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猕猴模型的肠道病理学研究进展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平顶猴 (豚尾猴)
云南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 广东灵长类动物试验中心 苏州西山中科实验动物中心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猕猴类:恒河猴、红面猴、食蟹猴(对猴疱疹病毒易感,与人类的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变化相似, 适宜对该病毒的研究)
其他 : 1.獭猴(适于作视觉生理研究) 2.绒猴(孪生子双方的造血系嵌合并相互具有免疫耐受性,以致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独特对象) 3.髭狨猴(可作甲肝疫苗实验及毛蚶传播甲肝病毒的研究) 4.夜猴(主要用于视觉研究和疟疾研究)
2.细菌性疾病:对人的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最易感染,也是研究肺炎球菌性肺炎、链球菌病、 葡萄球菌病、鼠伤寒、沙门菌病等动物模型。
猕猴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寄生虫病:灵掌类动物对人疟原虫感染敏感,是研究疟疾等寄生虫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和筛 药模型。也是阿米巴脑膜炎、丝虫病、弓形虫等的动物模型。此外,职业性疾病和铁尘肺、 肝损伤等的研究。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免疫缺陷动物:是指由于先天遗传突变或人工方法制造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 成分缺陷的动物
常用的免疫缺陷动物:裸小鼠、裸大鼠、CBN/N品系小鼠Beige小鼠、严重联合 免疫缺陷小鼠等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隐性突变基因(nu/nu)位于11号染色体上 带有裸基因的小鼠品系有:NIH、BALB/C、C3H、C57BL等 裸小鼠的主要缺陷特征 1.被毛生长发育异常 2.无胸腺 3.B细胞正常,成年裸小鼠的NK细胞活性较高,但幼鼠的NK细胞活性相对低
猪猕猴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基因符号为(rnu/rnu )缺乏功能性T细胞,B细胞功能基本正常。 体形大,可为常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学分析提供足够的血样,也可为各种研究提供足够的瘤
猕猴艾滋病模型EKM基因治疗效果观察

染S I .B 后体 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结果 导入基 因和 回输细胞的实验猕猴其血浆病 HVK 9 毒载量峰值都与 已 报道的推迟 1 4 d出现, 比模型对照组推迟 1 d出现, 1 血浆病毒载量峰值均比模
型对照组峰值低。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其 C 4 T细胞计数也稳定在一定水平 ,C 4 D 比值未 D+ D/ 8 C 出现明显倒置。实验组猕猴在试验结束时均未发展为猴 A D 。结论 自 IS 体回输导入 E M 基因的 K C 4 T细胞的猕猴 A D 模型其血浆病毒载量峰值与模型对照组峰值比较有迟后作用,且低于模 D+ IS 型对 照组峰值,与回输细胞的实验对照组没有 明显区别,其更确定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实验 材料 .
的各 个环节, 如阻断HV病毒与 细胞表面受体 结合; I 阻 断病 毒 R NA 反转 录 为 DNA; 乱病毒 蛋 白的包被 扰
【 收稿 日期】 0 00 —8 2 1 —30 【 基金项 目】 日合作项 目 “ 中 艾滋病基 因治疗 猕猴效果评价 ” 【 作者简介】 陆彩霞(9 9)女, 17 一 , 研究实习员, 究方 向: 研 实验动 物及 人类疾病 动物模 型建立 。
猕猴 艾滋病模型 E M 基 因治疗效果观 察 K
陆彩 霞, 高家红, 江勤 芳, 晓梅 , 孙 代解 杰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昆明 6 0 1) 5 18
[ 摘要] 目的 明确体外导入 E M 基 因的实验猕猴感 染 S I . B 后 ,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情 K HVK 9 况, 为基 因治疗 A D 提供实验依据 。 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筛选 出无 SV、S L IS I T V、S VD和 B病 R/
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

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和占龙;杨建发;杨亮宇;徐丽芬;王灿全;陈丽雄【期刊名称】《云南畜牧兽医》【年(卷),期】2006(000)001【摘要】为了解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对自繁猕猴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并建立一套实验猕猴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应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对143笼猕猴和猴园的15个粪样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结果:查出肠道寄生虫虫卵6种,其中肠道蠕虫:蛔虫、绦虫、鞭虫、吸虫、线虫;肠道原虫:结肠小袋纤毛虫.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单笼饲养猴42.9%(幼猴,1只/笼);50.0%(幼猴,2只/笼);育种猴群84.0%;繁殖猴群90.0%;猴园猴100.0%.感染2种寄生虫的猕猴:单笼饲养猴14.3%(幼猴,1只/笼);20.0%(幼猴,2只/笼);育种猴28.0%;繁殖猴43.3%;猴园猴40.0%.感染3种寄生虫以上的猕猴:单笼饲养猴0(幼猴,1只/笼);0(幼猴,2只/笼);育种猴群12.0%;繁殖猴群8.4%;猴园猴33.3%.表明幼猴感染率较低,猴园猴感染率较高,其中线虫感染最严重,其次为结肠小袋纤毛虫.【总页数】2页(P42-43)【作者】和占龙;杨建发;杨亮宇;徐丽芬;王灿全;陈丽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5.1+62.71【相关文献】1.圈养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J], 赵金凤;齐萌;王鹤磊;冯超;张龙现2.广西地区人工驯繁猕猴、食蟹猴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J], 李健;全琛宇;施维;周庆安;张鸿满;黄维义;何国声3.开放环境实验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J], 林开铅;李志雄;李莉莎;周建华;张榕燕;范春梅4.圈养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 [J], 吕向辉;陈旭旭;袁美群;蔡伟霞;乔继英;吴晓民5.猕猴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 [J], 王宏;李鹤龄;陈智岗;宗发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人类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杨传波;徐兴然;蔡家利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年(卷),期】2005(26)3
【摘要】许多疾病的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它是进行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疫苗研究的必需条件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建立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包括了灵长类动物和非灵长类动物,并对建立艾滋病动物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杨传波;徐兴然;蔡家利
【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1.24;Q95.3
【相关文献】
1.树鼩在人类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张成;谭宇棋;柯阳;鲍天昊;王琳
2.人类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J], 黄海;贲昆龙;郑永唐
3.研究生课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的设立与实践 [J], 谭斯品; 肖子辉; 涂自智; 邓恭华; 王慷慨; 刘瑛; 蒋碧梅; 张华莉; 肖献忠
4."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朱雅茜;肖子辉;王慷
慨;刘瑛;邓恭华;蒋碧梅;肖献忠;谭斯品;张华莉
5.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夏祖昌;魏征;王丹;杨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猕猴结肠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观察

猕猴结肠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张虹雨;范晓娜;黄敏;曹毅;郑永唐【摘要】目的通过对猕猴结肠镜检及活检取材,对结肠镜检测方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予以评价.方法实验猴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取材,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和病理切片观察,并对所检猴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各取材点的情况.结果结肠镜下及大体标本观察见猕猴肠壁厚度明显小于人体,活检取材部位见黏膜破损、肠出血,个别部位见肠穿孔.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发现,与人体比较,猕猴大肠腺较小而表浅,固有层内淋巴小结数量较少,肌层、黏膜下层明显较薄.结论对猕猴行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取材是可行的,但因猕猴肠壁较人体薄而极易穿孔,故需尽量应用活检杯小的活检钳,并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和有经验的肠镜操作.【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0)006【总页数】5页(P66-68,84,后插8)【关键词】猕猴;结肠镜;黏膜活检【作者】张虹雨;范晓娜;黄敏;曹毅;郑永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昆明,650011;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昆明,650011;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猕猴是生理结构最接近人体的实验动物之一,对建立适合多种疾病研究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具有重要价值。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胃肠黏膜具有的屏障功能和免疫特性参与很多重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反应过程。
猕猴内镜检查及镜下活检已成为研究消化道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AIDS的重要方法[1,2]。
本实验采用结肠镜技术对猕猴结肠黏膜进行镜下观察、活检标本取材和切片观察,对结肠镜检测技术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研究进行初步探索。
HIV感染与肠道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播, H I V 一 1 都是以 G A L T为 靶器 官 。推
决 定 是 否 开 始 或 停 止 治 疗 的 策 略 是 不 2 HI V 肠 病 与 肠 道 黏 膜 免 疫 系 统 的 测 肠道组 织 中存 在着 活化 的高 度表 达
C C R 5的 C D+ 4 T淋 巴 细 胞 , 而 这 种 已被 D + 4 T淋 巴 细 胞 与 肠 道 内 的微 直 接杀 伤和 间接 的细 胞 凋亡作 用 , H I V肠 病 与肠 相关 淋 巴组 织 ( g u t 激活的 C C D 4 + T淋 巴 细 胞 在 肠 道 迅 速 被 消 耗 。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 G A L T ) 高 度 生 态 菌 群 和 胃 肠 道 黏 膜 上 皮 细 胞 组 织
原 因与 T淋 巴细 胞 的归 巢受 体 C C R 9 期 .继 发 免 疫 缺 陷 导 致 的 肠 道 机 会 感 后 . HI V 感 染 完 全 激 活 的记 忆 性 C D + 4 T 和 整合 素 c  ̄ 4 3 1 7密 切 相 关 ;( 3 ) 抗 病 毒 染 产 生 肠 道 吸 收 障 碍 、腹 泻 和 营 养 不 淋 巴 细 胞 ,在 这 些 淋 巴 细 胞 H I V 高 水 治 疗 并 不 能 完 全 重 建 肠 道 的 免 疫 系 良成 为 主 要 症 状 。 肠 道 吸 收 障 碍 和 腹 平 的 复 制 和迁 移 到 G A L T, 并 且 HI V从 统。 研 究 发 现 在 急性 H I V感染 阶段 , 外 泻 的 程 度 取 决 于 肠 道 机 会 感 染 病 原 体 G A L T经 过 淋 巴 循 环 进 入 血 液 循 环 , 这 周血 C D 4 + T淋 巴细胞 的数 量 尚未 出现 的类别 。 H I V肠 道感染 发病机制 与 HI V 是 H I V在 传 播 中的 一 个 关 键 点 。 在 改变 时 , 肠 道 C D 4 + T淋 巴细 胞 就 已 经 直 接 损 伤 作 用 和 H I V 产 生 的 蛋 白及 诱 G A L T中 H I V活 化更 多 的 C D 4 T 淋 开始消 耗 ; 接受 高效抗 逆转 录病毒 治 导 因子的毒性 效应 相关 ,但 是 H I V肠 巴 细 胞 ,大 量 病 毒 的 复 制 导 致 高 水
健脾补肾解毒法对猴艾滋病的干预效果及猴模型进展因素的研究

健脾补肾解毒法对猴艾滋病的干预效果及猴模型进展因素的研究目的:评价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对猴艾滋病的干预效果;探讨猴艾滋病模型不同类型的进展风险影响因素;探索猴艾滋病模型长期不进展型的内在病理机制;方法:第一章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的效果选用同期感染的、基线状态相当的8只艾滋病恒河猴,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连续8周的中药和抗病毒药治疗,定期采血和采集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实验结束进行胃肠道粘膜的标本采集。
检测T细胞纯真亚群、记忆亚群、功能亚群,肠淋巴归巢受体等免疫指标;血浆病毒载量及组织中SIVRNA和SIVDNA等病毒学指标;以及中医证候指标和病理学结构的检测,分析比较了中药组和抗病毒药组在治疗过程中各指标的差异。
第二章猴艾滋病模型不同类型的进展风险影响因素探讨挑选符合长期不进展型(LTNP)、一般进展型(NP)、快速进展型(RP)特点的三种类型恒河猴各10只,与同期5只健康恒河猴对比,分析感染前后不同类型间T细胞亚群、中医证候指标及淋巴结病理的不同之处。
找出不同类型进展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判别方程对其风险进行预测。
第三章探索猴艾滋病模型长期不进展型的内在病理机制选入长期不进展型艾滋病恒河猴4只,同期进入试验的3只正常猴(Normal)和4只一般进展型(NP) SIV猴,作为对照,连续观察6个月,观察期间三组均不进行任何干预。
定期采血和采集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实验结束进行胃肠道粘膜的标本采集。
检测T细胞纯真亚群、记忆亚群、功能亚群,肠淋巴归巢受体等免疫指标;血浆病毒载量及组织中SIVRNA和SIVDNA等病毒学指标;以及中医证候指标和病理学结构的检测,分析比较三组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第一章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的效果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治疗虽然不能像HAART一样明显降低血浆和细胞内的SIVDNA/RNA,但可以升高外周血的CD4。
该亚群主要为CD4纯真细胞;同时表达CD28上调、CCR5下调、β7+及CCR9明显增加。
艾滋病毒感染与动物模型研究

艾滋病毒感染与动物模型研究艾滋病毒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针对艾滋病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成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动物模型是指通过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疾病过程,从而实现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和药物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在艾滋病研究中,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猕猴和大鼠,被广泛用作模型动物。
猕猴模型是艾滋病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通过感染猕猴体内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病理学变化。
通过追踪感染进程,研究人员能够观察猕猴身体的免疫反应,理解体内病毒复制的方式以及免疫系统的应对策略。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评估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探索疫苗的开发和治疗策略等。
尽管猕猴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较于人类,猕猴的免疫反应和病理学变化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在解读实验结果时谨慎。
除了猕猴模型,大鼠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研究领域。
这主要是由于大鼠具有较智能、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等优势,能够提供更大的实验样本。
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使大鼠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基因或受体,以模拟人类感染过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鼠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与人类感染过程的差异以及大鼠自身免疫系统的特点。
动物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动物模型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相对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摆脱了伦理和法律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动物与人类之间在免疫反应和生物学过程方面存在差异,使用动物模型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可靠地推广到人类身上。
因此,动物模型在艾滋病研究中的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其优势和局限性。
同时,还需要与人类临床病例和流行病学研究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此外,进一步开发和改进动物模型,以更好地模拟人类感染过程,将有助于提高艾滋病研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876,81273251,81471620,U1202228);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2012CBA0130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2ZX10001-007,2013ZX10001-002)作者单位: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琳萄,夏雪山);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郑永唐)*通信作者:夏雪山,E-mail :oliverxia@ ;郑永唐,Tel :0871-********,E-mail :zhengy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
HIV 感染会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的低下直至缺失,具体包括血液及黏膜组织CD4+T 淋巴细胞减少,CD4+和CD8+T 细胞的比例倒置,而且还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
无论是对HIV 致病机理的研究,还是对药物和疫苗有效性的评价均有赖于各种实验动物模型。
由于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NHP)动物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非常相似[1],因而被广泛用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疾病进展的研究。
研究人员早期发现,HIV 可感染黑猩猩[2],但是感染后并没有表现出与人类AIDS 相似的症状,加之黑猩猩饲养成本高,且数目稀少,不适合作为HIV 研究的动物模型。
随后发现,旧大陆猴中的恒河猴和食蟹猴虽然不能被HIV-1感染,但是能被猴免疫缺陷病毒·综述·[文章编号]1000-8861(2015)03-0265-06;[DOI]10.13431/ki.immunol.j.20150056艾滋病猕猴模型的肠道病理学研究进展张琳萄,夏雪山*,郑永唐*[摘要]HIV 是导致AIDS 的病原体,HIV 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缺陷并导致多个器官的损伤,其中肠道损伤是HIV 感染后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肠道损伤既是HIV 致病的直接诱因,也能间接地影响机体多项免疫功能进而加速疾病进展。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且在SIV 感染后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与人AIDS 症状非常相似,故其作为HIV 研究的模型动物被广泛运用。
本文对SIV 感染非人灵长类所致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细胞及分子的变化,肠道菌群及易位对AIDS 的影响,以及治疗对肠道损伤的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通过对SIV 感染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变化的认识,将有助于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研发抗HIV 药物和疫苗以及研究病人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AIDS ;SIV ;灵长类动物;胃肠道;病理学变化[中图分类号]R361+.2[文献标识码]AThe advances of intestin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IDS macaque modelZHANG Lintao 1,2,XIA Xueshan 1,*,ZHENG Yongtang 2,*1.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unnan Province,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 65022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XIA Xueshan,E-mail:oliverxia@;ZHENG Yongtang,E-mail:zhengyt@[Abstract]HIV is the pathogen of AIDS and can cause immunodeficiency and damage to organs.Gastrointestinal (GI)injury has been common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which is the major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AIDS,and also induces immune dysfunction and accelerates disease progression.Non -human primates show highly similarity with human being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immunity,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The disease proces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 SIV infected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shown closely resemble HIV infection and AIDS,so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animal model for studying HIV infection.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of GI tract,the variations of immune cells and molecules,effects of gut microbiomes and translocation on AIDS,the role of therapy on GI injury.Studying the histo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 changes of SIV infection will help to study the disease mechanism,develop anti-HIV drugs and vaccine,and also benefit the treatment of HIV infection.[Key words]AIDS;SIV;Nonhuman primate;Gastrointestinal tract;Pathological change(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并且表现出与人AIDS类似的症状,故SIV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是最常用的AIDS动物模型[3]。
肠道是主要的黏膜免疫系统,不仅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还能够防御肠腔中的有毒物质、清除抗原和维持菌群平衡,是机体对抗外界有害影响的一道重要屏障。
研究表明,黏膜免疫系统含有机体大部分的淋巴细胞,其中CD4+T细胞大部分是活化的而且表达CCR5[4],作为共受体的CCR5和CD4可与HIV病毒的包膜蛋白结合,帮助HIV进入细胞[5],这导致黏膜组织成为病毒在体内复制的主要部位。
器官和组织的病理变化可直观的展现病毒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能揭示病毒的感染机制和疾病进展。
因此,本文总结了SIV感染引起恒河猴肠道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免疫激活和微生物易位对感染后疾病进展的影响,将为HIV感染人肠道的病理变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HIV致病机制研究、抗HIV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和评价提供依据。
1肠道结构和功能大肠、小肠均属于消化系统中的消化管,其结构基本相同,自内向外均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黏膜层又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大肠和小肠的肠道都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上皮层,但是二者组成上皮层的细胞类型又有所差别。
小肠上皮主要由4类细胞构成,包括:具有吸收功能的肠上皮细胞,占上皮细胞的80%;能产生黏液和三叶因子的杯状细胞;产生激素的肠内分泌细胞;具有抗菌作用和分泌生长因子的潘氏细胞,而大肠的上皮层无潘氏细胞[6]。
潘氏细胞在限制肠道细菌入侵黏膜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潘氏细胞能通过激活MyD88信号途径,诱导多种抗菌因子的表达,如RegⅢγ、RegⅢβ、C反应蛋白(CRP)和α-防御素等,从而限制细菌的渗透[7]。
肠上皮细胞通过3种细胞结构连接在一起:桥粒,黏着连接和紧密连接[8]。
其中,构成紧密连接的复合物位于上皮细胞的最外侧,能够阻止外来抗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的入侵,对维持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紧密连接分子由occludin、claudins、连接黏附分子(JAMs)和tricellulin组成,它们可将相邻细胞连接在一起,并为细胞骨架提供锚定位点[9]。
在肠道尤其是固有层中分布有许多免疫细胞,包括NK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和T细胞、B细胞,其中比例最大的是T淋巴细胞,而且大部分为激活记忆表型的CCR5+CD4+T细胞[4]。
CD4+Th17细胞是CD4+Th细胞的一个亚型,能够分泌IL-17、IL-21、IL-22及IL-26[10],在对抗肠道外来病原微生物、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以及维持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
2SIV感染后所致肠道的病理变化2.1SIV感染导致肠道的表观病理学变化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SIV感染可导致恒河猴肠道上皮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形成缺损,甚至发生溃疡,绒毛乳糜管扩张,产生大量细胞碎片,淋巴细胞渗透以及隐窝上皮细胞胞浆出现空泡[12]。
此外,还可能伴随着绒毛萎缩,隐窝细胞增殖水平上调并导致隐窝增生以及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等[4,13]。
2.2SIV感染导致肠道细胞和相关分子的变化SIV/ HIV感染除了会导致血液中CD4+T细胞减少、CD4+/ CD8+T细胞比例发生改变,还会引起肠道中CD4+T 淋巴细胞减少[14](图1)。
SIV感染恒河猴的急性期,在肠道CD4+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可检测到大量的病毒复制,随后肠道CD4+T淋巴细胞大量缺失,但是对于其缺失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
Li等人研究表明,SIV感染恒河猴的肠道黏膜CD4+T细胞可能由于细胞裂解、凋亡或选择性迁移而导致其在急性期就急剧减少[15],但是新的淋巴细胞又会被募集到肠道并被病毒抗原激活,成为病毒感染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