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_观大国崛起日本篇有感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_观大国崛起日本篇有感《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这八个在近代世界发展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国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1一部《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掀开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迅速崛起的神秘面纱,也掀开了我对日本这个岛国的探索之帷幕。
我承认我对日本的认知不够全面,甚至对其存在着偏激的看法,那是因为我看过《东京审判》,看过《南京大屠杀》,看过《金陵十三钗》、《小兵张嘎》、《抗日华军》等等一系列日军侵华的影片,不断闪现在脑海的残忍画面激起了我的爱国之心,虽说还不到想对其盲目报复的程度,但打心底里我是鄙夷和怨恨他们的。
我相信,即使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今天,仍有很多国人是瞧不起甚至厌恶日本的,尤其是当他们否认在华犯下的滔天大罪的事实时,必将会引起我国人民的一片哗然和国人对其的谴责。
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容忍犯了错的人仍不知悔改,却还在事实面前狡辩。
然而,日本这个面积不及我国二十六分之一,人口不及我国十分之一的岛国,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工业化程度如此之高,那他们就必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日本,1853年的“黑船事件”震荡了整个日本社会,虽说日本因此被迫打开了国门,但开明的日本人民却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几乎是以欢迎的姿态迎接“侵略者”,最终使日本的一批有识之士崛起,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走进了传奇而又令人钦佩的明治维新时期。
但我们遭到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时,我国清政府仍夜郎自大,民众也尚未觉醒,仍一昧依赖“天朝”,终于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可即便如此,我国清政府仍在睡梦中惶恐,为一己之利牺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将士,向侵略者妥协,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大久保利通,涩泽荣一,伊藤博文,木户孝允还有提出“脱亚入欧”的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渝吉很是让我敬佩。
《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

《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篇1在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关于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的大型纪录片,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中日都是闭关锁国的,但是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还是无法相比的,尽管中国已经是帝国的末期,清末统治者的中国的政治已经腐朽。
明治维新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依然是勒紧裤腰带的经济小国。
当时已经极为贫困的中国,为北洋舰队购置的大吨位军舰也远比日本多,军舰的质量也比日本好。
日本为了建立现代化海军,天皇带领全国民众“捐款”购置战舰。
走正常发展道路的国家有很多,但是谁也没有做到经济的腾飞,国家的崛起。
这里的答案还得从日本民族最酷爱的战争中去寻找。
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三亿两白银!三亿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是日本当时全国的4年的总收入。
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资金,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
你想想,假如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
战胜俄国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
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来具体衡量的。
我想请同学们记住,从1904年的日俄战争到1930年的9?18事变,只有短短26年时间,到1937年全面侵华,也只有短短33年时间。
而从1894年的甲午海战到1937年中日战争,最长也是43年。
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么?他们在发展经济么?绝对不是。
日本人在连续大战,在全力以赴的准备更大的战争。
那么,战争的经费资源从哪里来的?掠夺!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掠夺!的确,人类世界是强权本质。
只有自己变成强者,才能找回历史的真理。
大国崛起之日本崛起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大国崛起,靠的是什么,或许从这次我们观看的视频《大国崛起之日本崛起》找到上些答案。
那么我们中国的崛起又应该依靠什么?从视频中,我们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日本,自汉朝起就开始仰慕中国文化。
在唐朝,日本也和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一样,派遣留学生过来,学习汉文化。
鉴真东渡,更是带给这个国家中华文化的精华过去,让日本的佛学,建筑学等等都有了长足进步。
而且,自汉朝以来至1840年的长久岁月中,中国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历经周边国家的挑战,但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而日本又是一个喜欢向强者学习的国家,因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日本一直是在向中国学习,其使用的日文里,有很多的中文成分;其和服则是由中国传统服饰唐装发展而来;佛教也是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
和中国同样,日本在中国被在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于1853年,也在美国的坚船利炮的恐吓下,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成为外国列强的产品倾销地。
可是日本在之前,与清政府相比,还不算太自大,它在和中国学习的同时,也不忘向欧洲强国荷兰学习“兰学”。
与此可以作为反例的,便是清政府,清朝的统治者和官员们,还一直在做着世界大国的美梦,而且,对先进的外国技术以一种蛮横的态度进行拒绝,拒不睁眼看世界,直到鸦片战争打了很长时间,道光皇帝竟然问大臣:英国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距离中国多远。
这种错误发生在清朝的统治者身上,就让人无限地难过:为什么我们国家就是让这样一种人统治的...总之,清政府从上到下在闭关锁国几百年后,夜郎自大,不知国外发生了什么。
如果是国家为了防止人民了解外国先进的思想而反抗,而对人民封锁外国消息,也可以理解,但是统治阶级竟然对外国的巨变一无所知,我认为这就是统治者的失败。
当美国强行结束日本的闭关锁国状态后,日本便开始在自己受别国压迫时,便开始向西方列强开始学习:先是涩泽荣一到欧洲游学,之后,带回先进的理念;后是大久保利通带领49名明治高官,出访欧美各国,他们始惊,次醉,终狂,决心向欧美学习,成为先进的国家,而改变落后的面貌。
大国崛起日本百年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日本百年维新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日本百年维新的相关内容,感触颇深呐!说起日本的百年维新,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日本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的种种变革和努力,真的让人忍不住要好好琢磨琢磨。
就拿明治维新初期来说吧,当时的日本面临着诸多困境。
国内经济落后,老百姓大多过着穷苦的日子,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可人家没被困难吓倒,反而是痛下决心要改革。
政府派出了大量的考察团去欧美国家学习,什么先进的技术啦、制度啦,统统都要带回来。
这就好比一个穷学生,看到了别人家的好成绩,不嫉妒不抱怨,而是虚心求教,努力追赶。
那他们具体是咋做的呢?比如说在教育方面,那真的是下了大力气。
以前日本的教育资源匮乏,能读书识字的人少得可怜。
维新之后,政府大力兴办学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有了上学的机会。
而且呀,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特别强调培养实用技能。
这就像是给每个人都配备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让大家都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说说工业发展。
日本一开始啥像样的工厂都没有,生产的东西质量差得很。
但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一点点地琢磨、研究。
工人们从啥都不懂的新手,慢慢变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办厂。
就这么着,日本的工业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家家工厂开起来了,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好,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国外赚外汇。
还有社会风俗方面的改变,那也是相当有意思。
以前日本男人留着古怪的发型,女人总是被各种旧规矩束缚着。
维新之后,大家开始穿洋装、剪短发,提倡男女平等。
这看似是外表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人们不再拘泥于过去的陈规陋习,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在军事方面,日本也是毫不含糊。
他们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高素质的军官和士兵。
这支军队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战争带来的更多是灾难,但从军事改革的角度看,他们的决心和行动力确实不容小觑。
大国崛起日本百年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日本百年维新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关于日本百年维新的相关资料和纪录片,感触还真不少。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以前我对它的印象挺复杂的。
一方面,历史的伤痛让我们对它的侵略行为难以忘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它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和发展。
在日本百年维新的历程中,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那简直是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当时的日本政府,哪怕财政再紧张,也要想方设法挤出钱来办学校。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地行动。
在一些偏远的小乡村,都能看到崭新的校舍,里面有认真授课的老师和充满求知欲的孩子们。
他们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才能让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有立足之地。
再说说他们的工业发展。
一开始,日本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啥都没有。
但是他们不怕,派了大量的人去欧美学习先进技术。
这些人可不是去旅游的,那是实实在在地学,白天在工厂里跟着师傅埋头苦干,晚上还在宿舍里挑灯夜读相关的技术资料。
学成回国后,立马就投入到自己国家的工业建设中。
就拿纺织业来说,从最开始的完全依赖进口机器和技术,到后来自己能够研发生产高质量的纺织机,并且还能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中间的跨越真的让人惊叹。
还有日本的社会改革,那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过去的那些封建陋习,统统被抛弃。
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再是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也有机会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参与工作。
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为日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观察日本百年维新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善于学习和模仿,但又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
他们会把学到的东西进行改良和创新,变成适合自己国家的东西。
比如说,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时,他们并没有完全照抄,而是结合了日本的国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
看了这么多,我不禁想到了咱们自己。
咱们中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虽然走的路和日本不一样,但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相通的。
咱们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过挫折,但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2018-2019-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篇一: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班级:0120904 学号:201X212913 姓名:鲁凌菁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为每个日本人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
首先,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
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
而在150年前,那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
但当美国人的黑船压境时,日本很快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所以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将军佩理的要求。
甚至在佩里即将离开日本的时候,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他们的船,因为他们想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
佩理在其日记中也这样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对,日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而此时的大清皇朝,正沉睡在上朝天国的美梦里,自以为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奉行着“一口通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在这个政策之下,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都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使得中国更加强调了“重家抑商”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同西方科学技术差距的加大,也使中国一步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是,日本人懂得改革和创新。
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篇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篇大国崛起日本读后感这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严重,几乎每一天都遭受着地震的袭击,任何时刻都有遭逢台风和海啸的可能这样一个在天灾人祸中本该苟延残喘的岛国,却曾用他的铁蹄踏碎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其野蛮和凶残不亚于纳粹,让世界为之震惊;而今的和平年代,这个弹丸之国则以其严谨精致的工艺,时尚精巧的商品,细腻美味的料理又一次席卷整个世界,我们把这个岛国叫作“日本”。
作为一个接受了十余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学生,提起日本,许多人知道更多的是七十多年以前其发动的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仇日思想,从我们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便无孔不入地钻进我们的脑海,根植于我们的魂灵,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当历史的风烟早已散去,亚洲土地的疮痍也逐渐愈合新生,那段刻骨铭心的国殇早已成为骨髓里被刀劈斧斫出来的一个胎记,化作基因链里不知名的一串密码低头自忖,是否更应该从日本的崛起中反省,泱泱中华,何以为如此蚍蜉所欺?我想,《大国崛起日本》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答案。
每每看到书上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地大物博,土地富饶,人民智慧勤劳的国家时,总会禁不住发自内心地一阵战栗华夏民族,正是因为自恃上天毫不吝啬的厚爱才会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肯醒来。
与中国相比,日本实在是个不幸的国家,孤立海上,莽莽四望,只看得到自己脚下再不能更贫瘠的荒土;人民在各种天灾中只为生存,更不要去谈追求更多,危机感如猛兽时时刻刻匍匐在身边,似乎一凝神都能听到死神的呼吸正是这种孤立无援的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坚毅谦虚的性格。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存的不易,合作的重要,坚持的力量。
这样严谨的态度,亦成就了今天日本企业的辉煌佳能,尼康,松下,三菱……数不尽的日本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并因其精湛的做工获得好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人靠自己的严谨获得世界的信任,继而赢得财富,于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占领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从中国的盛唐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围棋等等,吸收了大量中国的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目标;后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中国,美国的黑船也轰裂了封建日本沉重的国门,日本人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转而向西方寻求更先进的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篇一: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大国的崛起—日 日本,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门,受到极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日本作为一个2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日本带出了战败国的深渊中,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呢?首先,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在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自己国门期间的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虽然最终还是 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在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08农区XXX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同时,力图从中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着力寻找中华民族和平复兴之路。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于太平洋西北角处,自东北至西南分布着一列弧形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
由于千百年来与中国深厚和复杂的历史关系,这个特殊的岛国当然也引起了我特殊的关注。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
在黑船来航15年之后,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中国作为最强帝国的一千多年里,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好学生”日本一直采用全盘中国化的步伐。
时至今日,甚至还有人说,东亚文化的醇香在日韩比中国更浓,日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创新精神,值得曾经作为老师的中国反思。
看百年维新,我感慨良多。
当工业革命结束后,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国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迫使农业文明的国家大清帝国签下城下之盟后,对于“好学生”日本不亚于当头闷棍:世界上还有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将中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的强国。
于是,日本的一些人开始了反思。
英国人尚且没有来得及侵略日本,刚刚羽翼丰满的美国东印度舰队来了,聪明的日本人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弱国与强国作战的后果,与美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向美国开放了自己的国内市场,成为与师傅中国一样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供应地。
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幕府在民众的压力下交出权力,明治天皇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
正是他带领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之路,开启了日本的崛起时代。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政府派出由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之后,日本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许多官营工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注脚。
大久保利通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宪法。
但是,也同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
1945年得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到1968年,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国家?它又能给中国当今的发展什么启示?
首先,日本天皇能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放弃部分特权。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皇权至上的皇制早已名存实亡。
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新政权领袖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
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
对于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也应始终以民族利益为考虑,积极推进民主进程,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改革和发展才有意义、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
正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
抵触感。
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无法触动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如今,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深。
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应当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积极汲取现代文明精华为我所用,“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能拘泥于形式,要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
日本民族还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而这种意识要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
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日本人经常就已经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
即使是在今天,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的。
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
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
当然,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也很容易促进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来追求安全的怪圈中。
当时的大清王朝就是因为妄自尊大,甚至到了火烧眉毛了还不知危机当头。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今世界表面上相对平静,但我们必须看到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这样的竞争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持久屹立于民族之林。
大河有水小河满,我认为上述原因中,最核心的是日本执政者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水顺则舟快。
所以,无论政党还是皇室,都应首先以大局利益为考虑,才能得以全面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