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

合集下载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最详)

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最详)

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最详)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最详)地震的震级用里氏震级表示,是根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的。

关于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该怎么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地震级别的划分标准和威力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

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

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

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简称震级。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手机地震预警怎么开?华为/荣耀:打开设置,将设置菜单下拉到“安全”一栏,在“安全”中点击“应急预警通知”,打开其中的“地震预警”功能。

同意重要声明及免责声明后即可。

小米/红米:在手机桌面打开手机管家,在常用功能里点击“地震预警”(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功能,可在右上角的编辑按钮中添加这一功能)。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另一种是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1.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计算地震能量的一种方法。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_L=log(A/T)+b,其中A是地震波振幅的最大值,T是地震波的周期,b是一个常数。

里氏震级的标准是:M_L<3.5为微震,3.5≤M_L<5.5为小震,5.5≤M_L<6.0为中震,6.0≤M_L<7.0为强震,7.0≤M_L<8.0为大震,M_L≥8.0为特大震。

2. 面波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和破裂面积来计算地震能量的一种方法。

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_W=log(M_0)-9.1,其中M_0是地震矩的大小。

面波震级的标准是:M_W<5.5为微震,5.5≤M_W<6.0为小震,6.0≤M_W<6.5为中震,6.5≤M_W<7.0为强震,7.0≤M_W<7.5为大震,M_W≥7.5为特大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震级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震级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震级标准。

同时,地震的震级只是对地震能量的一种估计,地震的危害程度还受到地震发生的地点、深度、震源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等级地震,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咚”的一声,整个地面都在摇晃的画面。

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可你知道吗?为了减少这种摇晃带来的损失,国家早就有了一套“抗震设防”的标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1. 抗震设防分类1.1 地震带的划分首先,抗震设防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地震带也是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像四川、云南这些地方,地震频繁得像开了锅的水。

而有些地方,比如东北,就相对安稳得多。

这种分类就像是天气预报,知道你是要带伞还是晒太阳,心里有数了。

1.2 设防标准那什么是抗震设防呢?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来设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就好比你穿衣服,南方夏天你穿短袖,北方冬天你得裹得严严实实的。

建筑物也是如此,有的地方抗震等级高,需要建得像“铁桶”,而有的地方就轻松一些,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金刚不坏”的法门。

2. 抗震等级2.1 等级划分抗震等级就像是给建筑物打分。

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分为几个等级。

最高的当然是特级,像医院、学校这种重要建筑,得给它们加点“保险”。

而普通的民居,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夸张,保证能安全就行。

这就像你去参加考试,重要的科目认真复习,日常的随便看看,分数差不多就行。

2.2 设计要求不同的抗震等级,设计要求也不一样。

高等级的建筑,得考虑到更多的细节,像材料、结构、甚至施工工艺都要严格把关。

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火候、调味都得掌握得当,才能做出美味。

而低等级的建筑,就可以简单一些,毕竟不是每个建筑都要成为“大师级作品”。

3. 实际应用3.1 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那么这些抗震设防和等级的标准,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嘿嘿,这个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假如我们住的地方没有做好抗震设防,遇上个地震,那可就“好戏上场”了。

没错,大家都会很慌张,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3.2 未来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抗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以前我们只是在地基上多下功夫,现在还要考虑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就像换了个新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好。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探讨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探讨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3 期
西





Vo .2 No 3 I 9 .
Se t p .,2 7 00
20 0 7年 9月
NORTH W ES TERN EI M OLOGI L j S S CA oURN AL
地 震 科 学 数 据 的 分 级 分 类 探 讨
Ab ta t Th rn i l s o l s ii t n a d g a e o es o o ia ce c a a f r s a i g a e sr c : e p i cp e f ca sf a i n r d f s im l g c ls in e d t o h rn r c o
学性质 和可共 享性进 行 了初 步分级 分类 。结果 可作 为开展 地 震科 学数据 共 享工 作的参 考 。
关键 词 : 震 科 学 数 据 ;共享 ;分 级 分 类 地
中 图分 类 号 : 7 N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8 4 20 )3 0 4 —0 10 —0 4 (0 7 0 ~ 2 8 4
从 中挖掘新 的知 识 。故许 多发 达 国家纷纷根 据科学 数据 的科 学属性 和 自然 特性 , 对科 学 数 据进行 分 级
如地 质调查 、 气象观 测 、 洋观 测 、 文观 测 、 境监 海 水 环
测 、 震监测 、 地 地形 测绘 、 土地 利用调 查 、 农林 生 态观
测研究 站网 、 虫害 监测预 报站 网、 病 流行 病传 染病 疫 情监测 、 民营养与健 康状 况调查 等 ; 居 通过诸 如科 技
d s u s d b s d o hea l zn iu to ft a a i c s e a e n t na y i g st a i n o hed t .A c or i g t he s intfcna u ea h r c d n o t c e ii t r nd s a — a iiy o es o o i a ce c a a,t y a e c a sfe n r de e i i rl . The r s t a b lt fs im l g c ls i n e d t he r ls iid a d g a d pr lm na iy e uls c n be u e s r f r n e f r s a i g t e s im o o c 1d t . s d a e e e c o h r n h es l gia a a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危险程度,科学家们制定了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地震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

首先,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震级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对人们的危害也就越大。

根据震级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等不同等级。

其次,地震的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通常采用中国地震烈度表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对建筑物、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地震的烈度越高,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根据烈度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轻微烈度、轻度烈度、中度烈度、重度烈度和特重烈度等不同等级。

最后,地震的影响范围也是衡量地震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地震的影响范围主要包括震中区、烈度区和破坏区等不同范围。

震中区是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烈度区是受到地震影响的具体区域,破坏区是地震造成严重破坏的具体区域。

根据影响范围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局部地震、区域地震和全球地震等不同等级。

综上所述,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地震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

地震的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不仅直接影响着地震的危险程度,也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

因此,了解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增强地震防范意识,提高地震自救互救能力,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的划分地震震级的划分是根据地震的能量大小来进行的,它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

地震震级的划分一般使用了里氏震级、能量震级和体波震级等不同的方法。

下面将以人类视角,以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这些不同的震级划分。

1. 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氏于1935年提出的,它主要依据地震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来进行划分。

里氏震级是一种用于测量中小规模地震活动的方法。

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当地震的震级增加1个单位时,地震的能量将增加约32倍。

这意味着,震级为6的地震与震级为5的地震相比,其能量要大32倍。

里氏震级通常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影响。

2. 能量震级能量震级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的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进行划分的。

能量震级与地震破裂面积、滑动位移以及岩石的刚度等因素有关。

能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与里氏震级不同,能量震级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地震的真实能量大小。

3. 体波震级体波震级是根据地震产生的体波(P波和S波)的振幅来进行划分的。

体波是地震波的一种,它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传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体波震级是根据这些体波的振幅来计算的,振幅越大,震级就越高。

体波震级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划分方法,它可以快速提供地震的强度信息。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震级划分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里氏震级主要用于描述地表破坏程度,能量震级用于测量地震释放的总能量,而体波震级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地震的强度。

这些震级划分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地震的影响和危害。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是为了方便人们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应对。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可以对地震的危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救援措施。

中国地震局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波形,将地震震级分为了多个等级。

常见的地震震级划分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常说的里氏震级;二是按照地震波能量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矩震级;三是按照地震波瞬时位移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体波震级。

在中国,常用的地震震级划分方法是里氏震级,它是以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为基础进行划分的。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氏于1935年提出的,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地震震级划分方法。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是log(A/A0)=1.5log(E/E0)+0.24M,其中A是地震波的振幅,E是地震波的能量,M是地震的震级。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规定,中国地震震级划分为10个等级,分别是1级到10级。

1级地震是最小的地震,震级在2.0以下,一般人难以感知;10级地震是最大的地震,震级在8.0以上,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除了地震震级划分,中国地震局还将地震分为四个程度:特大地震、大地震、中地震和小地震。

特大地震是指震级在8.0以上的地震,
大地震是指震级在7.0至7.9之间的地震,中地震是指震级在6.0至6.9之间的地震,小地震是指震级在5.0至5.9之间的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震级划分的准确与否对于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地震局始终致力于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科学数据采用线分类法,把地震科学数据分成若干大类,在大类下划分中类,在中类下 划分小类。 3.2.1 大类
—3—
地震科学数据按照原始数据获取途径划分大类,分为地震观测数据、地震探测数据、地震调 查(考察)数据、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地震专题数据、防震减灾综合数据以及其它地震科学数 据等7个大类。 3.2.2 中类
本部分采用DB/T 11.1-2006中规定的地震数据编码方法,采用数字字母混合代码,代码长度 为6位,其中第一位固定为字母D,表示地震数据,第二位表示大类,第三位表示中类,第四、五 位表示小类。第六位表示属性。
表示大类和中类的第二、三位的编码遵循了DB/T 11.1-2006中的规定。 小类编码的左边第一位以1表示基础数据,2表示辅助数据,3表示原始数据,4至9表示不同层 次的加工数据,A表示其它数据。对于测震数据,小类编码的左起第二位一般表示数据涉及的区域 范围,1表示台站,2表示地方性地震台网(包括遥测台网、专用台网和社会台网),3表示省级区 域地震台网,4表示国家地震台网,5表示中国全球地震台网,8表示来自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的测 震数据,9表示不直接涉及区域的数据;对于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地壳形变、重力等观测数据, 小类编码的左起第二位主要用以表示同一观测类别中的不同观测对象,属性位主要表示测项。 对于除第6章表中列出的小类以外的其它数据,在小类编码的相应位上用Z表示。 具体编码结构如下:
大的作用。 本方案是《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有关数据分级分类的实施细则,在制定本方案时, 本着尽可能遵循现有国家和地震行业相关标准及《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的原则,本方案 主要参照了地震行业标准DB/T 11.1-2006《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基本类别》及《地震 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地震观测数据》(征求意见稿)。
X X X XX X
表示属性
表示小类
表示中类,遵循 DB/T 11.1-2006 中的规定
表示大类,遵循 DB/T 11.1-2006 中的规定
采用固定字母 D,表示地震数据
其中,第六位编码为“0”时,表示无属性要求。 3.4 分类方案
具体方案见附录A。
4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
—4—
4.1 分级原则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是为了规范合理地开发利用科学数据,持续深入地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
地震观测类数据按照数据所属学科划分中类。 3.2.3 小类
按照观测数据产出层次及其相关因素,将小类数据归为基础数据、原始数据、加工数据、其 它数据四个层面。
在每个层面上,对于测震数据,小类主要依据台网规模进行划分,分为地震台站(单台)、 地方性地震台网(包括遥测台网、专用台网和社会台网)、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和 全球地震台网。强震数据和测震数据基本相同。对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大地形变、定点地壳 形变、重力、地震遥测等观测数据,小类主要依据同一观测类别中的不同观测对象进行划分,观 测对象的确定主要以某些地球物理量或地球化学量为依据。 3.3 编码方法
享工作。地震科学数据分级依据以下原则: 4.1.1 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维护国家安全
国有地震科学数据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秘密级以上的科学数据不提供公开共享, 内部科学数据不参与国际交换。 4.1.2 促进地震科学数据流动、促进其价值的充分发挥
地震科学数据分级本着促进科学数据合理流动与使用的指导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科学 数据的效用价值。使地震科学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4.2 分级方法
引言
地震科学数据来源于观测、监测、调查、试验、实验以及研究分析等科技活动,地震科学数 据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是支撑地震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平台。地震科学数据的 分类与分级是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础。制定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分类与分级方案,有利于保 护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利益和数据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秩序,使地 震科学数据资源在广泛应用中得以发挥和增值,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民安全等方面发挥更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主要考虑地震科学数据发布和共享的范围。 地震科学数据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其战略特性。地震科学数据发布和共享的范围 分为: 1.国际范围共享—指数据可以在国家间、地区间,及国际机构间交换或公开,实现完全共享。 2.国家内部共享—指数据可在国家范围内各机构之间、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及使用,在国内实 现完全共享,不能对国外提供。 3.机构内部共享—指数据及内部资料可在机构范围内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相互交流及使用。 4.限制条件共享—指数据涉及国家安全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影响,属战略性保密 数据。 4.3 分级方案 依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战略特性,将共享发布数据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数据:凡可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的数据; 二级数据:能够向国内、国外用户提供的数据; 三级数据:可以向国内用户提供的数据; 四级数据:只允许向特定范围的用户提供的数据。 具体数据的级别见附录A。 4.4 级别确定 4.4.1 新汇交数据的级别确定 新汇交数据的级别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分中心依据附录A确定。如出现附录A中未列的 新数据或对数据级别存有疑义或争议,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负责确定其类别和级别。 4.4.2 数据级别调整 数据级别调整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出,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与有关的地学科学领域科学数据分类标准(包括国际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3.1.5 适用性
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在满足数据共享服务 系统的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数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 不致发生概念混淆。代码尽可能简短和便于记忆。 3.2 分类方法
—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地震科学数据分类、分级方案
A.1 大类
地震科学数据分为7个大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1。
代码 D10000
D20000 D30000 D40000
D50000 D60000 D90000
名称 地震观测数据
地震探测数据 地震调查(考察) 数据 地震实验与试验数 据 地震专题数据 防震减灾综合数据 其它地震数据
表2 地震观测数据
说明 由永久性或临时性地震观测台(网)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 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在其他星球表面 获得的测震数据,如月震数据,也归于此类 由永久性或临时性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 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 由地磁观测台上的地磁绝对观测仪器和相对记录仪器以及地磁野外测量所用地磁 测量仪器以及航空和航天磁测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 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 由地电观测台上的地电测量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 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 在地下流体观测台上使用地下流体观测仪器观测有关地下水动态参数获得的原始 观测值、进行分析处理后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 数据 通过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和测距以及航空与航天大地测量获得的关于大地形变的原 始测量数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观测值、进行分析处理后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 数据所需要的测网辅助数据 在定点形变观测台上使用倾斜仪、应变仪等进行观测获得的地壳形变和断层错动原 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辅 助数据
—6—
D18000 重力测量数据 D19000 地震遥感数据 D1Z000 其它地震观测数据
在同一测点(线、网)上利用重力仪反复进行重力测量以及航空与航天重力测量所 得到的原始观测数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观测值以及为获得和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 辅助数据 通过航天遥感、航空遥感或地面遥感技术观测地面对象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反射和 其发射的电磁波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及加工产生的可能与地震孕育与发生有关的数 据 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地震观测数据大类(D1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中类, 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
表1 大类
说明 由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地震观测台(网)进行地震观测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 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 据;利用航空器与航天器所载仪器或者地面设备与航天器联合进行的与地震有关的 观测所得到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 数据所需要的辅助数据 通过探测获得的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原始数据及经过加工再生的数据 通过现场调查(考察)获得的关于地震宏观现象、地震地质、地震灾害等的原始数 据及经过加工再生的数据 为解决地震科学问题与结构抗震问题开展的各种实验与试验所得到的原始测量数据 及相关数据,包括原始记录数据、实验环境与实验条件数据、实验样品数据以及处 理结果数据等;与地震观测技术有关的检定、校准和测试数据也归于此类 为达到特定科学目的而实施的专项地震科学工程或地震科研项目在其实施过程中收 集、整理和产出的数据 基于对地震观测数据、探测数据、调查(考察)数据、实验与试验数据以及其它数 据,通过综合分析形成的为防震减灾服务的综合性数据 以上各类以外的与地震有关的数据
A.2 中类
A.2.1 地震观测数据(D10000)
地震观测数据大类分成10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2。
代码 D11000
D12000 D13000
D14000 D15000
D16000
D17000
名称 测震数据
强震动观测数据 地磁观测数据
地电观测数据 地下流体观测数据
大地形变测量数据
定点地壳形变观测数 据
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来自目录引言................................................ 2 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