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1】篇〗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学会把文章的几件事简要地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追问和思考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要对一个历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华不振”的含义包括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个远大的理想又是什么意思、“租界地”是什么地方,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实在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用有针对性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教师的情感渲染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中年段的阅读要求提出: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样复杂的文章概括起来,对学生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离不开老师有技巧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围绕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 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 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 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 浙江绍兴,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 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 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 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 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 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 狱”……。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 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 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 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呀!”伯父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 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 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 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
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前局前围着 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
时代背景:
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 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 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 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 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1845年英国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租界,到l904年帝国主义 列强在华已建立了43处租界。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 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 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 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1910年,周恩来12岁,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 争夺的焦点,沈阳、大连等地的一些地方都曾经沦为外国的 租界地。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作业 : 1、课下我们可以继续阅读有关描 写周恩来总理的文章,进一步了解伟人 的故事。 2、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 、 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 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巡警 吵嚷
帝国主义 疑惑不解
惩处 崛起
铿锵有力 耀武扬威
写字的时候注意书写姿势,
要做到身体距离桌子一拳远,握 笔的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远,眼睛
距纸面一尺远。把字写得既正确
又美观。
那天上修身课 ,魏校长向同 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
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 不平等的事,周恩来看了内心 很不平静,于是他回来后一直 在沉思。
小练笔:
周恩来究竟在想什么 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把自 己想到的话写一写。
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外国人没有
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拿中国人
像动物一样看待。可为什么面对这一切
中国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
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
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一旁。
那个妇女因为亲人无辜地被洋人的 汽车轧死而“哭诉”,可洋人不仅没有 及时救助,还在那里“得意扬扬”,他 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更让人感 到愤怒和无法理解的是中国巡警不但不 替同胞伸张正义,况且还仗势欺人、帮 助洋人欺压百姓。
读书的时候有自己的收获固然 重要,可是我们还要善于去发现一 些问题,这样我们才会对课文有更 加深入的理解。那么同学们还有那 些读不懂的地方么?提出来我们一 起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1、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回答)2、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啊。
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
人物介绍: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资料。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齐读课题。
4、解读课题: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5、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形成阅读话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中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学习字词:读通全文,借助字词词典学习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做好批注。
(2)思考: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检测读书效果。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解释词语三、研读课文1、提问: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周恩来初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使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件:周恩来闯进租界,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第三件: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2、提问: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文中有一个与“中华崛起”相反的词,现在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这个词语。
)(1)板书:中华不振。
(2)小组交流讨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华不振呢?“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3、师:大家找的这些地方差不多都出现了一个词“租界”,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租界的情形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关于爱国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课堂小结
12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__租__界_____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__被__洋__人__欺__负__,中 国巡警不但不__惩__处__肇__事__的__洋__人____,反而训斥 ___一__通_______;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 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__为__中__华__之__崛__起__而__读__书___”。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 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 1949~1958年曾兼任 外交部长。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对于读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出自周恩来的口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我们要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出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原文如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这段原文描述了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志向和目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
这段原文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名言之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有动力去努力和奋斗。
同时,这个典故也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仿佛看到了:
讨论交流 衣衫褴褛的妇女( )地哭诉着(
)地训斥着:(
)
)
中国巡警(
一旁的大个子洋人(
)地说:(
)
)
围观的中国人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走到妇女身旁劝道:(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霸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 《南 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 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 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 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 务。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 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 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 ,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铿锵有力:形容有节奏,响亮而有力。
我会写
帝 义 伯 租 振 范 闯 凡 巡 嚷 妇 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 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 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 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读一读,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 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 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 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 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 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中华不振
读思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体会 到了中华不振的?把相关语句用横 线划出来。 *四人小组交流你划的语句和读 书感受。
听到 哭 训 看到 握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 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 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 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
什么?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
事?
3、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 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 正的待遇 。
返回
中华:指中 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指兴 起。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踊跃 肇事
1、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将同学们的热情调动 了起来,一个个( )发言。 2、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 心,哪天一定要去租界看看。 ),他下定决
3、人还在车轮底下,( )司机却跑了,他 必将受到法律的( )。 4、周恩来认识到,中国人若不想再受到帝国主 义的( ),就要振兴中华。
讨论交流
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 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小组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周恩来从租界回来经常独自沉思, 他可能在想什么?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 内心,把交流结果写下来。
周恩来站了起来,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
选词填空
讨论交流 欺凌 惩处 疑惑不解
我会认
崛 嚷
帝 惩
范 铿
巡 锵
我会读:
崛起 帝国主义 伯父 租界 中华不振
打破沙锅问到底
驱使
模范 始终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吵嚷
耀武扬威 巡警
衣衫褴褛
胸怀
得意扬扬
惩处 究竟 抱负
欺凌 振兴中华
铿锵有力 喝彩
焦点: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 底。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94年 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 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 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 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 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 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 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 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 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 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 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 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 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 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本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 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的事情后,感悟到“中华不振”,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 事。
返回
我会认:
Jué
崛 崛起
yì
义 意义
fàn
范 范围
xún
巡 巡查
rǎng
嚷 叫嚷
chéng kēng qiāng
惩 惩罚 铿 铿锵有力 锵
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布置作业: • 1.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 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 讲故事,写读后感,办手 抄报等形式,与同学分享, 交流。
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 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 而读书的事,表现了少年恩来的博大 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 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 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 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 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 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 握着拳头。但是,在外 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 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 握着拳头。但是,在外 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 幸的妇女。
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精研社会(各种)科学为挽救祖国的危亡 气势豪迈的歌曲
面壁十年图破壁,
刻苦钻研是为了能在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 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返回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
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
自己的心迹: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