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

阅读下⾯的⽂⾔⽂,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成,下愚虽教⽆益,中庸之⼈,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三⽉,出居别宫,⽬不邪视,⽿不妄听,⾳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版,藏诸⾦匮。
⽣⼦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颜⾊,知⼈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则⽌。
⽐及数岁,可省笞罚。
⽗母威严⽽有慈,则⼦⼥畏慎⽽⽣孝矣。
吾见世间⽆教⽽有爱,每不能然。
饮⾷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复制之,捶挞⾄死⽽⽆威,忿怒⽇隆⽽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然”是也。
俗谚⽈:“教妇初来,教⼉婴孩。
”诚哉斯语!凡⼈不能教⼦⼥者,亦⾮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不忍楚挞惨其肌肤⽿。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汤药针艾救之哉?⼜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乎?诚不得已也!王⼤司马母魏夫⼈,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时,为三千⼈将,年逾四⼗,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学⼠,聪敏有才,为⽗所宠,失于教义。
⼀⾔之是,遍于⾏路,终年誉之;⼀⾏之⾮,掩藏⽂饰,冀其⾃改。
年登婚宦,暴慢⽇滋,竟以⾔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云。
⼈之爱⼦,罕亦能均,⾃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选⾃《颜⽒家训·教⼦第⼆》有删节)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凡庶纵不能尔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翻:反⽽C.当以疾病为谕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云衅:涂抹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法和意义都相同的⼀项是()BA⼀⾔之⾏,遍于⾏路饮⾷运为,恣其所欲⾂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故列叙时⼈,录其所述DC诚不得已也 ⽗母威严⽽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某所,⽽母⽴于兹11.下列各项对⽂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项是()A.作者主张对孩⼦的教育应及早进⾏,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颜⾊,知⼈喜怒”时,“便加教诲”,⽽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江万里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江万里字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
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
入太学,有文声。
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
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
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
创宗濂书院。
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
尝丐祠【注】、省母疾,不许。
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
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
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
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
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
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
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
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
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
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
”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
”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
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
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
先是,万里闻裏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囿,肩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
”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
万里竟赴止水死。
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
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
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一项是()A、帝眷注尤厚眷:恩宠B、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辜:辜负C、似道常恶其轻发发:发言D、扁其亭曰扁:同“匾”,题写匾额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万里“性峭直”的一组是()①万里无以自解、②陛下不可拜③万里常从旁代对④论议采倾动一时⑤呼为师相A、①④B、①③C、①②D、③⑤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思(25分)蒸超古称多感低悲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思(25分)蒸超古称多感低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5~17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①,怀抱利器②,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③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④皆爱惜焉。
矧⑤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⑥移易,吾恶⑦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⑧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⑩乎?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序》)【注】①有司:这里指主考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合:遇合,指受到赏识重用。
④慕义强仁者:仰慕仁义、尽力践行的人。
⑤矧:况且。
⑥化:指政治教化。
⑦恶:何,哪里。
⑧卜:判断,检测。
⑨望诸君: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投奔赵国后的封号。
⑩屠狗者:指隐于燕赵市井中的豪侠之士。
15.根据第1段内容,简要描述董生当时的人生状况。
(4分)答案:考进士,几次都没有考中;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将要去燕赵之地谋求发展。
(意思对即可)16.“董生勉乎哉”是什么意思?第1、二段都用这句话作结,其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董生勉乎哉”意思是:董生你努力吧!情感不同:第1段,希望董生到燕赵之地后有人欣赏他、重用他,表达的是祝愿之情;第二段,担心燕赵之地风俗变化,民风不古,无人赏识董生,表达的是忧虑之情。
(意思对即可)17.第三段开头说“吾因子有所感矣”。
根据后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有所感”是指什么。
(6分)答案:凭吊古人,抒发怀古之幽情;心系当世,希望隐者出仕。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
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
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
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
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方之。
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
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
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
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
二年春二月,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
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
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救。
三年春三月,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
季兴大败,请和。
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
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
”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
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高从诲性有明远,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
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
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
”遂固请退居。
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口雕耗雕:凋敝B.季兴大治战舰治:治理C.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权:暂代官职D.悉以政事属孙光宪属:托付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B.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C.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D.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8一10题(10分)欧阳公少四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8一10题(10分)欧阳公少四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造②能倍②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造: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造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周,宇茂叔,道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周,宇茂叔,道(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谱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
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1南安时,程T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
故颢貝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月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
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I夜谈/越三日乃还/B.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C.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D.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二)(大连市)阅读下面小文言文,完成练习(8分晏七岁,明惠

(二)(大连市)阅读下面小文言文,完成练习(8分晏七岁,
明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
尔时语已神悟③,自参上流。
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
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
②将:带、领。
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济身于上流社会。
④坐:座位。
⑤尼父:指孔子。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2)戏()(3)咸()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氏之庐也。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0.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0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
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亦臵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
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
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②眊眊:昏乱,糊涂。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
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
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
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
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
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
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
遂号为显祖亲舅。
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
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
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
皆保险拒战。
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
后为秦益二州刺史。
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
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
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宣告斩决。
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
山人惊骇。
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
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遂锁洪之赴京。
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
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及临自尽,沐浴换衣。
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
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清点”一般指对物品的清理,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⑵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内容一致。
参考答案1.D(纠:检举)2.D(连词,表顺承。
译为。
就”、“然后”等。
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
译为“来”。
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
C①介词。
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3.A(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4.C(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5.(1)(3分)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
(2)(3分)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3)(2分)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
参考译文: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
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
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
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
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
和李洪之诀别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
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
太安年间。
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
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
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
山胡都据险抵御。
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
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
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
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
胡人就投降了。
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
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
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
轻重高下的等级。
各有明文规定。
为此大设宴会。
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
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
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
公开宣布斩首。
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
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
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
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
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
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
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
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
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
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
无不一一揭发检举。
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
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
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
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
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