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讲义-文言文阅读(课外)
中考语文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一、(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五校协作12月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17分)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注释:①糟:酒渣。
②醨(lí):薄酒。
③察察:洁白的样子。
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被发行吟泽畔()(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屈原既死之后()(4)其后楚日以削()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渔父见而问之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13、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2分)屈原投江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10、(1)同“披”,披散(2)全(3)已经(4)一天天地(每词1分,共4分)11、B (3分)12、(1)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2016年甘肃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

2016年甘肃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 分)(1)挟天子以令诸侯.(2)利尽南海.(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答案】(1)挟:挟持,控制。
(2)利:物资。
(3)是:这样。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
难度中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
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做到"信、达、雅"。
惟:仅仅。
天时:时机。
人谋:人的谋划。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分)【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
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
201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pptx

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⑦,千驷之富,
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 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 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 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 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 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2
学海无 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 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 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4) 太宗①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 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1
学海无涯
(2)尽释.车而走
释:
2. 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
一项是( )
A. 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 徒步
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
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
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3.文
4. 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2)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 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①之乘,使驺子②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 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 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 乘:
2016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

2016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2016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1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1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铺店- 2 -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侍郎:古代官名。
绂(fú):李绂,人名。
赀(zī):通“资”,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1)少.时家贫少:(2)无不立对.对: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
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
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6.B (3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传记名人故事一、(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未尝离左右左右:________________(2)或以语话稍多稍:_______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方:________________(4)必持以遗老母遗: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 皆以美于徐公(《曹刿论战》)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虽名医不迨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
(2)魏公太息而许之。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
(16分)(一)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8《强项令》复习课件语文版

1.词语解释
(1)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 征召
(2)时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时[F]:在当时
(3)因匿主家
匿[F]:躲藏
(4)而以奴骖乘
骖乘:陪乘
(5)乃驻车叩马
驻:停留
叩:拉住,勒住
(6)大言数主之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7)因格杀之 (8)欲箠杀之 (9)陛下圣德中兴 (10)而纵奴杀良人 (11)将何以理天下乎? (12)流血被面 (13)使宣叩头谢主 (14)宣不从,强使顿之 (15)宣两手据地
格杀:打死 箠: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中兴:复兴 良人:平民,百姓 理:治理 被:盖;覆盖 谢:认错 顿:叩头 据:按,撑
(16)文叔为白衣时
白衣:平民,百姓(17Fra bibliotek臧亡匿死臧: 隐藏
(18)威不能行一令乎
行: 施行,施加
(19)因敕:“强项令出!” 强:硬
项:脖子
(20)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全部
班: 分发
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 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②作为 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纪守法。(每点1分,共 2分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参考译文】【乙】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 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 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 以坏事,一个人就能安邦定国。
【解析】阅读甲文可知董宣是一位刚正不阿、为官廉洁、 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县令,不仅赢得了帝王的信任, 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结合下文主题,这一事例 恰好印证了乙文的“仁者以财发身”的观点,而不是 “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D项表述有误。
【答案】D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

2016年中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一、【2016年中考吉林长春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1)心好.之()(2)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16.“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
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
(2分)【答案】14.(1)爱好、喜欢(2)选拔、挑选15.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
16.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句中“因”,于是;“语”告诉,“从”跟从。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2016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l1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讲义----文言文阅读(课外)教学目标学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1.能准确断句;2.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并概括文章大意;3.能对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分析,整体把握文章思想;4.能准确评析选文中的人物、语言、写法并结合选文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学习内容知识梳理一、考纲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层级:理解)二、具体内容(一)断句【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断句就是给出没有句读的句子,让考生判断句子的句读。
主要考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线在句子中标出句读;另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出句读标志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答题指导】断句是一种经典题型,规律性较强,可以寻找规律,巧妙断句。
1.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2.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③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山市》)4.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苟则、然则、然、然而等。
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隆中对》) 5.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6.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断开如:①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7.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宾语后断开如: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二)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对这一点的考查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的理解。
一般是信息筛选,根据试题要求,认真阅读,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内容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答题指导】回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做题时,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三)人物形象分析【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考查考生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是直接分析,有时要求间接分析。
题型为简答题。
【答题指导】关于评析文本中的人物,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就是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例如: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
退而约客。
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
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方法。
张说的语言描写很多,而陈良祐一句话也没说,直接描写的也不多,但他一直没有参加张说的宴会,这就是行为。
宋代是禁止士大夫集会宴请的,这主要是防止官员串通结党,通过这个行为可以看出,陈良祐拒绝参加宴会反映了他是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清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例如:晋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乡官),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
”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
是振我过,以求容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乃去之。
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乡官啬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文段对啬夫没有进行正面描写,但晋文子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乡官啬夫是个重利轻友、献媚取宠的小人。
3.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注: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注: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作者借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要知道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就应找到文段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就是最后的评论句(画线句)。
这里的“奴隶”和“动辄言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概括出: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谄媚主子、动辄言功的人。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
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节选自洪迈《稼轩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文段写了辛弃疾的两件事,一是勇擒叛徒张安国,二是平定赖文政叛乱。
剖析这两件事,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大有改观。
他所到之处,叛徒被擒,暴乱被平。
原来,他不仅是个气吞山河的诗人,还是个跃马横戈的武将,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四)评价感悟【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以下两点内容:(1)评析选文中的人物、语言、写法;(2)结合选文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答题指导】评析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和写法,应先分析出评析对象的最大特点,然后结合语境指出“这种特点”的好处或效果。
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可以用以下方法:1.紧扣原文首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倾向。
2.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往往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概括出来作为答案。
3.联系实际谈感悟和启示,有时要同时联系原文和现实生活,才能言之有理、有据。
“现实生活”可以是个人的经历,也可以是社会生活。
例题讲解例题赵简子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⑥。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⑦。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ì):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答案】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2.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哪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答案】①诵其词甚习;②出诸袖中而奏之。
3. 选文中,无恤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谦虚好学,勤奋刻苦。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 分)(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__ (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夫”、“于”和“为”)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 分)【答案】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 分)【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
③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信.于异类也信:________ (2)去.人太远去:________【答案】信:使……信任;去:距离,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