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选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古代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代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代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文学形式,古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体裁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散文的定义、历史渊源、文体特点以及代表作家等方面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古代散文的定义及历史渊源古代散文是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以散漫松散的形式来叙述事物、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

古代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论语》和《孟子》等经典著作,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1.语言平实自然:古代散文一般使用通俗简练的语言,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2.形式自由灵活:古代散文没有受到格律和韵律的限制,可以根据作者的需求自由调整篇幅和章节。

3.思想情感表达:古代散文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以真实自然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心灵。

4.内容广泛丰富:古代散文可以涵盖人物传记、游记、议论、抒怀等多种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三、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刘勰《文心雕龙》: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在书中对散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2.韩愈《师说》:韩愈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师说》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议论散文,通过对儒家教育的反思,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和教育的重要性。

3.柳宗元《江雪》:柳宗元是北宋初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江雪》是一篇运用华丽辞藻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人物情感的散文作品,被誉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作。

4.苏轼《东篱乐府》:苏轼是北宋文学巨匠,他的散文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如《东篱乐府》以乐府体裁来表达对人生矛盾的思考。

四、古代散文的传承与影响古代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由灵活的文体使得散文在宋代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赋、骈文、词等文体都受到了散文的影响,并在质量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古代散文的传承使得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与发展,为后世文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代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风貌各异。

下面将对汉代散文的特点、流派以及具体代表作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汉代散文的特点1. 倡导儒家思想:汉代散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孝道、忠诚、礼仪等观念。

散文作品常以阐述儒家伦理道德为主题,弘扬儒家价值观。

2. 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汉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追求真实、直观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常描绘人物形象、社会风貌、自然景物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3.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汉代散文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常运用对偶、夸张、议论等手法,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 碎片化的写作风格:汉代散文较多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通过片段式的叙事、描写,呈现生活的细枝末节,突出日常琐事的真实和细腻。

5. 借鉴古文化遗产:汉代散文借鉴了先秦时期古文化遗产,吸收了先秦散文的优点,但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散文风格。

二、汉代散文的流派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古文运动:在汉代,有一股追溯古代文化的运动,主张模仿古人的文风来表达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风在散文中较为突出,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

3. 原风雅:原风雅是一种追求自然、简约之美的文学风格,强调情感真实、言简意赅。

在汉代散文中,不乏以原风雅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

三、汉代散文具体代表作品1. 《管子》:《管子》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散文形式,以议论方式表达理论观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风格的记叙和议论。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汉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高二语文古代散文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古代散文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古代散文【本讲主要内容】第五单元——古代散文掇微以抒情体物以写志【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创作背景: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确实,好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某些特定时期的特殊情况给逼出来的。

所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作品将大有好处。

本单元的四篇作品的成功之处,都与作者当时的处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密面临的是生死之困。

他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汉灭后的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

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是“不忠”,必将死路一条;而他毕竟是声闻天下的名士,蜀汉刚亡,他就再仕晋朝,是“不节”,不讲节操;李密又是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时年八十多,他别亲宦游,又是不孝。

这进退三难,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逼得李密上表求情,也就“逼出”了一篇至情美文《陈情表》。

韩愈面对的则是生死之痛。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所以虽然谊属叔侄,因而情同兄弟。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五内俱焚,悲痛欲绝,于是“哭出”了这篇祭文。

柳宗元遇到的又是由达而穷的官场困境。

公元805年,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依靠唐顺宗李诵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由于各种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顺宗李诵便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

柳宗元也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并被明令“终生不得量移”。

由官位显赫的政治明星,一变而为形同软禁的政治囚徒,柳宗元心里的痛苦与愤懑,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无法杠杆天下,只能吟风弄月,歌山诗水,一篇看似写景,实则诉心的书序,便诞生了!虽然同样是面临政治上由达而穷的困境,但苏轼想到的却更高远,这也许是因为被贬谪的时间更长了吧。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梳理1.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他不但是出色的政家家、外交家,而且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楚辞,后世也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

他的作品大多编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里。

2.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讳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作《咏怀》诗现存八十二首。

3.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作《五柳先生传》,又称“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

他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曾给予高度评价:“魏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其散文《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系组诗,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4.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代有韩愈、柳宗元。

二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世人并称为“韩柳”。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潮州韩文公庙碑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著有《昌黎先生集》。

高中我们学过《师说》《祭十二郎文》。

5.唐诗的成就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的一首游仙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体诗《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诗风豪放飘逸,著有《李太白全集》。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与解读知识点总结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与解读知识点总结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与解读知识点总结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散文名篇进行赏析与解读,并总结出其中的知识点。

一、《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著名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通过梁惠王和孟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为政之道。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了以德治国、以仁为本的理念。

知识点总结:- 孟子的政治主张: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治理国家,孟子回答以仁德治国,并以先王治国成功的经验为例进行说明。

他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仁德的重要性。

-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像父亲一样爱护子民,并通过仁爱和道德感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

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兴旺而努力。

- 谋略与智慧: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展示了深刻的智慧和谋略,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引导,向梁惠王传递自己的理念,使得梁惠王对孟子的观点产生认同。

二、《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对话。

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知识点总结:- 学习的态度:《学而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观点和态度。

孔子认为人应该虚心谦卑、勤奋努力,不断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

他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对历史经典的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 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人的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强调了学习和礼仪的关系。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篇》中也涉及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孔子认为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是治理国家和达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一篇散文,以“蠹国”、“蠹家”、“蠹人”等比喻,揭示了社会中各种腐朽病态的现象。

古代散文知识点 古代散文知识体系

古代散文知识点  古代散文知识体系

古代散文知识点古代散文知识体系古代散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是一种四字、六字句相间的文体。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散文知识点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代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

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1)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它以四六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影响内容的表达,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骈文渐衰。

教材选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原原是推究本义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种错误论点,或辩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

(5)说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所学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师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6)论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韵术》云: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每篇后面的太史公日。

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知识点汇总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代散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你总结一些中学生在学习古代散文时需要关注的知识点。

一、古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与诗歌并称为“文诗”。

相比于诗歌的刻意修辞和韵律押韵,古代散文更注重表达内容和抒发情感。

它通过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古代散文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常常使用直白的语言,可以描写人物、景色,抒发感情、议论某一问题等。

二、古代散文的流派和代表作品1. 骈文:古代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以平仄对偶、结构井然的特点而闻名。

其中代表作有刘向的《说苑》、杨万里的《秋千》等。

2. 游记:描写作者游历经历和所见所闻,以见闻为基础,以情感为主旨,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其中代表作有杜牧的《遣怀》、宋濂的《永历朝野实记》等。

3. 祭文:记录公祭活动的文学形式,句式庄重凝练,表达对祭祀对象的敬意。

其中代表作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

4. 赞文:表扬、颂扬人物或事物的文学形式,带有浓厚的赞美情感和豪放的艺术表现。

其中代表作有项羽的《项羽本纪》等。

5. 哀文:表达哀痛之情、寄托哀思的文学形式,以悼念为主题,寓意深远。

其中代表作有贾谊的《过秦论》等。

三、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古代散文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语言具有直接、质朴、有力的特点。

除了借助修辞手法进行修饰外,大多数古代散文更注重内容的真实和情感的直抒。

同时,古代散文也借用了很多韵律和音韵手法,以增强表达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散文的鉴赏要点1. 观察文本结构:古代散文常常通过段落的划分展开内容,学生需要注意段落间的关联和过渡,分析作者布局的目的和手法。

2. 分析语言表达:学生需要关注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如夸张、比喻、对比等,以及词语的准确性和意象的生动性。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而在两汉时期,散文经历了丰富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段时期的文学成果。

一、两汉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 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 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吕氏春秋》的“杂篇”部分,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3. 汉代初期的散文多为议论文和辩证文,其中以《战国策》和《论衡》最具代表性。

4.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随着汉朝的兴起,散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成为了文人的主要创作形式,产生了很多杰出作品,如《论语》、《汉宫秋》等。

二、两汉散文的特点与风格1. 自然真实:两汉散文注重表现真实的人生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

2. 白话文风:两汉散文开始大量采用白话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地方色彩:两汉散文中常常出现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理性思辨:两汉散文强调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5. 情感抒发:两汉散文中也不乏表达作者情感和感慨的作品,既有愤慨和悲凉,也有豪情和激昂。

6. 文人雅致:两汉散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追求文人雅致和审美效果。

三、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衡》:由东汉文学家王充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特色的散文集,包含了许多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2. 《汉宫秋》:由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描写了汉武帝和王昭君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 《五言长文》:由东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4.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两汉散文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
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东城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F、断代史:记录ຫໍສະໝຸດ 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