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孝的故事范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弟子规的演讲稿孝道(五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弟子规的演讲稿孝道(五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弟子规的演讲稿孝道篇一大家早上好!我今日演讲的主题是练习《弟子规》!古人云“德以孝为先”,练好《弟子规》三分钟演讲。
一个人假如能孝顺,就会有一颗和善和善的心。
有了这种和善的心,他可以造福许多人。
《弟子规》说:“父母打电话不要慢,父母做事不要懒,父母教书要敬重,父母负责任要听从”。
意思是:在家里,父母给我们打电话,一听到就要接,很久都不要说好。
假如父母想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应当快速行动,不要拖延或懒得做。
当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必需敬重地听我们的话。
当我们犯错时,父母会责怪我们。
我们应当听从并担当错误。
我们不应当违背他们,让他们难受。
《弟子规》里,说读书有三种方式。
也就是说,阅读的方法要留意三个方面:心、眼、口。
这三点应当是实际做到的。
《弟子规》还说:事情虽小,但不要擅长;事情虽小,但不要私底下隐瞒。
三分钟演讲“练习《践行《弟子规》三分钟演讲”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不要不告知家长和教师就做打算;事情虽小,但不要藏在背后。
《弟子规》这些规章看似简洁平凡,但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从这个月开头,我们学校将开展《践行〈弟子规〉,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盼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礼貌、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喜爱集体的良好习惯、爱惜公物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将表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
学生,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让我们从现在开头仔细练习《弟子规》,培育自己的性格,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了,感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弟子规的演讲稿孝道篇二敬重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讲话的主题是践行《弟子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践行《弟子规》三分钟演讲稿。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和善慈爱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很多多的人。
弟子规教育孩子孝顺范文

弟子规教育孩子孝顺范文哎呀,咱们都知道弟子规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经典呢。
它里面关于孝顺的内容啊,对教育孩子可有着大大的启发。
孝顺在弟子规里体现得特别实在。
就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两句吧。
这是在告诉孩子呀,当父母叫自己的时候呢,要马上回应,不能拖拖拉拉的。
父母吩咐做事情呢,也不能偷懒。
想象一下哦,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能做到这点,那家庭氛围得多和谐呀。
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这样的习惯,长大后也会尊重他人的。
这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尊重的种子,它会慢慢发芽长大呢。
还有“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就是让孩子去关注父母的喜好和厌恶啦。
比如说父母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那孩子就可以主动帮忙打扫房间;如果父母不喜欢孩子总是玩电子游戏,那孩子就应该节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
这样的教导呀,能让孩子更懂得体谅父母的感受呢。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被宠着,可能会忽略这些孝顺的道理。
但是我们要是用弟子规来教育孩子呀,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弟子规里的孝顺故事讲给孩子听。
比如说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那么小就知道为父亲暖被窝,这多感人呀。
孩子听了这样的故事,心里会受到触动的。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弟子规中的孝顺理念。
家庭聚会的时候呀,让孩子给长辈们盛饭、夹菜,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孝顺的体现呢。
而且当孩子做到这些的时候,要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这样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继续做孝顺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参与一些活动。
比如一起做饭呀,孩子可以帮忙洗菜、递调料,在这个过程中呢,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每天做饭的辛苦,从而更加孝顺父母。
弟子规里关于孝顺的内容就像一盏明灯,能照亮孩子成长中关于品德培养的道路呢。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用弟子规来教育孩子孝顺,那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充满更多的爱与温暖哦。
弟子规-孝的故事(24孝)

十二 为母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 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 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 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 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 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 “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 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七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 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 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 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 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 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 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 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 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 祖母唐夫人。
五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 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 “孝哉,闵子骞!”(《论语· 先进》)。他生母早 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 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 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 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 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 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 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 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 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 他如亲子。
四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 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 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 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 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 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 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 “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 念哪!”(《孔子家语· 致思》)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篇一:《弟子规》小故事】【篇二:《弟子规》小故事】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范文一:弟子规小故事名称由来“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
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5]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凊)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就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弟子规孝亲故事范文

弟子规孝亲故事范文《弟子规》里的故事,关于孝心的故事,同学们阅读学习了呢?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弃老”的国家。
在那里,凡是老年人都被赶到偏远的地方去。
国内有一位大臣,他的父亲依照国法也要被抛弃,可是这位大臣孝顺老人有名,便深深地挖了一个地窖,设个密室,将父亲隐藏在里面,以便随时恭敬奉养。
有一天,天神捉来两条蛇,拿到国王面前,说道:“大王,如果你能认出它们是公是母,你的国家就能太平无事;如果你识别不了,你和你的国家在七天以后就将全部覆灭。
”国王听后内心极为烦恼恐惧,马上和大臣们商议,可是大家都说不能识别。
这位大臣当时没有说话,回到家里便去请教父亲。
父亲回答说:“这没啥难的,你去告诉国王,只要准备一条细软的织物,将蛇放在上面,那急躁乱动的就是公的;那呆着一动不动的就是母的。
”国王按此办法去试,果然分辨出公蛇和母蛇来了。
天神又问国王:“大王,什么人沉睡着却可以认为是觉醒的;什么人觉醒时却可以认为是沉睡的?”国王和大臣们都解释不清楚。
这位大臣又去请教父亲。
父亲说:“这指的是一些学者,他们对于所有的凡人而言,可称作觉醒的人,但对于罗汉和菩萨而言,则只能被认为是沉睡的人。
”国王便用这些话答复了天神。
天神再问国王:“大王,你说一只大白象能有多重?”国王和大臣都说不明白。
征询国内高人,也没有知道的。
于是,这位大臣又去问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再将船驶到河中,在吃水深浅处画一条线,然后用这条船装上石块,等水漫到画线处称称石块的重量,便知大象有多重了。
”国王即用这番话回答了天神提出的问题。
天神又再问国王:“大王,双手捧起的一捧水可以多于大海的水,谁能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国王与大臣们商议,谁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这位大臣又去问父亲,父亲说:“这话容易解释,如果有人相信清净解脱,用一捧清水施舍给僧人或父母或危难病人,借此功德拯救千万劫难,得到的幸福将是无穷无尽的;海水虽多,充其量是一‘劫’而已,以此推论,一捧水不是多于大海几百几千几万倍吗?”国王用这个道理去回答了天神。
《弟子规》故事集

《弟子规》故事集(一)弟子规之入则孝“百事孝为先”,“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最基本的就是知恩感恩,要先懂得孝。
陆绩怀橘古时候,有个六岁的小朋友,名叫陆绩,有一次跟他父亲去作客,主人招待他吃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把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临别时,跪拜礼谢主人,橘子掉了下来。
主人笑他说:“你这么贪吃!”陆绩就和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主人惊讶于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
虽然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到母亲。
由此可知,孝顺不分年龄,不分贵贱,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体贴父母,你就是孝顺。
卧冰求鲤从前,有一个叫王祥的山东人,家里很穷,父母都患了重病。
他整日整夜不脱衣服在床前侍奉父母,非常孝顺。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我非常想吃新鲜的活鲤鱼”。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
但是,王祥不顾这些,脱下衣服趴在冰面上要把河面上的冰化开,全身冻得通红。
也许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刚趴下,冰就裂了一道缝,然后就跳出了两条大鲤鱼。
王祥非常高兴,赶忙拿着鱼跑回家给妈妈做了。
妈妈吃过后,病果然好了。
(二)弟子规之出则弟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
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
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
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
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
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
学弟子规孝敬父母小故事(精选5篇)

学弟子规孝敬父母小故事(精选5篇)第一篇:学弟子规孝敬父母小故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叫,来自铁城学区城西梁小学年级。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故事主题是孝敬父母。
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
老师教导我们,学《弟子规》,知书达礼儿时起。
我告诉自己,用《弟子规》,文明礼貌要发扬。
“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的谆谆教导,应该恭恭敬敬地听;父母的责备,应该顺从承受。
对于这句话,我感受颇深。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从祖辈起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改变贫穷,爸爸妈妈在我出生不久便一起外出打工,从小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为了多挣过钱,爸爸妈妈每年只在春节回家短住几天,由于长期不在一起,我对父母的感情很冷漠。
我认为,他们只知道挣钱,从不关心我,这种想法一直纠缠着我,我要报复他们,在去年的年终考试,我的愿望实现了,我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当爸爸妈妈风尘仆仆的赶回家,看到我的成绩,他们愤怒了,爸爸随手给了我一巴掌,摸着火辣辣的脸,我爆发了,发疯似地哭喊:“你凭什么打我?你们管过我什么?你们不是我的爸爸妈妈。
”看着他们吃惊的面容和眼中泛起的泪花,我心中有了一丝快感。
从那次挨打后,我和父母的感情更淡薄了。
今年暑假,奶奶说“,爸爸妈妈想你了,我带你去他们那住几天。
”我欣然同意,目的不是见爸爸妈妈,而是能去大城市玩儿。
奶奶说:“我们给他们个惊喜,先不告诉他们。
”我说:“无所谓。
”坐汽车、坐火车再坐汽车,一直快到中午才到了爸爸妈妈干活的地方。
顺着别人手指的方向,远远地我看见了他们,在烈日下,高高的大楼上,挂着像蜘蛛大小的爸爸妈妈正在吃力的给大楼洗脸。
我呆住了,奶奶说:“,你身上穿的漂亮衣服,你的各式各样的文具、玩具,都是你爸爸妈妈这样挣来的。
他们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再辛苦也不怕。
”泪水无声的顺着我的脸一滴滴滑落。
回到爸爸妈妈简陋的出租屋,我赶忙倒上两杯开水放着,等爸爸妈妈回来,我连忙端起两杯水递到他们面前:“爸爸妈妈你们渴了吧?我给你们晾好了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孝的故事范文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弟子规》教你一些孝的知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 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
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
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译文] 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 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
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 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小故事] 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
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
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
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
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
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
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
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也传遍了天下。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文] 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
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故事]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
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
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我岁了,也被依法处死。
实在是可悲啊!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译文] 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是要孝顺他们,这才是最可贵的。
[小故事] 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
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
大冬天的,哪里能捕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了河边,河上已经结冰了。
为了能捉到活鱼,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捕鱼。
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
他不知有多高兴.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译文] 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小故事] 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
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
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谏不入尽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 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小故事] 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
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
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
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
”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译文]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父母亲病倒在床上,要日夜护理,不离开他们的身边。
[小故事] 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
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
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译文] 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
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
三年中,夫妻不同居,不喝酒吃肉。
[小故事] 蔡邕小时候非常孝顺母亲。
母亲得病长卧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总是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而且为母亲洗马桶不厌其烦。
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蔡邕无心学习了,连衣服也不换洗,整天坐在母亲床前,直到她永远闭上了眼睛。
埋葬母亲之后,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
一帝做事的仆人见此情境,莫不潸然涕泣。
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译文] 办理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小故事] 湖北有一个城市叫孝感。
这个城市的名字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古时候,有个叫董永的人,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
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了,由于家里穷,董永连埋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
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
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九天仙女,她偷偷来到人间,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做了他的妻子。
后来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作了“孝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