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英文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精品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有营养骨的作用。
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层含有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椎孔vertebral:由锥体和椎弓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位于十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
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75cm ,,外,是肾动脉、肾静脉、.,:由前至后肾静脉、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部,前部、左右侧部、后部。
前部浅,后部最深,并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该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引流,以便--主动脉及房。
特点:大循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大循环精脉内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意义: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血液动的是有大循环经静脉流回到心的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
意义: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能接受体内、外3.5mm处的一黄色小区,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白质。
精品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通过网状结构内的生命活动中枢,舌向前下方,即伸舌。
若一侧颏舌肌瘫痪,当病人伸舌时,舌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挤压延髓,腔内有脊神经通过。
意义:临床上常将麻醉药注入此腔内--硬前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互相连接而成。
意义:在该动脉环完整时,若构成此环的某一处肝脏面有H 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系统解剖常用名词1.骺线epiphyseal line:分隔骨干和骺的骺软骨在成年后骨化,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
2.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软骨环,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3.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为相邻椎骨的上、下椎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sternal 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骨性结构。
第2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骨盆界线linea terminalis pelvis:骨盆的界线由骶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7.咽淋巴环tonsillar ring:位于咽上部,即咽的入口处。
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8.麦氏点(McBurney point):为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胰壶腹ampulla hepatopancreatica:胆总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中汇合、略膨大所形成结构称肝胰壶腹。
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回盲瓣ileocolic valve:为回盲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系解名词解释

1.sternal angle:即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此外,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15页)2.pterion:即翼点。
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会合处比较薄弱,此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侧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
(23页)3.articular cavity:即关节腔。
是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37页)4.intervertebral disc:即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
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可缓解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40页)5.isthmus of fauces:即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0页)6.McBurney point:即麦氏点。
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患阑尾炎时,按压此处有压疼,反跳疼。
(117页)7.Porta hepatis:即肝门。
肝脏面中央的横沟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0页)8.Triangle of calot:即胆囊三角。
是胆囊管,肝总管,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胆囊三角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5页)9.root of lung:即肺根。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为肺根。
(140页)10.trigone of bladder:即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在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有一成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扩张、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系解每章名解

骨学1.名词解释:①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⑪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于肱骨体后面中部,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
⑫髋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学1.名词解释:①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系统解剖学英文名词解释

sacral hiatus骶管裂孔: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
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凹窝。
蝶窦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intervertebral disc椎间盘:垫在相邻椎骨之间的纤维软骨板,盘中央是胶冻状物质,柔软而富有弹性,称为髓核;盘周围部位称为纤维环。
dentate line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
hepatic portal vein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斜向右方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方上行至肝门,分左右2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
肝固有动脉的血液也汇入肝血窦。
经肝细胞代谢后的血液,再由肝内小静脉逐级汇聚,最后汇成肝静脉出肝。
肝门静脉不同于一般的静脉,其起始端和末端都和毛细血管相连,而且官腔内缺少静脉瓣,因此,肝门静脉压力增高时,血液易发生倒流。
主要收集食管下段、胃、小肠、大肠(齿状线以下肛管除外)、胆囊、胰和脾等腹腔不成对器官(肝除外)的静脉血。
主要属支:肠系膜上下静脉,脾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carina of trachea气管隆嵴:气管杈内面形成矢状位上凸的半月形纵嵴称为气管隆嵴,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由下角的尿道内口和两上角的输尿管围成。
特点:黏膜与肌层紧密愈着,始终平滑无皱襞。
临床意义:为肿瘤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vaginal vestibule阴道前庭:阴道前庭是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其前部有较小的尿道外口,后部有较大的阴道口。
sinoatrial node窦房结: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
南方医科大学系解重点名词解释

系解重点名词解释:危险三角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
胆囊三角Calot's Triangle/hepatobiliary triangle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
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海氏三角inguinal Hesselbach triangle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胸导管thorac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在第一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下。
内口称腹股沟深环,其内测有腹壁下动脉,外口称腹股沟浅环。
四个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也叫动脉导管索。
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ligament of Treitz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
可作为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弹性圆锥conus elasticus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脚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纵膈mediastinum是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膈稍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第二章基因1.反向重复序列:两个顺序相同的互补拷贝在同一 DNA链上呈反向排列构成。
2.基因:是编码RNA或一条多肽链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通常指DNA序列)。
包括编码序列、两侧的侧翼序列及插入序列。
3.割裂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上不是连续的,而是被不编码的序列隔开。
4.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ly)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形成的一组基因。
5.假基因(pseudogene)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一个或多个突变而丧失了产生蛋白产物的能力,这类基因称为假基因。
如:wZ、Wa、w06.突变(mutation):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7.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昔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8.自发突变或自然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在没有人工特设的诱变条件下,由外界环境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而发生的突变。
突变频率很低。
9.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人工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所诱导的突变。
突变频率大大提高。
10.生殖细胞突变(germinal mutation)和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
野生型(Wild type):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
11.突变的分子基础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12.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 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替换,又叫点突变(pointmutation)。
有两种形式:转换(transition): DNA分子中一个嘌吟被另一个嘌吟替代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替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iphyseal cartilage(epiphysial line)骺软骨(骺线)
长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
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的有透明软骨,成年后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叫骺线。
2.Pterion翼点
翼点是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Paranasal sinuses鼻旁窦
又名副鼻窦,是上颌骨,额骨,筛骨,蝶骨内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共四对,均位于同名骨内。
由于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续,故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旁窦引起鼻窦炎。
3.Diploe 板障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
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Vertebral foramen(vertebral canal) 椎孔(椎管)
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及其被膜。
5.Intervertebral foramina 椎间孔
相邻椎骨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Sternal angle 胸骨角
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7.Intervertebral disc 椎间盘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8.Costal arch 肋弓
为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为重要的体表标志。
9.Scalene fissure 斜角肌间隙
为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三角形的空隙;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10.Isthmus of fauces(oropharyngeal isthmus) 咽峡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Calot triangle(cystohepatic triangle) 卡洛氏三角(胆囊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Dentate line 齿状线
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
13.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肋膈隐窝
肋胸膜和膈胸膜互相转折处形成较大的间隙。
14.Renal region 肾区
是指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区域,为肾门的体表投影处(相当于第1腰椎水平)。
15.Renal hilum 肾门 renal sinus肾窦
肾内侧缘中间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盂,肾动静脉,淋巴管,神经的出入处。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成肾蒂(从前向后静动盂,从上到下动静盂)。
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
16.Trigone of bladder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无粘膜下层,粘膜紧贴于肌层,不形成皱襞。
该处为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17.McBurney’point 麦氏点
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二处,为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常在位置。
18.Sinuatrial node 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于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肌的正常起搏点。
19.Supraventricular crest 室上嵴
右心室腔内的一弓形隆起,将右心室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20.Pericardium 心包
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21.Arterial ligament 动脉韧带
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22.Superficial palmer arch 掌浅弓
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
23.Thoracic duct 胸导管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于平第一腰椎体平面的乳糜池,向上伴主动脉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行于食管和脊柱之间,出胸腔后在颈部呈弓形注入左静脉角。
24.Cisternia chili 乳糜池
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而成。
25.Tricuspid valve complex 三尖瓣复合体
位于右心房与心室之间,由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它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26.Mitral valve complex
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由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
它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27.Splenic notch 脾切迹
脾的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脾的标志。
28.Venous angle 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的角,是胸导管(左边)和右淋巴导管(右边)注入处。
29.Carotic sinus 颈静脉窦
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窦壁较厚,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30.Chorda tympani 鼓索
为面神经在茎乳孔附近发出的分支,分布于舌前三分之二味蕾和舌下腺,下颌下腺。
31.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神经节及节间支相连而成。
分部颈、胸、腰、骶、尾部五部。
32.Cauda equina 马尾
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共同形成马尾。
33.Tonsil of cerebellum 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
34.Basal nuclei 基底核
由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组成。
35.Internal capsule 内囊
为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间的白质部分,有大部分出入大脑的纤维通过。
36.Epidural space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37.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组成。
附,近年考过的名词解释(前面已有的不列出)
1.肺门肺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叫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处。
2.卵圆窝fossa ovalis 在右心房侧房间隔前下部的凹陷。
3.眼的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眼的屈光系统。
4.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靠近枕骨大孔的突起。
5.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及第Ⅲ、Ⅳ、Ⅴ①及Ⅵ对脑神经通过。
6.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延续,形成潜在腔隙;呈负压,含少量浆液。
7.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处;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8.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脊髓共分为31个脊髓节(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及尾节1)。
9. 黄斑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无血管分布),为感光最敏锐处。
10. 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
11. 交感干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神经节及节间支相连而成。
分部颈、胸、腰、骶、尾部五部。
12.冠状窦coronary sinus
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中静脉和小静脉组成,将心壁大部分静脉血经冠状窦口回流至左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