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问题的加剧,生态循环经济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多个角度探究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1.政策法规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对生态循环经济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文件逐步建立完善了生态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框架。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最大的作用在于为生态循环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以推动生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循环经济在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创新也逐渐丰富和发展。
例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以及节水环保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助于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使生态循环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产业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产业层面进行实现。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推动生态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
例如,某些城市规划了生态园区,并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吸引企业进入,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1.能源和材料的限制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但依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能源和材料,这也意味着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和材料的限制。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开展能源和材料的研究,不断推进循环经济的开发和利用。
2.环保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生态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工作也将成为关键问题。
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环保和生态环境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
3.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当前,生态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和人才还不够成熟和稳定,需要更多地进行创新和培养。
发展循环经济可行性调研报告

发展循环经济可行性调研报告发展循环经济可行性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及其对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产品的再生、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等手段,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政策环境、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循环经济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它是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损害,同时也减少能源的消耗。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呈现出日益成熟和完善的状态。
二、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目前,中国和国际上都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
在国际上,联合国曾提出了“减少废弃物”计划,以推动全球实现循环经济。
在国内,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循环经济的推广。
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提出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文件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较大的成果,如欧盟的“2030 年包了”,美国的“零废物”和日本的“资源循环经济社会”等。
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例如:2019年全国收集废物品824.9万吨,废铜、废铝和废钢铁等资源回收量比例逐年提高,电池、老船、旧车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果明显。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1、政策环境逐渐完善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企业、企业家、投资人提供了扶持和支持,助力循环经济合理规范地发展。
2、能源短缺的现状全球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峻,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能源短缺的情况。
3、消费环保意识的提高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的重要性,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循环经济调研报告第1篇: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自然概况镇位于郑州市南35公里,紧邻新郑市区,东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5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107国道、郑新公路、新密铁路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镇区穿境而过,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
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镇域人口万人。
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经济持续攀升。
工业生产总值达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404万元,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6家,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生物制品、轮胎制造、食品加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
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完成了商贸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浴池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较完善的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
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集中供热、供水、排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实现配套,完成了大道、中兴大道、裴李岗路、华瑞路的拓宽改造及西气东输镇区段工程,通过了省重点镇、省卫生镇的考核验收。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最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调查3篇

最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调查3篇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调查第1篇一、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市坚持从市情动身,着眼于实行科学发展观,正确相识经济社会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相继获得了省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
霍山、金寨、舒城分别获得省首届十佳环境美丽县称号。
同时着力培育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
在省其次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霍山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重点行业)、舒城县循环经济园(园区)、霍山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农业)、华园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农业)共5家单位入选。
我市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
1、农业循环经济初具形态。
我市是农业大市,畜牧业规模较大,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在华园乳业、海洋羽毛、亿牛乳业、天润乳业等公司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循环链。
循环链以肯定规模的畜牧养殖为基础,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用沼气池处理后,沼气液用作肥料,用于农田浇灌等,沼渣则作为有机肥原料生产有机肥,用作农田或种植牧草。
同时沼渣还可以用于菇菌培育料,生产双孢菇等,菌柄和培育料也可用作有机肥。
在农副产品加工上,也可利用废水、下脚料等进行无害化发酵,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
2、工业循环经济起先起步。
工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工业发展工程中,为避开先污染后治理,对工业产业循环也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是能源循环链初具雏形。
电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之一,传统方法为燃煤发电,产生二氧化硫等,增加环境压力,我市友勇米业、皖能生物质发电等企业研发胜利生物质发电技术,利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稻壳等生物质原料发电,发电后的废灰可以用作生产钾肥的原材料,也可用作保温材料,同时也是炼钢企业所需氧化硅的原料;若运用稻壳发电,副产品糠炭(稻壳灰)在深加工后还可得到高质量的活性炭和水玻璃,也可作强酸性黑水泥,继而制成硬质防潮免烧砖等,循环链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也减轻了环境压力。
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循环经济调研报告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废物就是资源”,即将废弃物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本报告将对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循环经济的现状当前,循环经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不仅国内外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并实践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形成,包括废物回收、再加工、再生产等环节。
此外,循环经济还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如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等。
三、循环经济的优势1. 资源利用最大化:循环经济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能够最大化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2. 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3. 提升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的挑战虽然循环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技术难题:循环经济的实践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包括废物的回收处理技术、再加工技术等,技术瓶颈成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2. 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研发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项目等,缺乏资金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法律政策:循环经济需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提高。
五、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循环经济技术将不断涌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 政策支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全球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随着人们对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据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50个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循环经济政策,其中一些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中。
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可以降低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
循环经济中的循环利用包括物质的再利用和能量的再利用。
物质的再利用主要是通过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来实现,例如废纸回收再造成纸,废塑料回收再生产成塑料制品等。
能量的再利用主要是通过回收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如厨余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和能源回收等。
同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
市场的推动包括建立市场机制,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循环经济产品的竞争力等。
政府的支持包括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法律法规,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加强监管和执法等。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还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同时,循环经济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尽管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成本高等,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通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效益。
XX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XX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期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XX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以及尝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
1.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立足生态优势,始终坚持发展绿色农业不动摇,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宣传教育、技术指导、资金投入和工程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机械化作业、节水化灌溉、现代化养殖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突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
制定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始终严把基地建设、良种选用、技术培训、管理监督、收获收购、环境保护"六关",保证了绿色产品品质。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无公害水稻、GAP和有机水稻认证面积分别达107万亩、135万亩、45万亩和XX亩,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26个,16家企业获得"珍宝岛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市还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种植业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市。
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
养殖专业场户达到539个,全市奶牛存栏7622头,新增2822头;大鹅、黄牛饲养量分别达万只、13267头。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6个,农民专业协会达到38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266人。
率先在全省县级启动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系统。
全市百亩以上家庭农场达2688户,经营土地面积万亩。
XX年,粮食总产实现亿公斤,比上年净增1亿公斤,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我市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先进县。
广饶县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广饶县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第一篇:广饶县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广饶县关于对循环经济立法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鲁经信函字[2011]132号)以及市经信委《关于做好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通知要求,广饶县就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始终坚持以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契机,以调结构、转方式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循环经济“1115”工程,重点培育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减量化,加快发展再制造、资源化、环保、新资源四大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引导企业试点,加快构建小循环。
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我县全力推进循环经济“1115”工程,着力培育1个循环经济乡镇、1个循环经济园区、15个循环经济企业,这些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小循环,其中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集团、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金岭集团是我县致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之一,靠技术创新赢得主动,上优势项目占得先机,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延伸产业链。
该企业推行的热电联产→电解原盐→氯碱产品→氯碱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苯胺、有机硅,热电联产的粉煤灰、炉渣→新型建材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年可节能0.65万吨标准煤,产品深加工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万元。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中循环。
近几年,我县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造纸循环链条、盐化工循环链条、橡胶轮胎循环链条、海水利用循环链条、发电循环链条、纺织循环链条、农林废弃物循环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开发能力差,加上资金短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未形成良好的促进技术创新机制,没有将节能降耗作为增效的有效手段,不珍惜资源、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
大多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护职工生计,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
4. 信访矛盾压力大。
由于可利用资源没有充分地循环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显现出来,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的信访矛盾压力也加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郊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对郊区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科学、有效地利用可利用废旧资源提出强烈而紧迫的要求。
5. 浓厚发展氛围有待形成。
突出表现在:一是少数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发展中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意识倾向,尤其在资源的利用上多重视开发,而忽视了节约,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意识仍比较淡薄;二是少数部门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尚未尽到应尽的职责;三是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还不强,在全社会尚未形成强烈的珍惜和节约资源、保护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公众参与和监督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多,尚未真正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和优势1. 丰富的循环资源。
一方面,郊区是长治市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除生产主产品外,每年还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废水等煤电副产品可利用资源,其中: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漳泽发电厂每天排放100余T粉煤灰,年排出蒸气17万余T。
另一方面,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每天产生高炉矿渣300多T,年产生高炉矿渣100多万T。
所有这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
2. 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郊区遵循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郊区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建设了一大批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循环利用性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托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的高炉矿渣引进了一批以生产矿渣超细粉为主的企业;依托漳山电厂和漳泽电厂的粉煤灰、余热蒸气引进了鹏程建材公司、安昌粉煤灰水泥厂、易天粉煤灰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丰富的煤矸石开发了煤矸石发电等项目并引进了葛家庄煤矸石环保砖生产线、新丰源煤矸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的经济总量约有30%来自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
3. 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郊区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郊区的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和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漳泽发电厂分别被列为长治市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所有这些都必将为郊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循环经济创造优越的条件,提供难得的机遇,注入强大的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郊区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一是确立职责,明确分工。
郊区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探索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全区统计评价体系,纳入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区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促进长治市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不断创新思想观念。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因此,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大家的共识,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大家逐步树立新的理念:一是新的系统观。
从自然到经济这一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资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二是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
自觉在建立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三是新的价值观。
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其成为有益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
主要是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并且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上游企业的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和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五是新的消费观。
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靠观念先导,带动自觉行动。
3. 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规划先行。
要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构建郊区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明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都要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支撑体系及组织领导,力求规划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有条件的还要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郊区特点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4. 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建设。
循环经济系统的3个不同的层次,即:企业内小循环、区域或产业间的中循环、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
目前郊区循环经济工作主要是在小循环层次上围绕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展开,区域或产业层次上的中循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层次上的大循环建设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建议加强全区循环经济系统建设,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责任,协调各部门在发展中的分工合作,尽快做好大循环的系统规划,中循环上的产业配套,小循环上的技术落实,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以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5.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保证。
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引“智”。
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招商,引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
6. 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抓住中央加快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制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对一些重点工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贴息支持,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要制定扶持激励政策,支持一批循环经济技术项目鼓励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对乱采乱伐,破坏资源的行为,依法进行制止和打击,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质监助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近日,为贯彻落实《长治市郊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郊区质监局按照职能分工,分别成立了质量、标准化、计量、食品与特种设备安全等6个单项工作实施小组,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技术支撑力量,为郊区战略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应用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标准化方面,将加快制订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在特种设备节能方面,将组织开展锅炉新产品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的能效评价和定型热工测试以及在用锅炉的能效评价和热工测试,推动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提高锅炉能效水平。
在计量节能方面,狠抓《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强制标准的宣贯和推行工作,组织开展计量节能技术服务,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开展能源合同管理,紧跟郊区新能源、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及时研究计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发挥计量助推产业技术保障作用。
在产品质量监督方面,将突出车用汽油、柴油、液化气及城市、水泥、发电用煤以及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的监督抽查,加大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的定检工作力度。
在认证监管方面,将强化对节能节水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宣传和支持力度,为节水、节能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开辟“绿色通道”。
在行政许可方面,将适当提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压缩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