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中日讲义现代化异同
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论文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japa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for every reader reference.key words: japan,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希望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1、现代化进程模式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
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2、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也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根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王晓秋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
在这个时候回顾和比较一下近代中日两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历史(在日本一般叫作近代化,我们把它统称为现代化或者早期现代化),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为什么要比较近代中国和日本呢?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可比性。
我认为,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两个国家能够像中国和日本那样,交往的历史这么悠久,有2000多年的交流史。
我写过中日文化交流史,0互相的影响非常大。
2000多年有许多辉煌的事迹,中日两国关系可以说影响到两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这个大家都清楚。
不管是友好,还是战争,影响都非常大。
进入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处境是这样的相似,可以说都是内忧外患,起点是差不多的,然而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成效却又是那么不同、那么悬殊。
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大家都是黑头发、黄皮肤。
我们到了日本有时分不出来,哪个是日本人,哪个是中国人。
吃饭都用筷子,都吃米饭。
古代的日本人是处处学中国,写汉字、讲儒学。
因为中国、日本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的人也把它叫作儒教文化圈,都是讲儒学。
也有的人把它叫作汉字文化圈,都用汉字。
甚至还有的人叫作筷子文化圈,我们都用筷子吃饭。
在19世纪的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
两个国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可是进入近代,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也就是到19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丧失了独立主权的一个为列强所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而日本却不但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近代化,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一切的差异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原因、根源究竟是什么?我们比较和分析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说是解一个历史之谜。
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很多人纷纷作出自己的解释。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5神州文学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朱敏君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就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然,在这紧密的关系背后,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中日文学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又自成一派,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文学风格。
无论是在中日文学创作的方式,还是文学创作的思想方面,他们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对于现代中日文学之间存在着哪些相同部分和哪些不同内容,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些都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
在研究了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后,读者也更能够感受到中日文学各有的魅力,从中日文学中汲取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现代;中日文学;异同在现代中日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中日文学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既存在着相同点,又有着很多的特色。
它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碰撞出了文学的火花,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日本作家和中国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也会自然地呈现出很多的异同。
同时,也折射出两国的文学观念的异同。
那么,本篇论文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细致地分析中日两国文学当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带领读者走进中日文学的世界。
一、现代中日文学的不相同点(一)语言表现方式在现代中日文学作品当中,各自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而言,语言表现也极具特色。
它可能会运用某地方的方言来呈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却能够蕴含着古朴的韵味儿。
例如,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就给一代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主要是运用湘西的方言,朴素又生动地展现了湘西的民风民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
这种独特的文学语言特点,也让《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和生活性。
那么,沈从文的这种语言表现方式是如何形成的?这得益于沈从文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式和湘西地方方言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呈现出《边城》这部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国的现代文学多是如此,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到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中国的现代文学的文字和语言表现方式基本上都比较直白,较为口语化,运用方言和谚语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第一篇: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我看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赵**10000*****某理科学院【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邦交频繁。
古往今来,有关中日之间的比较从没有停止过。
近代史前,泱泱中华乃亚洲的龙头,是日本佩服和效仿的老大哥。
十九世纪中后期,迫于国际环境和世界列强的压力,中日两国先后打开国门,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学习和追赶欧美列强的现代化进程。
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力每况愈下。
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完胜与获偿更是确立了其国力超过中国的事实。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企图用武力化解经济危机的日本,深陷中国的“持久战”中,并因发动太平洋战争而被美国彻底打趴下。
但战后,日本在美国强行推行的资本主义民主改革中,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并紧随美国步伐,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隔海遥望,初露头角的中国工业在日本侵略下惨遭摧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错失和文革的浩劫,又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到重创。
但改革开放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高速发展的经济,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待--东方巨龙正在复苏。
对比中日之间的现代化进程,回顾两国的近代历史,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进程能起到明确方向、以史为鉴的作用,应该说是颇有益处。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进程脱亚入欧战争经济【正文】:我看中国和日本现代化进程 19世纪中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入侵日本,锁国大门被迫打开。
但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让日本叹为观止,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与此同时,两次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将清政府的“自以为是”和“固步自封”彻底击碎。
安于现状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历史洪流,翻开了近代史的篇章。
于此,中日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学习和追赶欧美列强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19世纪中期,日本正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落后的制度,专政独裁的领导,使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论中日近代化中的_异_夏莹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包括法制化、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工业化和商品化。
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或早或迟的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以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为肇端,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里,现代化浪潮迅速波及欧美。
亚洲各国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被迫步入现代化进程的。
作为两个东方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大致同时也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出现变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的危险和国内出现反抗封建统治和欧美各国侵略的人民斗争的相似背景下受到了现代化的挑战。
然而,两国现代化改革的成效却是大相径庭。
日本成为近代化的楷模,中国却在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笔者将试着从两者改革过程中的不同点来对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并得出启示以期能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一、两国领导人对推动近代化下的决心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政治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精神的下级武士手中。
面对内外危机的夹击,他们忧心忡忡,吉田松阴对旁人说过:“今坐待万国商船,不出数年,国家疲弊,民有菜色,涂有饿殍,流民蜂起,以至奸雄煽之,黠夷承之。
此余之所虑也。
”[1]26开国后,欧美外压是加深国家危机的主要原因,应对外压是当时历史提出的首要课题。
在“尊王”的旗帜下,中下级武士拥戴天皇执政,终于实现了政治权力的转移。
而中下级武士集团之所以成为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不仅由于他们是“出自于对传统领袖不满的人,”更由于他们是“疏远旧生活方式的”、在“传统政治领导集团中持不同意见的成员”。
[2]23因此他们相信政治体系内部具有一批热诚推进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危机感。
在中国,上自朝廷,官府,下至士大夫,总是自恃疆土辽阔,人众物丰,容易盲目乐观,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