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句式判断-参考模板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一、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判断句练习题(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文言文断句方法(二)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
请看下文:例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
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
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
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
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
例如: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其可怪也欤!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
如:其、岂(岂独)、等。
例如: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
一般都是助词。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句式(完整版)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省略谓语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侯)狱门外。
2.省略谓语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一狼仍从(之)。”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01
宾语前置
03
例:“时人莫之许也。” “忌不自信。”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02
如:不自信、不吾知、不自胜、莫之许、莫己若、未之闻、未之知。
04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用否定副词“非”、“莫”表示否定的判断。
常用判断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5、直接判断
常用判断句式
直接判断
用否定副词“非”、“莫”表示否定的判断。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⑥秦,虎狼之国。 ⑦大王来何操? ⑧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⑨将军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⑩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用“者”或“也”表判断。
判断句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1. “汝知之乎,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例子:汝知之乎,吾今日出门,抬头一望,哇,那天空真蓝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
2. “其岂非人之所为哉?”例子:看那一片混乱的场面,垃圾遍地,其岂非人之所为哉?
3. “此非吾之所愿也!”例子: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满心无奈,此非吾之所愿也!
4. “斯事岂不怪哉?”例子:他突然就消失了,毫无踪迹,斯事岂不怪哉?
5. “彼乃真英雄乎?”例子: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彼乃真英雄乎?
6. “此真乃奇妙之事也!”例子:看着那神奇的魔术表演,东西一下子变没了,此真乃奇妙之事也!
7. “其果能成乎?”例子:他说他能做到那件很难的事情,其果能成乎?
8. “吾岂不悲哉?”例子: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是失败了,吾岂不悲哉?
9. “那岂不美哉?”例子:要是每天都能吃好吃的,那岂不美哉?
10. “此岂易事乎?”例子:想要爬上那座高峰,看看那壮丽的景色,此岂易事乎?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判断句式文言文,口语化又易懂,还带着真情实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兴趣并想要读下去。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字词的选择: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为古老,有些汉字的读音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如果一句话中使用了较多的文言字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2. 词序的安排:文言文的词序通常以主谓宾的顺序为主,主语一般放在句子的前面,动宾短语紧随其后。
3. 用词的形式:文言文中不常使用助词,也不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如介词、连词等。
如果一句话中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这些助词和连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4. 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较长,一句话可以有十几个字,甚至更多。
如果一句话的长度超过了一般的现代汉语句子,可能是文言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是个相对的问题,因为有时现代汉语中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此外,文言句式的使用还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不能仅凭以上的几个特点进行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你看,就像说“张三是个好人呀”,陈胜就是阳城那个地方的人嘛。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不就是在说老师啊,老师不就是那个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嘛!哇塞,这句话真经典!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就好像说“那个房子,是以前的南阁子哟”,项脊轩就是旧的南阁子呀。
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这多明显呀,不就是说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那个大帅哥嘛,哈哈。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就相当于说“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呀”,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很好理解啦?
6. “夫战,勇气也。
”哎呀,这不就是说打仗啊,靠的是勇气嘛,是不是很直白?
7. “非人哉!”哇,像不像说“不是人啊”,就这么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和判断呢。
我觉得文言文判断句虽然有些古老,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简洁的表达力呀!。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2)陈胜者,阳城⼈也。
《史记》(3)楚,⼤国也。
(4)南阳刘⼦骥,⾼尚⼠也。
(5)虎者,戾⾍。
(6)天下者,⾼祖天下。
(7)荀卿,赵⼈。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也。
(辩⽩语⽓)(10)当⽴者乃公⼦扶苏。
(同上)(11)梁⽗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12)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
(也是)(14)⾐必⽂采,⾷必粱⾁。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也。
《墨⼦》(强调范围)C类:⽤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为指⽰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
(1)是鲁孔丘与?⽈:是也。
(2)吾不能早⽤⼦,今急⽽⽤之,是寡⼈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6)襄⼦⽈:“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庄⼦》(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在⽿。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也。
《左传》(6)⼈有亡鈇者,意其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句式判断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
④受制于人。
(……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