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选自《胡适自传》。
*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这人生中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我的第一本书”也是*的叙事线索。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4、《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5、《再塑生命》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叙述了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 学写故事

目标导航
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
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中。
3.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
“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
(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 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 (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状元成才路
中考真题
(湖北黄石中考)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 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 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 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 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失败或者不足留有遗憾的基础上并不甘心,又一次 甩开膀子迈开腿。另外一个是“向前”,进行的当 然是一次积极的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从而挑战并突 破了自己。“走”则是写不畏惧的行为,从而挑战 并突破了自己。总之,这些关键点充满了满满的正 能量。如果写一篇记叙文,我们可以叙述一件或几 件成长中的亲身经历,通过叙述生活中的某个人, 在她(他)的鼓励、引领下,你走出困境的事。
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光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
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 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 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 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名言警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 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将相和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 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 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 “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 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 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 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 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 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冰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 不和也。
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②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③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④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⑤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一、基础知识(25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7分)怒.而飞()志.怪者也()子固.非鱼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虽.有嘉肴()选贤与.能()女有归.()教学相长.()不独亲.其亲()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执策而临.之()长夜沾湿何由彻.()系向牛头充炭直.()2.下面句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虽.有嘉肴(即使) B.不知其.善也(代指“道理”)C.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D.然后能自强也.(句末语气词)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大道理) B.选贤与.能(同“举”)C.讲信修.睦(培养) D.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盗窃乱贼而不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故.外户而不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是.谓大同是.鱼之乐也D.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也6.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A.策之不以其道. B.不足为外人道.也C.虽有至道. D.说不清,道.不明7.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8.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部编版),预习收藏!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梳理

第六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22.《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字词解释虽(虽然)有嘉(好)肴(鱼、肉之类的熟食),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美妙)也。
是故(因此)学然后(之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力,努力)也。
故(因此)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同“说”)命》曰“学(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3.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迷惑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相长5.文章论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开头从“虽有嘉肴”谈起?类比推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说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学习才能懂得道理。
6.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试理清论证的思路)首先类比推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2121 《庄子》二则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北冥有鱼》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主题概述《北冥有鱼》:文章描写了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庄子与惠子围绕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的一场辩论,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机敏以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二)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2.是鸟也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词。
3.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休息,消息。
4.野马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未经驯服的马。
5.其正色邪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态度严肃,神色严厉。
6.鲦鱼出游从容古义:悠闲自得;今义:镇静沉着。
7.安知鱼之乐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1.固不知子矣(固然,自然)子固非鱼也(本来)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鲦鱼出游从容(游水)(四)词类活用1.志怪者也(名词作动词,记载)2.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往下)(五)重要虚词1.之①鹏之背(助词,的)②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③《谐》之言曰(助词,的)④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⑤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天之苍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⑧鱼之乐(助词,的)⑨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指鱼的快乐)2.而①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②怒而飞(连词,表修饰)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连词,表转折)3.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南冥者,天池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点汇总21《庄子》二则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易错字音北冥.(míng)鲲.(kūn)徙.(xǐ)抟.扶摇(tuán)濠.梁(háo) 鲦.鱼(tiáo) 汝.(rǔ) 循.其本(xún)● 重点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3.志.怪者也(记载)4.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6.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7.野马..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8.亦若是.则已矣(这样)9.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10.请循.其本(追溯)● 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 古今异义1.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例: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 2.安(古义:怎么。
例: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
)3.子(古义:对人的尊称。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
)● 词类活用1.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向下)2.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3.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4.南冥者,天.池也(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一词多义1.其⎩⎨⎧其.正色邪(连词,表示选择)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2.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承接)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4.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 5.之⎩⎨⎧安知鱼之.乐(助词,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的快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5.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22 《礼记》二则《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记》,故称《小戴礼记》。
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孔子及其门人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易错字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xué) 选贤与.能(jǔ)矜.(guān)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 重点词1.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2.天下为.公(是) 3.选贤.与能.(指品德高尚)(指才干出众) 4.讲信修.睦(培养)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7.男有分.(职分,职守) 8.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9.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10.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 通假字 1.学.学半(同“敩”,教导) 2.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 古今异义1.虽(古义:即使。
例:虽.有嘉肴。
今义:虽然。
) 2.旨(古义:味美。
例:弗食,不知其旨.也。
今义:主旨。
) 3.困(古义:困惑。
例:教然后知困.。
今义:穷苦,艰难。
) 4.强(古义:竭力,尽力。
例:然后能自强.也。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 5.长(古义:推动,促进。
例:教学相长.也。
今义:增长。
) 6.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例:大道..之行也。
今义:宽而长的路。
)7.归(古义:女子出嫁。
例:男有分,女有归.。
今义:回来。
) 8.乱(古义:作乱。
例:盗窃乱.贼而不作。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 ●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 一词多义1.学⎩⎨⎧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2.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3.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与“故”连用,相当于因此、所以)是.谓大同(代词,这)4.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 5.乱⎩⎨⎧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作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乱)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思,努力学习;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23 马 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 易错字音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外见.(xiàn) 或尽粟.一石.(sù)(dàn) ● 重点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6.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 7.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8.执策而临.之(面对) ●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 古今异义1.或(古义:有时。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或许。
) 2.是(古义:这样。
例:是.马也。
今义:判断动词。
) 3.安(古义:怎么。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平安。
) 4.然后(古义:这样之后。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 ● 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 一词多义1.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2.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1.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喂马的人)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4 唐诗二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杜甫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最后抵达成都。
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宏愿,于是写下这首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