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的进程,无疑是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采集,到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每一步的进展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适应和改造。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社会,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史前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类进化的早期,是非常少文化遗产的。

古代的人类处于自然环境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他们知道如何依靠自然环境,采集饮食,建立家族和社区。

他们依靠的是自然环境控制生存和发展。

然而,这种平衡状态是颇为脆弱和不可持续的。

一旦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失衡与破坏便很难避免。

例如,气候、减少猎物、新的癌症或者是人类自身的冲突,都可能会对古代社会造成灾难。

二、古代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古代时代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开采自然资源,建造城市,发展农业以及交通工具等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了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对自然环境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费自然资源。

此外,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可能导致森林削减和土地退化,甚至可能是沙漠化。

三、中世纪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中世纪时期,对自然环境利用和破坏的加剧,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加速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此时,许多区域由于人口过多和环境破坏等因素,出现了饥饿、疾病以及社会动乱等问题。

同时,人类对木材、水力和鱼类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很高,大量的森林渐渐被砍伐,湖泊和河流深受污染。

由此可见,中世纪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且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不容忽视。

四、近现代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新关系近现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化的时代,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阶段。

在印刷、电气、航空、船舶等方面,人类的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更大污染。

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被接受。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记录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记录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读书笔记1. 内容简述背景介绍:简要概述中国环境史的学科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出本书的写作初衷和目的。

阐述环境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概览: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书中分为史前时期、古代时期、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介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及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等获取一手资料的方式。

重点阐述:强调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中国环境历史变迁的规律和特点,挖掘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书中也探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人感悟:作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包括对环境保护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通过本书的阅读,作者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环境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1 研究背景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大国之一,其环境历史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从史前时期到现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经历了从繁荣到衰退、再到复兴的曲折历程,这一变迁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也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广阔的地域上繁衍生息着众多古代先民,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渔猎和采集,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波动的影响,表现为季节性、周期性的气候变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日益加深。

森林被大量砍伐用于农业和建筑,土地被开垦成农田,导致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和官僚体制的腐败,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诸如黄河洪水泛滥、长城沿线风沙侵蚀等重大环境事件。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佚名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

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

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

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

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

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

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水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各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平,中部地区以高原和丘陵为主,而西部地区则以高山和盆地为主。

在东部沿海地区,有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的河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流经中国的中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交通干线。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流经中国北部,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中部地区,有巴蜀平原、江汉平原和河南平原等广阔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人口聚居。

另外,中国还有一些著名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条件极端。

二、气候条件中国的气候条件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

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而北方地区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则属于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中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也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中国还受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水系水资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

黄河、长江、松花江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为中国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持。

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大型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这些湖泊不仅美丽风景,还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保护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自然灾害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尤其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经常发生地震,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小学四年级地理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小学四年级地理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小学四年级地理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地理特点的国家。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特点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方面。

一、地貌特点中国的地貌多样,主要可分为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河流等几大类型。

中国拥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和祁连山。

这些高山峻岭,形成了中国的西部边界。

中国的平原地带广阔,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两大重要平原地区。

丘陵和盆地则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等,它们在地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交通和农田灌溉的作用。

二、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多样,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几种类型。

中国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常年降雨充沛,适宜农业发展。

而中国北方地区则气候干旱寒冷,冬季低温较长,夏季高温较短。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变化较大。

三、资源分布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首位,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在农业资源方面,中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粮食和水果种植业。

中国还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国家,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丰富。

在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特点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和体验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

总之,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多样而丰富,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初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最终,希望他们能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成果简介2011年05月15日16:43北京联合大学韩建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批准号为04CKG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中国西北地区是指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先秦时期是指从新石器时代至秦皇朝建立以前的时期,在新疆还可以延伸到西汉时期。

对西北地区先秦时期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目前为止,已基本建立了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大致了解了先秦聚落形态和社会状况,并有多项研究涉及到局地人地关系问题。

尽管如此,至今还缺乏着眼于整个西北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更没有人将整个西北地区如此长的时期内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因此,该项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揭示该地区先秦时期特殊的人地关系机制。

其二,认识西北地区先秦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自然环境中国西北地区大山、丘陵、盆地高下相间,森林、草原、戈壁、沙漠左右纵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大体分为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以及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土高原区)。

在全新世上万年的时间内,西北地区气候曾多有波动,基本经历了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中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500~3000年)、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三个大的演变时期,并且每个大时期内小的波动也仍然有相当的一致性,距今8200年、7000年、5000年、4200年、3100年左右的几次气候冷期几乎发生于各区,总体上显示出明显的大陆性、干旱性和脆弱性的气候特点。

二、文化发展在西北地区这片辽阔而略显苦涩的土地上,自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就不断有人繁衍生息,但直至距今8000年出现农业以后,才进入人类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并和旧大陆多数地区一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佚名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

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

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

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

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

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

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

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50 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

但当时,由于青藏高原上升的还不很高,西风激流的作用尚不很强,最早形成的午城黄土的沉积的速率、厚度和广度均较小。

中更新世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风力作用和沉积速率加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洛河流域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离石黄土。

更新世晚期,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

再次,喜马拉雅运动还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大大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青藏高原以东)、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和青藏高寒区。

此外,境内的一些东西走向山脉,阻当了西北寒流的南下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自北而南-形成了温度、降水量、植被有所差异的几个气候区。

北部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带是划分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线;中部的昆仑山-秦岭山脉及淮河一线,是南方和北方、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南部的南岭和武夷山两侧的气温和降水量等也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特别是秦岭山脉的不断抬升,造成了南北气候的差异的基本格局。

在更新世早期,秦岭以北的渭南阳郭动物群和稍晚的蓝田公王岭动物群中,还可见到丽牛、轴鹿、水鹿、毛冠鹿、剑齿象、大熊猫、貘、苏门羚等东洋界动物,带有或多或少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

可知当时的秦岭虽已开始抬升,但其高度尚不足阻隔南北动物的迁徙。

但更新世中期的陈家窝动物群中,已绝对不见南方动物群中的成员。

据此估计,大概在中更新世早期,秦岭迅速上升到接近现代的高度(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形成了横亘第二级阶梯中部高山屏障。

上述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了中国各地气候、植被差异的基本格局。

在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史前文化出现的较晚,东部季风区则是史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东部季风区,由于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自北而南又可分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南岭以南地区)、西南区(云贵高原)等几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并对分布于这些地方的史前文化以强烈的影响。

二、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上述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进而影响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分布。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高寒区和西北部新干旱区,深居亚洲大陆的腹地,大陆性干旱气候一直居统治地位。

更新世时,高山冰川作用明显,气候寒冷,人迹罕到。

而东部季风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一直是史前时期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最主要的分布地带。

故中国东部古环境气候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史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史前时期气候的演变,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外,同时还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中,秦岭以北地区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最直接,第四纪气候变化也较明显。

故对这一区域史前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某种程度的代表性意义。

(一)旧石器时代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间冰期的更替。

所谓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的时期,表现为极地冰盖和高山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迁徙和部分绝灭。

间冰期则是间于两次冰期间的温暖时期,表现为冰川消融和大规模后退,河湖发育,生物繁茂。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地层中留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和相应的动植物化石。

第四纪地质学通过对古冰川堆积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确定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和次数,基本搞清了史前时期冰川古气候演变过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经典的冰期序列划分是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学者们曾将这里的更世时期划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成为世界各地比较的标准。

我国东部的冰川古气候的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

1920年前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在庐山、天目山、黄山和云南点苍山等在有所发现,从而确定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础。

之后,许多学者又对第四纪古气候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确定了龙川、鄱阳、大姑、庐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

70年代,杨子赓等人通过对河北平原若干钻孔岩心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的存在。

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序列,并可和欧洲冰期划分方案相对应。

哺乳动物的大规模迁徙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演变的重要证据。

徐钦琦通过对大量的动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纪中国东部至少发生过四次哺乳动物南迁的事件。

第一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40 万年前后,标志是大量喜暖的鹿类如山西轴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华北普遍消失,意味着发生了降温事件。

第二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90万年前后,标志是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爪兽等喜暖动物在华北消失,表明这些动物因寒冷气候的到来而南迁。

第三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8万年前后,标志是居氏巨河狸、变异仓鼠、肿骨鹿等北方动物侵入到长江以南的和县,说明这次降温事件比前两次更剧烈。

第四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8 万年前后,标志是北方型动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带,是更新世最严酷的降温事件。

上述动物南迁事件可分别与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冰期相对应。

冰川的研究奠定了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在典型的冰川作用区如阿尔卑斯山地区,较新的冰川作用往往破坏了较老的冰川作用遗迹,因而难以在一个典型剖面或典型地区完整而可靠地得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全部历史。

而我国丰厚的黄土堆积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气候信息,特别是黄土、古土壤在地层中交替出现是气候冷暖旋回的反映,故我国完整的黄土沉积是研究第四纪古气候的理想之地。

近20年来,我国学者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堆积系列进行了多次研究。

其中,刘东生等在陕西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的离石黄土中划分出14层古土壤和13层黄土,这27层黄土--古土壤堆积系列,记录了70万年以来的黄土高原的27次干冷-暖湿的交替。

近年来,丁仲礼等人,在大范围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地黄土的土壤地层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沉积中共划分出37个土壤地层单位(一个土壤地层单位由一层古土壤和下伏黄土组成),表明250 万年来共发生了37次冷暖气候交替。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复原中国第四纪古气候的变迁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石器时代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全新世之初开始,人类文化迈进了新石器时代。

全球气候也普遍向温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冰川和冰盖大规模消融或后退,进入冰后期。

冰后期的气候划分方案以挪威学者布列特(A.Blytt )和瑞典学者色尔南德(R.Sernander)的布列特--色尔南德方案最为典型。

他们根据北欧沼泽沉积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研究,将冰后期划分为五个气候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划分方案和对比标准。

在中国,早在70年代,竺可桢先生就对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

之后,还有许多学者从动植物群落的变化等方面,对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各地的环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如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第四纪孢粉C14 组对辽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周昆叔等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孢粉分析与环境研究、孔昭宸等对内蒙古赤峰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高广仁对山东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的研究、唐领余等对江苏淮北地区新石器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研究、顾海滨对洞庭湖地区第四纪古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安芷生等对最近2 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研究、石兴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等,均得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认识。

大体说来,华北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的变化可分为三大时期:1.升温期约10000 ±~9000±B.P ,相当于国际气候分期的前北方期和考古分期的新石器时代初期。

东北区喜冷猛犸象、披毛犀等已绝灭,东北南部和华北广大地区普遍发育了以松、栎、蒿、菊为主的针阔叶混交疏林草原,显示出气温开始由干凉向温凉转变。

但大部分时间内仍较干凉,估计年均温比现代稍低。

人类开始由山麓高地向平原地带转移,走出岩洞,营建聚落。

华北和华南都开始出现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原始农业处于萌发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