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故事(九)
《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1.温文尔雅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小我本质虽很好,若缺乏礼节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生成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须再进修呢?」孔子说:「假如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解释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润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温文尔雅」的正人,也就是「文」和「质」平衡成长的正人. 现代的同窗们,生涯充裕,都能上黉舍读书,有很多时光来进修各类常识才艺,这些常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卖力进修.但假如时光有限,就应优先进修中国文化的主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聪明的结晶,进修闇练之后,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2.晨昏定省周朝的文王,首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附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天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必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边,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假如安好,就异常快活;假如父亲有不适,就认为忧闷,必定想方法让父亲安适,才干宁神.正午如斯,傍晚也是如斯. 文王天天如许三次问安,没有一天认为疲惫或是不耐心,是我们进修「晨昏定省」的最佳范例.愿望同窗们要有「文王可以或许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前人!3.陆绩怀橘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事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碰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边幅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刻,橘子忽然失落出来.袁太守认为是陆绩贪婪,就问他原因.陆绩答复说:「橘子是我母亲所爱好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不是本身贪婪,还请太守谅解!」袁太守认为这孩子太难能宝贵了,肯定这孩子未来必定会有出息. 同窗们!陆绩不时想着母亲,愿望母亲和他一路分享甜蜜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激动!我们对怙恃亲不但不私藏器械,更要能体谅亲心啊!4.老莱斑衣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摔倒的苦楚,也不管他人对他的意见,心中只愿望博取年迈怙恃亲的欢心,让怙恃笑口常开,忘却身材的不适,不会认为老境的悲凉.老莱子宝贵的孝行,恰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榜样.现今很多青少年爱好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然帽,不遵照交通规矩,一味跟着感到走,一旦产生车祸,常使本身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怙恃,造成很多不幸的家庭.若经常想到怙恃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5.潘京孝母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逝世,对母亲异常孝敬.他的母亲,赋性很善良,爱好做好处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馑,就要潘京聚集大家,商议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宣传建议,任劳任怨,是以活命的人很多.常日他又多积德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乐.乡里的工资了感激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积年间中了进士,一向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本身立品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英雄啊!6.闵损芦衣孔后辈子闵子骞,年事很小的时刻,母亲就逝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气象严寒,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忽然失落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认为儿子太粗心,就责备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明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满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别的两个孩子的衣服,倒是温暖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确了,是后母荼毒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乞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假如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激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检查悛改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本性的,他不管怙恃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居心尽孝,他安插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授教养时,还特殊赞扬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宝贵的孝子啊!」7.亲尝汤药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华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向没有好转,华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料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敷仔细,对于母后的汤药肯定亲自尝尝,肯定热度和甘苦,才宁神地端给母后服用.如许居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激动了文武百官及世界的苍生,也传播至今.恰是「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也是提示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一个砥砺石.8.百里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年青时家里很穷,没有好器械伺候怙恃亲.就到百里外替身做工,换取白米来赡养怙恃.固然辛劳,但是心中认为异常快活.后来在楚国作官,经常面临丰富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泣如雨下.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认为奇异!本来是子路怀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收他丰富的伺候,天然悲咽而吃不下!9.泰伯让位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赞扬他有三让世界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未来必定有隆盛家业的人,那小我就是昌罢!」假如照传统的划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当传给大儿子泰伯,不成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如许周文王就无法继续国位. 泰伯很有聪明,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懂得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须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边去采药,并将本身纹身断发,如许一来就不克不及接收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但舍失落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遂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动,所以孔子赞扬他是「至德」呀!同窗们!见贤思齐,让我们进修把本身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须要的人吧!10.百忍成家唐朝张公艺师长教师家中五代同堂,全家高低和乐融融.皇帝路过,敬慕他治家整洁,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师长教师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 持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谦让,而得以保持.这就是著名的「百忍成家」.11.古时称谓古时刻「名」是怙恃所取,成年今后则别的取「字」或是「号」.平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敬至圣先师孔子,碰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本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敬.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划写为「」.至于孔子的同伙平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确称呼的规矩,就能领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攀谈的对象布景,更轻易走入经文世界.12.曾国藩教子清朝平定宁靖天堂之乱的曾国藩师长教师,是一位真才实学的常识分子.他很看重家庭教导,不管多忙,必定给家人写信,从祖怙恃.怙恃.兄弟到儿子,都有家信问候.尤其给儿子纪泽及纪鸿的信中,不知若干次提示他们要「夙兴」,以保管祖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13.子路不耻恶衣孔子的学生——子路是著名的孝子,家中富裕,吃的用的都很豪华,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路,从未认为羞辱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揭橥小我的志向,子路说:「我同意将本身崇高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同伙一路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看重物资的享受,所重视的是本身的人格是否完善,及同伙间合作的友情.子路看轻一切物资享受,同心专心只想充实崇高的品格,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信服!14.周处除三害东晋时,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难除的第二害反而是周处本身.他日常平凡游手好闲,为非作恶,伤害地方.起先他本身不知道被列为三害之一,后来知道了,就很忸捏,决心悛改,不只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师肄业,从军报国.周处「过能改,归于无」一觉察本身的罪状,决不掩盖,连忙拜师悛改改过,这真是大聪明大气概啊!15.李斯害韩非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异常观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吩咐?消磨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加倍欢乐.李斯自知才干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本身的前程,于是有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惋惜没有机遇表达,就如许枉逝世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告,也同样没有机遇申冤,被腰斩而逝世.常言「法网恢恢」,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16.宋宏念旧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妹妹湖阳公主的夫婿刚逝世,她就看中了朝中另一位大臣宋宏,要光武帝为他作媒说亲.宋宏答复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成忘,荆布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就知亲事难成.宋宏的不攀显贵,恰是一位念旧的厚道正人呀!1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完成交际义务,功绩很大.赵王便封他为上卿的官职,位居武将廉颇之上.廉颇自认出生入逝世,为赵国攻城野战,功绩更大.而蔺相如只不过逞口舌之能,怎能和他比拟呀!所以廉颇心中忿忿不服,有意难堪蔺相如,但蔺相如却躲着他,和气他起冲突.有一次,蔺相如的手下看不曩昔,就说:「廉将军有意难堪您,一般人都认为无法忍耐,而您却处处让他,似乎很怕他的样子,其实一点庄严都没有呀!」蔺相如却说:「如今赵国正受强秦威逼,假如赵国文武大臣冲突,国度将会支离破裂,外强必定入侵,那时赵国就安全了!」新闻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认有错,连忙背着责打用的荆棘,登门请罪.蔺相如一见,赶紧解去他所背负的荆棘,两人不单亲睦,还结成逝世活不渝的刎颈之交.这则「将相和」也成为汗青上传颂不朽的嘉话.蔺相如不怀藏私家怨恨,以大局为重的言行,值得我们来进修.18.曾国藩读书清朝平定宁靖天堂之乱的曾国藩师长教师,他读书有个习惯,所谓「桌上不成多书,心中不成无书」.书桌只摆一本如今要读的书,则留意力全都邑分散在这本书上.有很多人,书桌上摆满了要读的书,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两个小时下来,每一本书都翻过了,似乎摆地摊一样,通通摊在面前,成果没有一本是读完的.古今擅长读书的人,一书在手,通本读完,恰是掌控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的读书原则.19.柳公权笔谏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师长教师,他的字挺直苍劲,有一股正气彭湃的气概,这跟他安守本分,正派不阿的共性有关.有一次皇帝唐穆宗问他:「若何用笔才干达到尽善的境界?」他答复说:「用笔的重点在心,心假如正,用笔天然就能正.」穆宗常日生涯涣散,施政邪僻不正,听了柳公权的一番话后,穆宗知道这是劝谏本身的意思,便连忙正派仪容,这就是著名的「笔谏」.正解释写出来的字,和心坎是互相干注的!20.孔子教授教养生孔门弟子中,年长的子路初次见孔子时,头上戴着雄鸡毛,腰间佩带母猪皮,一副野人的打扮,披发率直英勇的共性,有一股凌人的气概,不知圣贤学问的精深,也疏忽孔子的消失.后来经由孔子的教化,废弃了粗暴的行动,尽力图学,勇于悛改,成为孔门中优良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别的,孔门中多才多艺的弟子冉有,他追随孔子进修仁德大道,曾感慨本身才能缺乏,无法再往上提高了!孔子指出他是犯了「自我设限」的缺点,教他只要肯承担.不自弃,就可冲破进修困境.后来冉有果真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表示.。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2、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
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第 1 页共1 页。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e436e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9.png)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第一篇:《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1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
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
”给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
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
’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
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弟子规》小故事2“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如下:
孔融让梨。
《弟子规》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故。
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巧遇梨园之主,他父亲的好友张公,给了他一棵梨树。
孔融和兄弟们吃梨时从不会争抢,而是排队拿最小的一个。
父亲好奇
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孔融是为了尊敬长辈。
因为古代长者为尊,所以
这一典故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
黄香温席。
典故来源于小黄香,在九岁时夏天就给父母挥扇,冬天
用身体给父母暖被窝。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句“晨则省”也是指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的生活起居。
囊萤映雪。
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学习;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读书学习,
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
程门立雪。
杨时在拜访老师时下了大雪,他和同学在门外等待老师,不畏严寒,虚心求教,这便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深刻内涵。
《弟子规》第九课

第九课 《缓揭帘》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第一节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认生字、摘花环
缓
揭
触
棱
执
盈
造字法:形声字。从木,夌声。 本义:柧(gū)也,指有棱的木。 文义:物体的棱角。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认生字、摘花环
畏
略
邪
僻
绝
勿轻略( qīng lüè)
文义:轻略粗心。
勿邪僻( xié pì)
文义:不正当或不正派。
小组合作
故事分享
活动演练
你有没有因为困难而放 弃某件事?
你有没有因为看热闹而 惹祸上身?
作业布置
1、将第九课《缓揭帘》熟读成诵。 2、抄写词语。 3、故事分享。
造字法:会意字。从幸,从丸。 本义:拘捕罪人。 文义:拿着,端着。
造字法:形声字。从丘、虍(hǔ)声。 本义:大山丘。 文义:空。
造字法:会意字。从皿、夃(gŭ)。 本义:人进浴缸,缸水满溢。 文义:满。
小组合作
故事分享
活动演练
一、 二、
你是怎么端饭碗的? 进入别人的房间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内容以《论语》“学而篇”六句为骨架,以孔子言论为主,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从孝顺父母、尊重兄弟、为人诚实、诚信待人、尊重他人和待人诚实等几个方面详细叙述。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注重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
这里有一个关于《弟子规》的故事。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小明,他是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他有些调皮捣蛋,不太听老师的话。
后来,他的妈妈发现《弟子规》这本书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于是就让小明每天读一页《弟子规》。
开始的时候,小明并不是很愿意读这本书,觉得它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他的妈妈告诉他,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好习惯,如果他能认真读下去,一定会受益终身。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开始认真读《弟子规》。
渐渐地,他发现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让小明明白了要孝顺父母的意思。
又比如“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让小明明白了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事情,
否则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他开始明白,好的习惯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弟子规》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是它里面蕴含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1我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弟子规》,要我从小了解国学,学习礼仪。
关于我学《弟子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高兴的拿出好酒给全家人倒上,却不让我喝,我闹着也要尝一尝,妈妈就说:“悠悠,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
”我撅着嘴不服气的问:“为什么?我就是要喝嘛!”妈妈想了想说:“因为你学的《弟子规》上明文规定了小孩不能喝酒,‘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再也没有闹着要喝酒了。
很多次,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拖拉,要么是不理睬,要么就说:等一会儿。
就算妈妈用了“狮吼功”也没有用。
后来,我看到《弟子规》上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后来,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弟子规的故事2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
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
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
”“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这时,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听到有人说学它会使学生变成小绵羊。
我也不愿意学它当小绵羊。
”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说:“不对,《弟子规》能把野马训成会跑路的千里马。
”我不明白,马也能认识《弟子规》吗?爷爷说这是比喻,是说学了《弟子规》孩子,能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如何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做错事了要敢于承担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的故事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孝子孙元觉: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
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
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刘兰姐劝母孝祖: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
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
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
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
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
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闵mǐn子骞qiān孝母: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
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
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
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
”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