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癌症病理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癌症,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而癌症病理学研究则是在探究癌症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预测其转移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癌症病理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由人类体内某些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已有上千种之多,其中包括驱动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多种类型。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揭示许多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微创手术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例如,对于一些局部较小的肿瘤,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患者的自然孔道或小切口进行操作,将肿瘤完整地切除,同时避免对患者健康的损伤。
三、组织芯片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对大规模的生物组织进行有效地筛查和分析。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组织芯片技术获取大量的组织样本,分析其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学变异,并将这些信息与临床数据进行联系,形成癌症的整体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认识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手段,目前已引起了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自动化地进行癌症的诊断和预测,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
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0
892
56
5.9
1+
514
211
29.1
2+
327
415
55.9
3+
74
660
89.9
总计
1807
1342
42.6
• HER-2检测推荐方法 – 免疫组化(IHC) – FISH (金标准)
Herceptin for HER2-positive Stomach Cancer
(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Oncology Annual Meeting in Orlando, Florida, 2009)
实验组 Cy5
对照组 Cy3
实验2
Cy3/Cy5 比值
荧光交换实验
分子遗传学技术
• • • • • PCR-SSCP PCR-RFLP REAL TIME PCR DHPLC DNA SEQUENCING
REAL TIME PCR
除常规的一对引物以外,PCR反应体系中另加有一条能与PCR产物杂交的 荧光双标记探针 该探针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 探针完整时5’端报告基团吸收能量后将能量转移给3’端淬灭基团,正 常情况下仪器检测不到5’端报告基团发出的荧光信号 当溶液中有模板时,模板变性后低温退火,引物与探针同时与模板结合 在引物的介导下,沿模板向前延伸至探针结合处,发生链的置换激 活Taq酶的5’外切酶活性将探针5’端连接的荧光报告基团从探针上切 割下来,游离于反应体系中,从而受光刺激激发出荧光切割的荧光基 团数与PCR产物的数量成比例根据PCR反应液的荧光强度即可计算出初 始模板的数量
• 分子标记—— t(11;14)(FISH、PCR)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科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最新的科技进展。
本文将综述肿瘤科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免疫治疗的突破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科研究的热点。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攻击癌细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一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肿瘤细胞中的致病基因变异,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赫赛妥珠单抗,该药物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基因变异,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治疗。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进一步研究了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敲除、基因修复等。
四、液体活检的应用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但这一过程痛苦且可能造成并发症。
而液体活检则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对肿瘤的无创检测和监测。
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早期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液体活检技术,不仅能检测肿瘤的存在,还能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科领域的新进展及最新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肿瘤病理诊断是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细胞学等检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分期和预后等,并提供临床治疗的参考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病理诊断也在不断进展。
1. 病理学分类:病理学分类是肿瘤病理诊断的基础,目前已有多种病理学分类标准,如WHO肿瘤分类、TNM分期系统等。
不断有新的肿瘤类型被发现和定义,同时也对已有肿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细分,使得病理学分类更加精确和准确。
2.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标记物来鉴定肿瘤类型和分析预后的方法。
随着对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目前已发展出许多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如ER/PR/HER2在乳腺癌中的应用,BRAF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等。
3. 分子病理学检测:分子病理学检测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分子遗传变异来进一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后。
随着PCR、FISH、NGS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病理学检测已成为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工具,如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中的应用,BRAFV600E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等。
4. 数字病理学:数字病理学是将病理组织切片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存储。
数字病理学不仅提高了肿瘤病
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还可以便于远程会诊、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总的来说,肿瘤病理诊断进展主要是在病理学分类精确化、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等方面的发展,这将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
目前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及崭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收集近几年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中国女性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1]。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样)和II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组织学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不相同。
由于子宮内膜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分子表型,本文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并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特点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它有两个亚型[2]: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和雌激素不相关的II型子宫内膜癌。
1.1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类型,占所用病例数的75%~80%。
多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时会伴有鳞状细胞的成分。
I型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过量造成的,由于孕激素的拮抗,这些雌激素的作用不完全(或根本没有)。
子宫内膜增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学前病变[3]。
目前的WHO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癌变风险小于1%),复杂性增生(癌变风险约2%),单纯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8%),和复杂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30%)[4]。
1.2 II型子宫内膜癌10%~15%的子宫内膜癌是II型子宫内膜癌,它的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多被认为是中低分化的癌。
这类癌特征性的来源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它们不表达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病理学肿瘤实验报告

病理学肿瘤实验报告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为了深入了解肿瘤的发展过程和产生机制,本实验对不同类型肿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
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展进程,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实验以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小鼠通过注射致癌物质诱导肿瘤的发生,对照组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
实验组小鼠在致癌物质注射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了定期观察和检测,包括体重变化、肿瘤体积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被处死,肿瘤组织被取出做病理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一周开始出现体重减轻、活动力减弱等异常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小鼠逐渐出现明显的肿瘤症状,如肿块形成、皮肤颜色改变等。
对照组小鼠无任何异常情况的出现。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四周达到实验要求,随后被处死。
对照组小鼠在相同时间点被处死。
经过病理学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显著增大,形成明显的肿瘤块,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结构正常。
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表现出高度异型和无规律的细胞排列,个别肿瘤细胞呈现核分裂现象。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中也观察到明显的血管新生。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癌物质的注射可以有效诱导小鼠肿瘤的发生。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一周开始出现异常症状,如体重减轻、活动力减弱等。
这些症状与人类肿瘤患者在早期肿瘤中常见的症状相似,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所使用的方法的可信度。
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上表现出高度异型、无规律的细胞排列。
这表明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功能,使得细胞能够无限制地增殖和扩散。
肿瘤细胞的核分裂现象进一步表明其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此外,血管新生在肿瘤组织中的观察也与肿瘤发生相关,因为肿瘤细胞需要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来维持其恶性生长。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病理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致癌物质注射可以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肿瘤,并且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呈现出高度异型和无规律的细胞排列。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虽然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01
技术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对组织中特
定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02 03
应用领域
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学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 的某些特定抗原,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细 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组织学类型、 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
组织形态学特征
1 2
子宫内膜腺癌
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具有明显的腺体 结构。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三种类型。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透明或水样外观,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
04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诊断技 术理学诊断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异型性、浸润 深度等指标,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诊断流程
在病理学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先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然后进行标本固定、切 片制作、染色等步骤,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3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浆液性外观,常伴有深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细胞分化与恶性程度
细胞分化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高分化肿瘤细胞分 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肿瘤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
恶性程度
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分为Ⅰ期(早期)、Ⅱ期(中期)和Ⅲ期(晚期)。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Ⅱ期肿瘤侵犯子宫外膜或附件,Ⅲ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 膜或已远处转移。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Introduction肿瘤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肿瘤病理学也在稳步前进。
本文将介绍肿瘤病理研究的新热点及新技术,以及它们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影响。
1. 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的一个新热点。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的基因组信息。
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肿瘤的遗传特征、肿瘤内异质性以及患者的遗传背景。
这些信息对于肿瘤的分型和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全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只能提供整体的遗传信息,而单细胞测序可以精确地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信息。
这一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并且为治疗提供更个体化的方案。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新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肿瘤病理学中的重要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检测肿瘤中的特定蛋白质表达,从而帮助医生排除其他肿瘤类型或预测预后。
然而,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只能检测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无法全面评估肿瘤的免疫状态。
近年来,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目标蛋白质,从而可以全面分析肿瘤的免疫情况。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率。
3. 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需要取得足够的组织样本,而在一些情况下这是困难的。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液体活检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生物体液中检测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从而进行肿瘤诊断和监测。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液体活检技术检测到。
CTC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信息,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转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常见肿瘤病理学
近年来肿瘤病理学的发展非常快,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从分子水平去阐明病理,特别是肿瘤组织发生学将有越来越多新发现。
现就食管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鼻咽癌等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癌的组织发生学和发病机制
1.1胃癌:胃粘膜上皮癌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组织发生癌变之前常表现为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一些学者认为从正常胃粘膜经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肠型胃癌,是胃粘膜多步骤的渐进发展过程,前两者属于癌前状态,异型增生则属于癌前病变。
我国病理工作者提出隐窝型异型增生、再生型异型增生、球样异型增生和异型腺体囊性扩张具有癌前病变性质。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发现,C-Haras基因点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C-erbB-2基因的扩增主要见于高分化腺癌,而Sam基因扩增则见于低分化腺癌和硬癌。
癌旁肠化生的rasp21、Fesp85癌基因产物含量明显增加。
表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1.2食管癌:文献报道1185例食管粘膜〔3H〕dThd标记的材料,平均标记指数依次为正常上皮3.6%,棘细胞增生为3.6%,慢性食管炎为4.6%,不典型增生为4.7%,癌为6.5%。
从食管粘膜的核仁组成区嗜银颗粒(AgNORs)特征来看:正常上皮为
2.1%,轻度不典型增生为2.4%,中度不典型增生为2.7%,重度异型增生为
3.0%,鳞癌为3.5%。
这两种现象是一致的,均代表细胞的DNA活性。
说明从形态学的正常→不典型增生→癌是一个谱系过程。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也表明慢性食管炎与食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在100例进展期食管癌的连续切片中,发现底层细胞癌变与原位癌高达94%,提示食管癌是多中心发生的。
通过系统的研究显示,食管癌是来自多潜能的基底细胞。
首先发生底层细胞癌变。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粘膜癌变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此基础上,通过某些致癌物的作用,导致上皮细胞癌变。
有关研究显示,食管粘膜上皮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谱系过程。
重度不典型增生,其DNA合成非常旺盛,标记指数接近原位癌,已具备早期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在临床上应作为早期癌处理。
1.3大肠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大肠正常组织含有短链Lewisx抗原,而大肠癌及大肠腺瘤型息肉除有短链Lewisx外还含有长链Lewisx及涎腺化Lewisx抗原,并在大肠腺癌中的出现随癌前病变的加重而增多。
1.4鼻咽癌:根据鼻咽癌癌旁病变的观察说明,至少一部分鼻咽癌的发生是多中心的。
但发生癌变的几个中心灶之间十分靠近,常位于一个相对限定的小范围内,故表现为单发性。
又发现癌旁常可见上皮的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并往往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
因此认为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特别是中、重度者是一种癌前病变。
1.5乳腺癌:相当例数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有C-erbB-2的过度表达,其基因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膜。
上述例子已经证明,人体成癌过程是多阶段、渐进的过程。
现有资料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有多种染色体的异常;癌基因存在于一切正常细胞的瘤性细胞中,如果能证实某一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那么癌基因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组织发生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近年来,已发现多种抑癌基因,如P53、Rb等。
这些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仅和癌基因的激活有关,也受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的影响。
这些发现为肿瘤的发生学展示了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2癌的诊断、分类及有关预后因素
2.1癌的诊断:①细胞学诊断:沈琼等通过食管拉网的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的早期食管癌,因而使术后5年存活率大大提高。
阚秀等报道8123例乳腺针吸活检,发现细胞学诊断正常
率达76.3%。
这些资料均说明,细胞学诊断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病理学诊断: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常见癌瘤的早期发现日趋增多。
中国医科大学1997年对73例胃癌手术标本进行检查,早期癌为7例(9.6%),1998年的84例手术标本中,早期癌为13例(15.4%)。
北京市肿瘤防治所在食管癌高发区,35岁以上成人内窥镜检查878例中发现,食管癌47例,其中36例为早期食管癌(83%)。
在病理诊断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癌的异质性。
在这一问题上,对胃癌、肺癌、软组织肿瘤已有较多的研究。
文献报道,对胎儿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慢性溃疡病以及胃癌的胃标本做了比较研究,发现胃癌异质性表现在同一病例,可出现多种类型的粘液、不同类型的分泌颗粒,以及不同类型的组织学类型等。
可通过多种手段,如运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技术或提取不同区域肿瘤细胞的DNA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对肿瘤发生学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癌的组织学分类:常见肿瘤中,根据对一些肿瘤所作的较大规模的病例分析,提出一些具有我国特点的组织学分类。
①早期食管癌:根据150例手术切除的标本,文献将早期食管癌分为上皮内癌(原位癌)、粘膜内癌(仅累及固有膜)及粘膜下癌(累及粘膜下层,未累及肌层)。
它们的转移率有所不同。
总的术后5年存活率达85.5%。
②早期胃癌:全国胃癌协作组将291例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31例(10.7%)、平坦局限型90例(31.0%)。
平坦弥漫型29例(10.0%)、凹陷型140例(48.3%)。
各型均有不同的组织学特点、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率。
2.3影响预后的病理学因素:已知癌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化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有作者针对一些常见肿瘤做了随访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大肠癌病理协作组对3122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肿瘤从粘膜面向外浸润至浆膜,其5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及33.5%。
北京协和医院分析4396例乳腺癌病例,淋巴结阴性者5年存活率为85.5%,10年存活率为68.0%。
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5年与10年存活率分别为45.9%及28.06%。
姚宏等对180例术后乳腺癌进行组织未分级,其Ⅰ级、Ⅱ级、Ⅲ级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78.4%、51.2%及44.7%;10年存活率分别为56.5%、35.2%及29%。
3新技术在癌瘤诊断中的应用 3.1大量研究和随诊证明,应用粘液组化法鉴别粘蛋白的性质对胃肠道癌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观察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AgNORs)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分布,对癌前病变的诊断和肿瘤的恶性程度估计,有一些参考价值。
3.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病理鉴别诊断。
例如应用5
种中间丝抗体鉴别癌与肉瘤;小细胞性肉瘤或多形细胞肉瘤等的组织发生,以及其组织学类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应用于转移性甲状腺癌的诊断。
抗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用于确定原位癌是否破坏基底膜。
3.3一些单位已将电镜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应用较多的是辅助无色素黑色素瘤、肥大细胞肿瘤、嗜酸细胞瘤、肌原性肿瘤以及神经内分泌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等。
3.4DNA分析及形态计量:许多病理单位的流式细胞仪已用于检测癌细胞多位体数。
显微分光光度仪以及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利用灰度原理除测定细胞内DNA或某类物质的含量外,还可获得若干形态因子的参数,客观地从定量角度反映细胞的多型性和间变程度,对诊断是癌还是癌前病变有一定帮助。
3.5原位杂交技术:DNA-DNA或DNA-RNA原位杂交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的病理诊断,探求恶性细胞的来源;研究基因表达、突变、丢失、插入对瘤细胞分化、分裂、受体特性的影响以及和恶性变及转移机制的关系。
例如应用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X的乳头状瘤病毒(HPV)探针。
比较深入地研究人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诊断。
应用地高辛或荧光素标记EB病毒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它对鼻咽癌、头颈部癌发生、发展关系。
有一些单位应用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癌前病变与癌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临床病理研究诊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对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和大肠癌等发病机制方面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对于其大体和组织学、提出我国的分类。
这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随着病理学技术和丰富多样有关专科技术的结合,将会开创我国肿瘤病理诊断技术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