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梳理:

(一)、原子结构的演变: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古代原子学说→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孙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模型:

1904年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卢瑟福核式模型:

1911年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卢瑟福行星模型主要内容有: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那么,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呢?(氢原子从一个电子层跃迁到另一个电子层时,吸收或释放一定的能量,就会吸收或释放一定波长的光,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波尔的轨道模型:

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M(n=3)、N(n=4)、O(n=5)、P(n=6)。(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基态: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激发态:电子能量处于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相互转化: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激发态原子;激发态原子

释放能量

基态原子

【例题精讲】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只有③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D.①②③

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其他科学事实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正确的是()

A.汤姆逊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B.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

C.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D.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3、光谱技术是人们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尤其是微观粒子的结构的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其根本原因在于()

A.原子中电子能量的高低不同

B.外界条件的影响

C.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D.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4、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光谱仪得到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该光谱为线状光谱,该光谱的发现在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它产生了()

A.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

C.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D.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5、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爱因斯坦C.玻尔D.普朗克

6、玻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电子能量的“量子化”,即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是“一份一份”的,不连续变化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线状光谱B.连续光谱

C.粒子的散射实验D.电子脱离原子实验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原子轨道:量子力学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称为原子轨道。每个原子轨道可由三个只能取整数的量子数n、l 、m共同描述。

2、四个量子数:n、l 、m、m s

①主量子数n: 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n 所表示的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n取值为正整数1,2,3,4,5,6…

对应符号为K,L,M,N,O,P…

②角量子数l : 描述(电子云)原子轨道的形状.

l 取值为0,1,2,3…(n-1).共n个数值.

符号为s,p,d, f 等.

若电子n、l 的相同,则电子的能量相同。在一个电子层中,l 的取值有多少个,表示电子层有多少个不同的能级.③磁量子数m:描述磁场中原子轨道的能量状态

m可以取0、±1、±2 …±l共(2l +1) 个数值.

如l = 0, m只可以取0,对应的谱线只有一条.

如l = 1, m可以取0, ±1,对应的谱线有三条.

n、l 、m确定,原子轨道就确定了.

④自旋量子数m s:描述在能量完全相同时电子运动的特殊状态(简称为电子自旋状态).

处于同轨道上的电子的自旋状态只有两种:

分别用ms =+1/2(通常用符号↑表示).

ms= -1/2 (通常用符号↓表示).

小结:决定电子能量的量子数是:n、l

描述原子轨道的量子数是:n、l、m.

描述电子运动的量子数是:n、l、m 、m s.

n、l、m 、m s的取值与原子轨道数,可容纳的电子数的关系:

每层的能级数= 电子层数(n)

每层的轨道数= 电子层数的平方( n2 )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 ×电子层数的平方( 2n2 )

多电子原子中四个量子数的关系为n>l>=m , m s = ±1/2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的关系:

n l m 原子轨道m s

取值符号取值符号取值符号取值

1 K 0 s 0 1s ±1/2

2 L 0 s 0 2s ±1/2

1 p 0, ±1 2p x ;2p y ;2p z±1/2

3 M 0 s 0 3s ±1/2

1 p 0, ±1 3p x3p y3p z±1/2

2 d

0, ±1

±2

3d xy3d yz3d xz

3d x2-y23d z2±1/2

3、能层与能级:

能层: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能层(n)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层不同的能层。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为2n2个。离核越近的能层能量越低。

能级: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l);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见下表:

能层(n)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 L M N O P Q

能级(l)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

最多电子数2 2 6 2 6 10 2 6 10 14 2 ………

2 8 18 32 ……2n2

①、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②、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③、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4、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因此,电子运动来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

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通常用小圆

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概率的大小。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小。

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5、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①、相同的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

③、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 2p y ; 2p z

【例题精讲】

1、下列各电子层,不包含d能级的是()。

A. N电子层

B. M电子层

C. O电子层

D. K电子层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3.下列几组量子数能够同时存在的是()。

A. 3、2、2、-1/2

B. 3、0、-1、+1/2

C. 2、2、2、 2

D. 1、0、0、0

4.下列电子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为4的是()

A.K层B.L层C.M层D.N层

5.如果每个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那么L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 ) A.3个B.8个C.9个D.18个

6.P轨道电子云形状正确的是()。

A.球形对称

B.圆形对称

C.极大值在x、y、z轴上的纺锤形

D.互相垂直的花瓣形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原子轨道上只能有一个电子

B.处在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运动状态完全相同

C.处在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基态)能量一定相同

D.处在同一能级中的电子(基态)能量一定相同

8、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黑点密度大的区域电子的数目大

B.黑点密度大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C.该图表达了电子呈球形的客观事实

D.该图表达的是氢原子所特有的原子云

9、以下各能级能否存在?如果能存在,各包含多少轨道?

(1)2s (2)2d (3)4p (4)5d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B 电子云是│Ψ│2的数学图形;

C 电子云有多种图形,黑点图只是其中一种;

D电子就象云雾一样在原子核周围运动,故称为电子云.

2.P轨道电子云形状正确叙述为( )

A 球形对称;

B 对顶双球;

C 极大值在X.Y.Z轴上的双梨形;

D 互相垂直的梅花瓣形.

3.描述一确定的原子轨道(即一个空间运动状态),需用以下参数( )

D 只需n

A n.l

B n.l.m

C n.l.m.m

s

4.n=4时m的最大取值为( )

A 4

B ±4

C 3

D 0

5.2p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有( )

A 1.2

B 0.1.2

C 1.2.3

D 0.+1.-1

6.原子中电子的描述不可能的量子数组合是( )

A 1.0.0.+?

B 3.1.1.-?

C 2.2.0.-?

D 4.3.-3.-?

7、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H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发射能量----电磁波

C.H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H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8、2p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有( )

A. 1.2

B. 0.1.2

C. 1.2.3

D. 0.+1.-1

9、描述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组合是( )

A. n.l

B. n.l.m

C. n.l.m.m s

D. n.l.m s

10、n.l.m确定后,仍不能确定该量子数组合所描述的原子轨道的( )

A. 数目

B. 形状

C. 能量

D. 所填充的电子数目

11\对于原子中的电子,下面哪些量子数组是容许的?( )

A. n=3,l=1,m=-1

B. n=3,l=1,m=2

C. n=2,l=2,m=-1

D. n=4,l=-2,m=1

12、关于下列对四个量子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在某一个轨道中有两个电子,所以总自旋量子数是1或是0;

B. 磁量子数m=0的轨道都是球形的轨道;

C. 角量子数l的可能取值是从0到n的正整数;

D. 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决定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

13、在主量子数为4的电子层中,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 )

A. 18

B. 24

C. 32

D. 36

14、多电子原子中,在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l的分层上,原子轨道数为( )

A. 2l+1

B. n-1

C. n-l+1

D. 2l-1

15、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B.主量子数n是决定原子轨道能量的主要因素;

C. 主量子数n值愈大,轨道能量正值愈大;

D. 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原子模型发展史

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1]: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11]: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16]。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1]: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12]: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N(n=3)、O(n=4)、P(n=5)。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班级姓名学号命题:刘刚审题:刘金娥2018.10.8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学会用四个量子数来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跃迁会吸收或放出 光子,并了解其应用。 3.了解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 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认识从原子、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讨论模型 方法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应用。 5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 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

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 各周期元素的种数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 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 32 86 不完全周期 第七周期 26 118 ②族 族序数 罗马数字 用表示;主族用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主族 7个 副族 7 个 第VIII 族是第8、9、10纵行 零族是第 18 纵行 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8 罗马数字: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②主族序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 族:碱金属 第ⅠIA 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 有关概念: (1) 质量数: (2) 质量数( )= ( )+ ( ) (3) 元素:具有相同 的 原子的总称。 (4)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 和一定数目 的 原子。 (5) 同位素: 相同而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 原子,互称同位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内有电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生 D.波尔 2.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②棱镜分光③激光器产生激光④石油蒸馏⑤凸透镜聚光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⑦日光灯通电发光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4.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 A.3s B.3p C.3d D.3f 5.下列能级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 C.d 能级 D. f能级 6.同一能层又可划分不同的能级,以s、p、d、f 等表示。各能层中s、p、d、f能级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 ) A.1、3、5、7 B.2、6、10、14 C.1、2、3、4 D.2、4、6、8 7.能够确定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组合为( ) A.n、l B. n、l、m s C.n、l、m D. n、l、m 、m s 8.钠原子的黄色光表现出的双线结构与下列哪个量有关( ) A.主量子数n B.角量子数l C. 磁量子数m D.自旋磁量子数m s 9.磁量子数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 A.m种 B.n+ l种 C. 2 n种D.2 l +1种 10.能说明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级的量子数为( ) A.n B.n、 m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梳理: (一)、原子结构的演变: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古代原子学说→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孙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模型: 1904年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卢瑟福核式模型: 1911年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卢瑟福行星模型主要内容有: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那么,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呢?(氢原子从一个电子层跃迁到另一个电子层时,吸收或释放一定的能量,就会吸收或释放一定波长的光,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波尔的轨道模型: 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M(n=3)、N(n=4)、O(n=5)、P(n=6)。(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基态: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激发态:电子能量处于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2017-2018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要点的是() A. 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相同 B.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D. 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按照简单整数比结合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现代化学的开端,道尔顿原子论认为:①原子时不可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3、下列不是Joseph John Thomson 的伟大贡献的是() A. 发现电子 B. 测量出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比 C.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D.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4、汤姆逊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 ①原子的构成中有电子②原子的构成中有质子③原子的构成中有中子④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6、科学家从下列哪些发现推测出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①电子的发现②放射性的发现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④空气组成的发现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与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最接近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8、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爆炸之初,首先产生了中子,中子分裂产生质子和电子,随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练习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练习 1.玻尔原子结构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任意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数值。轨道能量依n值(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 ③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成功之处是 。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最大不足之处是。 4.我们引入四个量子数是来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其中: ①用主量子数n来描述,n值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 ②角量子数l表示同一电子层中具有不同状态的分层,从能量的角度,也常叫。在一个电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若两个电子的n、l值均相同,说明。 ③对每一个确定的l,m值可取,共有个值。一旦确定了n、l、m,就确定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我们通常用表示n、l、m确立的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④一旦确定了n、l、m和m s,就确定了。 5.假定有下列电子的各套量子数,指出可能存在的是() A. 3,2,2,1/2 B. 3,0,-1,1/2 C. 2,2,2,2 D. 1,0,0,0 6. 下列各组量子数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n=2,l=1,m=0 (2)n=2,l=2,m=-1 (3)n=3,l=0,m=0 (4)n=4,l=1,m=1 (5)n=2,l=0,m=-1 (6)n=4,l=3,m=4 7. 磁量子数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A. m种 B. n+1种 C. 2n种 D.2l+1种 8. 在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组量子数的电子中能量最高的是() A. 3、2、+1、+ 2 1 B. 2、1、+1、- 2 1 C. 3、1、0、- 2 1 D. 3、1、-1、- 2 1 9. 主量子数n=3能级层中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几种() A. 4 B. 7 C. 8 D. 9 10. 在下表中填充合理的量子数。 11. 试回答:n=3,l有多少可能值?共有多少个轨道?电子的最大可能状态数为多少? 12. 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 H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 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发射能量—电磁波 C. H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 H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13. 写出具有下列指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符号 (1)n=2,l=1 (2)n=3,l=0 (3)n=5,l=2 (4)n=4,l=3 14. 2p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有() A. 1,2 B. 0,1,2 C. 1,2,3 D. 0,+1,-1 15. (1)当n=4时,l的可能值是多少?(2)当n=4时,轨道的总数时多少?各轨道的量子数取值是什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4、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意义。 【学习难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 为______个电子层,也可称为能层,分别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层符号表示、、、、、、…… 能量由低到高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的电子层,然后由向,依 次排布在能量逐步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电子层上,第一层个电子,第二层个电子,第三层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

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 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氢原子光谱 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以射不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和氢原子光谱为。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原子结构模型,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在不同能量的上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的能量是。 三、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 (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________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_______能量。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2)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_________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既E3-E2≠E2-E1。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____________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_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四、原子轨道、电子层与能级 1、原子轨道是描述,原子轨道的空间分布在 中表示出来,S轨道在三维空间分布图形为,具有对称性,P轨道轴对称。 2、电子层:用量子数n来描述,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对应符号为,n值越大,电子离核,能量。对于同一电子层,分为若干能级,如n=2时,有和,如n=3时,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

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精品学案8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及如何用其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2.能应用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重点) 3.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难点 ) 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 (1)光谱 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 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 【提示】 不对。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1)道尔顿原子学说涉及到原子内部结构。(×)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3)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4)焰色反应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核心·突破] 1.光谱 (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同一原子不同状态的能量激发态大于基态;不同原子的能量不一定存在激发态大于基态。 (3)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时吸收或释放能量,形成光谱。 (4)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如焰色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不同轨道上跃迁。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①电子在确定的轨道上运动 ②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电子跃迁产生能量变化 (2)意义:①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②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不足:无法解释复杂光谱问题 [题组·冲关] 1.下列有关化学史知识错误的是( ) A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B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气体反应体积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二高级中学李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X射线、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在物理学领域内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新理论风起云涌,新实验层出不穷,一位科学巨匠应运而生。在这批科学巨人所创建的科学大厦中,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精心雕塑起来的院子结构模型,至今依然光芒闪耀。 1897年,刚刚40岁的汤姆生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轰动了科学界,一举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佼佼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1904年,汤姆生提出,原子就好象一个带正电的球,这个球承担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电子作为点电荷镶嵌在球中间。这种“葡萄干蛋糕”式的无核模型是汤姆生企图解释元素化学性质发生规律性变化而反复思考提出的。 汤姆生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界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英国卡文帝什实验物理学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间,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在的弟子中,有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卢瑟福就是其中之一。在1906年,英国人卢瑟福做了一次极为著名的实验,他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金属箔片制得靶子,他发现α粒子穿过箔片后,大多数没有改变方向,如无人之境,畅通无阻,这说明原子内部是很“空”的。同时他也发现竟有少数α粒子在偏离原方向相当大的角度散射出来,有极少数甚至被反弹回来,这是汤姆生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由此卢瑟福证明了正电荷不是分散分布在一个较大的球体内,而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这个核心被他称做原子核。原子核的发

现使卢瑟福感到惊讶。而科学家的敏感和追根问底的性格使他经过周密的思考后于1911年大胆地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他设想原子可以和一个小行星系统比拟,原子模型的中心是一个带正电的质量很大的核,原子核的半径在10-14~10-15m之间,是整个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核的外面,围绕原子核旋转。这种模型被后人称为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虽比汤姆生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摆脱宏观物体运动的框架,所以在解释原子内的稳定性和光谱规律上同样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而提出解决这一困难的是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于1913年,波尔受卢的影响,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原子模型学说,使原子结构理论为之一新,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性效应”波尔原子结构模型仍是当今大学、中学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卢瑟福和他的另一位学生查威克在原子核里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又在原子核里发现了中子,至此,“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彻底瓦解。 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创建的原子结构模型虽已被后人“科学演变”,但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科学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测试题 2019.9 1,写出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符号: 1s22s22p63s23p6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在氪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前,当此元素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它的角量子数为2的原子轨道内,电子恰好为半充满,则该元素的名称,位于第周期,第族。 3,在某一周期(其稀有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4s24p6)中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2,7;A,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4,D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则:(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 ,B ,C ,D ,(2)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有6个电子处于n=3,l=2的能级上,推测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并根据洪特规则推测在d轨道上未成对的电子数有几个?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B.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

运动 D.同一原子中,1s、2s、3s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来越多 6,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分子学说的观点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 7,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8,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3f D.1p 9,下列哪个能层中包含d能级的是() A.N B.M C.L D.K 10,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测试题答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案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 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

浙教版-科学-八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发现原子 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 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场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课本第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第二课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宏观概念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个、个、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汞有种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同位素测定年代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火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2.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 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自我小测鲁科版选修3.doc

第1章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 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自我小测鲁科版选修3 夯基达标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 ) A.汤姆逊B.卢瑟福 C.道尔顿D.玻尔 2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 C.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j)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且该能量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有关 D.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光谱增加多条谱线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4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B.门捷列夫 C.波尔 D.卢瑟福 5现在,科学家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里面还有更小的微粒夸克,夸克是基本微粒不可分。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6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第一次认识到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一个很大的成就是( )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鲁科版必修2.doc

原子结构模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1.下列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 A.燃放烟火B.霓虹灯广告 C.蜡烛燃烧D.平面镜成像 D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燃放焰火、霓虹灯广告、蜡烛燃烧等均与电子的跃迁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是光线反射的结果,与电子的跃迁无关,故选D。]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 C.d能级D.f能级 B [s能级中轨道数为1,p能级中轨道数为3,d能级中轨道数为5,f能级中轨道数为7。]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通常是用小点的多少来表示电子的多少 B.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D.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B [A项,通常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C项,电子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D项,电子在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也会产生原子光谱。] 4.对焰色试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焰色试验只是金属单质特有的性质 B.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C.焰色试验是金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D.焰色试验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象 D [焰色试验是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性质,是物理变化,从基态→激发态要吸收能量,从激发态→基态会辐射能量。] 5.下列各电子层中包含f能级的是( ) A.L B.N

《原子结构模型》习题2

原子结构模型》习题 一、选择题 1.首先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并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家是( ) A ?卢瑟福B.玻尔 C.汤姆逊 D ?道尔顿 解析:A项,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B项,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C项,汤姆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开始涉及原子的内部结构;D项,道尔顿建立了原子学说,故选C。 答案:C 2 ?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根本上取决于( ) A?原子中电子能量的高低 B ?外界条件的能量 C.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D .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解析: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答案:C 3.下列有关电子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子云形象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B ?电子云直观地表示了核外电子的数目 C. 1s电子云界面图是一个球面,表示在这个球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 D .电子云是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了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 解析:为了形象地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况,人们常用单位体积内小黑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这就是电子云。1s电子云界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不为零,只是出现的概率很小。 答案:A 4?角量子数I = 2的某一电子,其磁量子数m( ) A .只能为+ 2 B. 只能为一1、0、+ 1三者中的某一个数值 C. 可以为一2、一1、0、+ 1、+ 2中的任意一个数值 D .可以为任何一个数值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精)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自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学会用四个量子数来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跃迁会吸收或放出光子,并了解其应用。 3.了解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 电子的排布规律。 4.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认识从原子、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讨论模型 方法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应用。 5. 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自学助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 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 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2.光谱分为和,氢原子光谱为。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 的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波尔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原子结 构模型,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在不同能量的上的跃 迁,而电子所处的的能量是。 3.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四个量子数决定的。其中,主量子数n的取值 为…,对应的符号为…,n越大,表明电子离核的平均距 离、能量,因此将n值所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 在多电子原子中,角量子数l与一起决定着原子轨道的能量,若两个电 子所取的n、l值均相同,就表明这两个电子具有。对于确定的n值,l的取 值共个,分别是…,对应的符号为…,在一个电子 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不同的(也称亚层)。 对每一个确定的l,m值可取,…,共个值;处于同一原子轨道 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有种,分别 用来表示。一旦确定了n、l和m,就确定了即原子轨道, 再加上,即可完整描述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状态。 4. 4p轨道的主量子数为,角量子数为,该亚层的轨道最多可以有 种空间取向,最多可容纳个电子。 【思维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