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第17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7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主要内容①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民主化进程(1)纠正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1.“一国两制”方针(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2.台湾问题的进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 第一,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 • 第二,社会的文化发展落后,民主和法制建设刚刚起步, 国民整体素质不高。 •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适应 又不适应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58年轻率地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2013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 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 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1968年12月26日那天,老戴一早就出去买面条,为的 是给侄女过生日。转了两个小时一根也没买到。一打 听,原来这天是伟大领袖的诞辰,南京人早就把面条 买得精光。老戴快到家时,正赶上一面条代销点到货, 他奋不顾身挤进去,买了好几斤。回家后有两位老大 妈去串门,看到他买的面条后,交口称赞他有好运气。 老戴受到夸奖头脑发热,发起议论来:“中国人真他 妈邪门,平时哪一天不能吃这倒头的面条。一个个偏 偏要挤到今天来凑热闹。这好,面条搞得比金条还难 买,成了他妈的什么鬼世道!”但是这几句话成了他 “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恶毒攻击广大革命群众自发纪 念伟大领袖生日,把大好革命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污蔑 成“什么鬼世道”的现行反革命,老戴先是被‘群众 专政’,然后送劳改。
•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 的。 •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 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 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新境界。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
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3年)云南砚山县第一中学査佩良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现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背景:全球化正在兴起,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
文革结束,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党和人民的思想逐步解放。
内容: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要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当今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鼓励并保护农村土地流转,适度集中,扩大农业规模;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采用现代机械和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当今积极开发开放天津新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一、世界历史背景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
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政治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为此,在兵种、兵役制、军衔制、高尖国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P152)(二)经济①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次会议?(P126)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今)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取得辉煌 成就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 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 ‘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 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 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 很粗‛。 “一化三改‛中的三大改造是加 速完成的,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完成 了。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推荐阅读: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 2、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 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1997年9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范围的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的政 治衰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能够独立地行使国家 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 使国家真正获得了自主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新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如何实现现代 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知识梳理 政治: 1、健全法制: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的法制建设方针。79年《刑法》82年修订《宪法》 86年《义务教育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 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 重要基础。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倡议“三通”;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允许探亲, 1992年 “九二共识” , 2008实现三通。
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 革开放的起点。
2、对内改革: 农村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时代特征
1、政治:
完善民主和健全法制,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 到成功运用。
2、经济: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3、思想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理论、三个代表和科 学发展观形成。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一、考纲考点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8、邓小平理论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新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五、说教学过程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
(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 1、首创“大包干”——揭开安徽农村改革的序幕 (1)“大包干”制的产生
[教师独白 走进历史] [展示材料 体会困难] [学生表演 再现历史] [合作探究 感受成果] [大面积推广]
(2)“大包干”制的推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表演,再现“小岗生产队18 户主秘密鉴定协议”的历史,了解“大包干” 的内容,体会“首创”的艰辛; (2)通过对“人民公社”与“大包干”的比 较、讨论,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增强 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对“全面推进安徽农村改革”这 一目内容的独立阅读、思考,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
[展示材料 体会困难]
背景材料: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 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 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 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 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 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感受到小岗生产 队当时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困难,进而思考:他 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揭 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 安徽人民是勤劳的、智慧的、勇于探索和 追求的,作为一名安徽人,我们要向小岗 人民学习,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热情 和力量!
五、说教学过程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3)风雨同舟,共抗洪涝灾害,结束全课。
二、说学生
首先,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对 本课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从爷爷、奶奶或父母那里有所了解 — — 独立阅读、自主学习;再现历史,体验历史; 其次,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理性思维弱、感性思 维强 ——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引起兴趣、主动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
原因应是 (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和设想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11、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
A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 .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 .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12、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 A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 A .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 .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14、哪次会议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
A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大 15、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1)分别指出对联中①②③④所指事件。
(4分)
土地改革、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分) (2)分析指出对联③④反映的事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4分)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4分)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