 保持动脉测压管通畅,用肝素盐水经常冲洗,如管道内有凝血块应及时加以疏通,禁
止向血管内推注,将凝血块冲入体内,禁止动脉给药。
• • • •
测压前进行零点校对,每次体位变动均需重新调零。 抽取血标本时,应将管道中的液体全部抽出后再取血,以免因血液稀释而影响结果 预防动脉栓塞形成: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置管,经常用肝素稀释液冲洗 预防感染:各项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渍、肿胀, 插管处用无菌透明膜覆盖,三通和换能器要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并妥善放置 血和血肿形成。
(二)有创动脉监测
1、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 压的方法,能够反映每一个心动周 期的血压变化,同过换能器把机械 性的压力波转变为电子信号,穿刺 部位首选桡动脉 2、圆钝波—上升下降支缓慢,顶 峰圆钝,重搏切迹不明显,见于心 肌收缩功能低落或血容量不足
不规则波波幅大小不等—心律 失常
高尖波波幅高耸—上升支陡, 重搏切迹不明显,见于高血压及主 动脉瓣关闭不全 低平波—上升和下降支缓慢, 波幅低平,见于低血压休克和低心 排综合征
• 呼吸运动:包呼吸浅促见于疼痛刺激、胸腹部敷料包扎过紧;呼吸减慢
见于严重缺氧、阿片类药物过量等
• 括呼吸的频率、幅度和节律。
潮气量(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 的气体量,机械通气时成人潮气量为500— 800ml(正常自主呼吸时潮气量8—12ml/kg) 呼吸频率:12—20次/分 气道压力:正常不高于20cmH2O(上呼吸道 梗阻:舌后坠、分泌物、呕吐物、喉痉挛等; 下呼吸道梗阻:支气管痉挛、痰液堵塞等;胸 壁强直等原因)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无创连续监测,可评价 肺泡通气、整个呼吸周期的连续变化并监测通 气环路的完整性。正常30—40mmHg
麻醉监测技术
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 呼吸功能监测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 血压监测 • 麻醉深度监测等
呼吸功能监测的目的和监测手段
• 评价肺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与通气储备是否充分有效 • 一般监测,包括意识状态、皮肤黏膜颜色、呼吸运动、胸部听诊等 • 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的肺容量、通气功能、氧气、二氧化碳、气道反应性
CO2波形图

采样方式:主流和旁流 主流直接将传感器探头放在气管导管或面 罩与呼吸呼吸管道的连接处 旁流通过采样管不断从气道抽气送入分气:调节潮气量,避免发 生通气不足或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 2、确定气管位置:目前公认PETCO2图 形是确定气管导管在气道内最灵敏最特异 的指标 3、及时发现呼吸机的机械故障:如接头 脱落、回路漏气、气管扭曲、气道阻塞及 其他机械故障
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
• 窦性心动过速
术中、术后常见,病人精神紧张、疼痛、麻醉深度不够,低血容量、 CO2蓄积,发热以及麻醉用药影响等。 成人心率大于100次/分,心律规则
• 窦性心动过缓
术前发现有心动过缓,应排除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心功能强劲者, 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有心动过缓,属生理性。 心率小于60次/分,心律规则
心搏骤停的常见形式之一,此时心室已经失去了正常整体收缩,因此心 脏就停止了射血 出现振幅、波形及节律均无规则的室颤波,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室颤,应 立即按心搏骤停处理。
谢谢聆听!
• 拔管时应注意压迫时间:局部压迫5min后用纱布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以免引起出
血氧饱和度监测
• 血氧饱和度(SpO2)是血液中被氧
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 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 hemoglobin)容量的百分比,即 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 环的重要生理参数
• 原理: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
三、指端皮肤或颜色异常
指甲油、指端污垢、甲床厚、灰指甲等
提前与病房护士沟通,将指甲清洗干净 四、监测肢体血氧障碍 频繁测血压、约束带过紧、肢体过度弯曲、长时间固定于一指监测 等均可能造成影响结果
避免与测压肢体同侧测量,约束带松紧适宜,肢体生理弯曲
五、与患者接触不良 翻身、更换体位使检测线受牵拉松动 提前调整位置,随时注意线路及接头位置
• 房颤
很常见的心律失常,诱因很多,可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病变、高血压性 心脏病、冠心病、低温、手术刺激及原因不明等。 各导联P波小时,代之为形态、振幅、间期完全不一致的心房颤动波(f 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心室率绝对不齐;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 下传的心室搏动其QRS波正常或宽大
• 室颤
两种波长通过毛细血管网后的光 强变化,推算
影响血氧饱和度结果的原因和措施
一、指套移位 测定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吸收光谱的特征,未对正红光、探头过深、 过浅或宽松均不能感应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读数偏低或不显示 调整手与指套的位置,红光正对甲床
二、指尖皮肤冰冷
术中暴露时间长、室温低引起患者寒战、皮肤冰冷,读数偏低或不 显示 注意肢体保暖,保持室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