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实录)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程少堂的写作手法和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荷花淀》的阅读与理解1.2.2 分析程少堂的写作特色1.2.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阅读,使学生掌握程少堂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荷花淀》,了解作者程少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3 课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分析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分析程少堂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并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4.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5.2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荷花淀的相关资料,了解荷花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资源准备7.1 教学资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荷花淀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围绕妇女(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成长筛选概括,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2、细读课文有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传神的人物对话以及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味传神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从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教学步骤:布置课前预习: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教学实录活动简介在这个晴朗的周六上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荷花淀教学实录活动,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户外教学活动。
荷花淀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湿地公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还是一个可供生态旅游和科普宣传的好地方。
活动过程早晨八点,我们乘坐校车前往荷花淀。
在来的路上,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荷花淀的基本情况,包括荷花淀的历史、地理位置、植物和动物种类等等。
听完老师的讲解,我们更加期待这次的实地教学活动。
到达荷花淀后,我们先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相机、笔记本电脑、手绘板等设备,以及填写实地调查表、动植物采集表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查看了路标和路线图,确认了行程。
实地调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实地调查,我们对荷花淀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的花草和树木,记录了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我们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昆虫、鸟类、爬行动物等,加深了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还在湖边找到了很多稻草人,用相机记录下它们脾气、形态等不同表情。
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引导,让我们更加深入、准确地对荷花淀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收获通过这次荷花淀的教学实录活动,我不仅展开了我个人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更加深入了学校对自然科学、地理知识的了解。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以下几点:•科学学习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观察、记录不同的动植物种类,这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此次调查收集数据,并结合实地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了解了荷花淀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概念。
•团队合作:由于调查分组,我们需要相互帮助、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记录植物的一些特征。
•培养兴趣:在观察过程中,我的兴趣和爱好对此次调查非常有帮助,整个调查过程中,队员通过切切实实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获得完美的记录。
总之,这次荷花淀的教学实录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户外教学活动,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荷花淀的科学信息,学习到了科学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法。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时间:2019年4月11日14:40——13:40地点:深圳中学班级:高一(11)班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
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
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
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生:Thank you!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
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
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
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
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课堂实录《荷花淀》课堂实录《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
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现实录如下: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
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
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
(学生鼓掌)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课堂实录荷花淀课堂实录一、导入部分同学们,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
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热烈的欢迎各位老师。
一部传世的经典小说,自有她迷人的地方。
大家已经阅读了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这篇小说。
首先请问:《荷花淀》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或者说你读了小说后有什么感觉?二、授课过程1、点拨提示:可以从内容、题材、写法、感悟等角度自由回答问题。
想好了就到黑板上写下来。
2、归纳同学的回答,同学可以板书自己的答案。
《荷花淀》是一部:描写战争、战争题材、传统题材、不规范的、优美的、爱的……小说。
师:提示一下:可以从画面的基调、层次、描写的对象、动静结合的程度、营造的意境等角度回答。
生:画面色调: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
生:描写对象: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能进一步想象描述一下吗?生: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可见夫妻情深,为后文的话别奠定基础。
深夜,银白的荷花淀,使画面淡雅,静谧,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诱人的地方。
师:是的,景美,人更美。
美丽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
师:作者在小说开头用三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所以,认为为这篇小说是一篇优美的小说是有道理的。
师:除此之外,文中还有那些优美的环境描写吗?生:“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师:请分析一下美在哪里?生: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
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乐观的精神。
师:能想像一下此时的画面吗?生: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相互掩藏着内心的羞涩,但又忍不住不说,脸上洋溢欢笑,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的描写层次井然。
《荷花淀》教学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荷花淀》教学实录一、发现《荷花淀》之美【学习任务一】有人评价说:“《荷花淀》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请结合文本,谈谈《荷花淀》是如何表现“美”的。
提示: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着重进行探讨。
(学生短暂交流,教师巡视)生1(女):我觉得小说的环境很美,从文章的第一段可以看出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还有,女人们在一块儿编席子的那种环境,很有美感,很纯。
师:女人们在一起编席子的描写是在第四段,请你再来读一下。
生1(女):“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师:以上文字,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月下编席的场景,表现了白洋淀地方的特色,营造了一种优美、宁谧的氛围,体现出小说的环境美。
还有哪些?生2(男):我觉得读这小说就有“感觉”写得很美。
比如在第64页,“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
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文字令我感到很舒服。
生3(女):这一段写的是女人们思念丈夫的状态,前面是写女人们认为丈夫“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才联想自己家里来过的队伍唱歌和练习射击,这其实是女人们在想象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在做什么,表现了对他们的思念。
中间这段写女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又顺手丢到水里去,这个动作表现了女人们内心的失落、空虚和无聊,承接上面的内容,实际上是思念丈夫的一种表现。
师:分析得好!作者用这几句描写了中午时分寂静的水面风光,烘托出一种平静、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我想令那位男同学感到舒服的正是这份平静与闲适的气氛(生2点头),作者依靠文字的力量把我们带入了他设置的情境。
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荷花淀的美,环境的美更好地烘托了白洋淀儿女的美。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教学实录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明确小说情节;上网查找有关作者、有关《荷花淀》阅读欣赏文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氛围教师导入: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节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非常推崇一句诗:“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诗意的栖居,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要和谐;要远离疾病、困苦、瘟疫和战争。
要做到这些很难,但人类一刻也没有放弃争取的权利。
中国有位文学大师,就曾以他的文学作品诗意地栖居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创出了个文学流派,叫“白洋淀派”。
他就是文学大师孙犁。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孙犁先生的经典作品《荷花淀》,看看大师是怎样描绘战争中人们生活的。
(二)学生走上讲台交流查找的有关资料;划分故事情节。
生:我们商量了,根据场景,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女人编席、夫妻话别、女人探夫。
师:你们划分的很好,我与你们观点是一致的。
有人说,这篇课文是一篇诗意的小说,昨晚我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一字未加,成了诗的模样,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给大家读读。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第一段改成的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师:你读得很有韵味,比我读得好多了。
(笑声)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一开始我说不清它好在哪里。
(笑声)后来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
请大家把前三段自由地读读,读后我们来谈谈感受。
(三)谈感受引话题师: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的感受怎样?生:主要写了“人和环境”,环境描写给我的感受是恬静、清凉,人写得很圣洁,很安祥,人与环境很和谐。
(学生提到和谐,我赶紧抓住)师:请大家具体说说。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着)生1:“月亮升起来了。
”月亮本身给人一种圣洁、宁静、清凉的感受。
“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营造了清凉、洁净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实录)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5:40地点:深圳中学班级:高一(11)班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
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
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
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生:Thankyou!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
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
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
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
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
我说,不会是孙悟空。
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
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
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
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
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
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之大,由于他的作品的影响,五六十年代曾经诞生一个文学流派叫荷花淀派。
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
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
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
”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
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她说他们同学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她说男同学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
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
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
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
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
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
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
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
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
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
“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
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教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
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
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
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
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
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
你是哪里人啊?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
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
听课师生鼓掌)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
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
(笑声)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
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
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
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
(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
(笑声)后来慢慢慢慢地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
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
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
这个等一下再说。
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得很美。
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
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
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
(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
它这里好像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
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
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
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
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
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
(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
(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
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
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
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
”(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