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实验技术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的研究法,采取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对生物体的分子结构进行探究,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DNA芯片等,这些技术能够寻找和定位全基因组的变异,从而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DNA芯片技术又叫“基因芯片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和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

DNA芯片技术可以高度并行地对数千到数百万个基因进行检测,得到大量有关基因功能和基因调控的信息。

这种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效率、高特异性、高可重复性等特点,能同时间内同时分析大量基因的表达情况和变异信息,对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基因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牢固地揭示疾病基因的异变。

通过对特定基因采用PCR 等技术进行检测,不仅可以追踪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可为相关疾病的诊断、预测和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如癌症的早期诊断,通过采用PCR技术检测体内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否来帮助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2、基因治疗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疾病的基本遗传模式和基因结构模式,从而为基因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行基因转移、基因缺陷纠正等技术操作,帮助减轻或消除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治疗基于基因的疾病时,以普利司他(Prilenap)为例。

普利司他是一种抗高血压药,它主要修复ACE2基因的缺陷,从而降低人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协助,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为高效地实施。

3、疾病筛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为一些常见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

例如,直接通过利用PCR技术检测人体内cancer基因是否存在,从而可以确定个体患上癌症的风险,为提前预防及早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病理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索疾病的成因、发展及终末病理的病变机制,也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

病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用于研究病理学科的仪器、实验技术以及人们使用来获取信息和准备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病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性和实验性方法。

观察性研究是一种只观察有关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及预防等,而不进行实验或交叉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病理描述、剖检、病理统计学、病理社会学、野外调查及流行病学等方法。

实验性研究是以实验来检验假设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病理生物学、病理免疫学、病理分子生物学、病理分子遗传学、病理细胞生物学、病理影像学等方法。

病理学研究方法还包括再现性研究、比较研究以及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再现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评估一个或多个病例,对其进行反复测试或检查,以确定其病变的程度或者变化;比较研究是指研究者比较一个或几个病例的病变特点,以确定其与其他病例的关系;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是指研究者收集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广泛的研究,以改善病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以上是病理学基础研究方法的简要介绍,其中最重要的是病理学实验室设备,如显微镜、电镜、晶体成像仪等,这些设备可以检测出病理改变的微小细胞或细胞器变化,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

另外,病理学研究还需要结合医学图像学以及微生物技术,运用医学图像学技术,如X射线、CT、MRI及各种核素成像,可以检测疾病发生变化的大规模细胞改变;而微生物技术可以分析疾病的致病菌、病毒及癌细胞的变化。

此外,病理学研究还需要运用传统的血液、尿液分析及组织学检验等基础医学检验,以确定诊断,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等新技术,以便更好地收集、储存和分析病理学研究的数据。

以上就是病理学基础研究方法的总体介绍,它们涵盖了观察性和实验性研究技术、再现性分析、比较研究、病理实验室设备以及医学图像学、微生物技术、基础医学检验和计算机技术等,它们组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新的发现、理解和治疗疾病的可能性,将为临床医学研究及疾病预防、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病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
2输尿管插管术在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向上作5cm长的纵行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切开腹腔将膀胱慢慢移出体外暴露膀胱三角仔细辨认输尿管将一侧输尿管与周围组织轻轻分离穿双线备用先用一根线结扎输尿管近膀胱端在结扎处近肾端的输尿管上剪一斜切口切口约为管径一半把充满05肝素溶液的细塑料管向肾脏方向插入输尿管内并结扎固定随后可见尿液从细塑料管内慢慢逐滴流出
返回
(四)肝脏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方法: (1)表面的检查: a.大小、重量、外形、硬度。 b.被膜(肥厚、有无异常物质附着、平滑否) c.色:正常肝呈红褐色。 d.胆囊及胆管的状态:有无增厚,有无结石,胆管有无扩张? e.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的状态:内膜有无增厚及血栓形成? (2)切面的检查: a.色调; b.光泽; c.小叶:正常约1~2mm大。 2.切片观察方法: (1)肝小叶的结构:是否完整、正常。中央静脉及血窦有无扩张 及充血,肝细胞排列是否整齐,肝细胞有无变性及硬化? Kupffer细胞有无肿大与增生。 (2)汇管区:胆管、动脉、静脉及间质有无异常所见。 (3)被膜:有无增厚或渗出物附着?
返回
病理组织切片标本的一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1.肉眼观察 2.低倍镜观察 3.高倍镜观察 4.油浸镜观察
返回
1.肉眼观察:
持所要观察的切片,先用肉眼观察以下内 容: (1)是什么组织或器官(大部分切片以肉 眼即可判定出是什么组织或器官); (2)切片的密度、颜色等是否—致:这 种—致与否,不是指正常结构中不同部位 上的差异,而是异常改变造成的。
返回
(三)肺脏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方法: (1)肺之表面检查: a. 胸膜:光滑、光泽、颜色、肥厚、有无其他异常物质 被覆等? b.大小:左右两肺各肺叶的大小(含气量等); c.形状:有无增大或变小情形; d.重量:成人左肺325~450g,右肺375 ~ 550g; f.颜色:主要决定于含气量、含气量及碳末沉着的多少而 不同,一般小儿为粉红色,随年龄增加,由于碳末的沉 着而逐渐变化,成人为灰褐色至灰黑色。 g. 硬度:正常柔软(投水中可浮起)。 (2)肺切面检查: a.肺实质的性状:正常肉眼可见疏松的肺泡,有无病变 区、变实否、颜色如何? b.支气管:参照空腔脏器的检查方法(内腔、腔的大小、 壁的厚薄等)。 c.血管:包括肺动脉、静脉,方法同血管的观察方法。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1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概述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其病因、病理生理和病理治疗的学科。

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2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研究对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动物病理学观察和分析,可以对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新药的开发符合人体安全标准;同时,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研究也为研究生物医学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3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应用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药物开发中,通过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评估药物毒性和安全性,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剂量;在医疗中,通过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测,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在环境卫生中,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可以用来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等。

4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常用技术常用的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技术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组织切片是指将动物组织切成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染色则是将切片进行染色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显示细胞核、细胞质等细胞组分,以便于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显微镜观察是指利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异变细胞、细胞内和细胞之间的关系等,来推断细胞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5 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发展趋势将注重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定量研究。

此外,随着各种新技术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包括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内的一些新技术也将应用在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研究中。

6 总结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为药物开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提供了实验手段和依据。

通过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

病理学实验指导建议

病理学实验指导建议

病理学实验指导建议首先,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

在进行病理学实验之前,应该对实验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并了解所要测试的变量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原理。

实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验证一个假设,比较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或者探索新的分子标记物。

在深入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技术方法。

病理学实验通常需要使用病理标本或模型,包括组织样本、细胞培养物等。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考虑到其与实验目的的符合性和可获得的性能。

同样,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常用的病理学技术包括光镜检查、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等。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仔细设计实验步骤和控制组。

在实验中,准确的步骤和清晰的控制组有助于获得可比性和可重复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先有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包括所需的试验和对照组的数量、实验的时间安排、样本的处理步骤等。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并尽量进行适当的对照和实验条件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五,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在进行病理学实验时,应该认真记录实验的详细步骤和结果,包括样本的信息、实验条件、观察结果等。

这些记录将有助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并为后续的数据统计和结果评价提供依据。

最后,仔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在完成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这包括对比不同组的数据、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图表和图像等。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验证实验目的和假设,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关的病理学理论。

总之,病理学实验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技术方法、仔细设计实验步骤和控制组、注意实验的安全和道德问题、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以及仔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病理学实验,并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门学科。

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病理学是通过病理学的方法对动物疾病进行研究的学科。

病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和动物)在疾病状态下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的科学。

动物病理学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的起因、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动物,如家畜、野生动物、实验动物等。

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变学等方面。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保障动物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二、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动物病理学的基础和核心技术。

它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动物组织和器官是否存在病理变化。

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包括组织切片制作、染色技术和显微镜观察等。

2. 实验动物模型:为了研究和模拟特定的动物疾病,研究人员常常利用实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是通过对动物进行特定的处理或者感染,使其出现特定的疾病症状,从而进行病理学研究。

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等。

3. 分子病理学:分子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研究病理过程中的基因、蛋白质和细胞信号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

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PCR、Western blot、蛋白质组学等。

4. 病理学统计学分析:病理学统计学分析是对病理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病例数量、病变程度、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可以揭示疾病的流行趋势和规律,为动物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5. 电子病理学:电子病理学是运用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电子病理学技术,可以观察到更高分辨率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器的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分子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分子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子机制,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诊断、预测和治疗疾病的现代研究领域。

分子病理学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历程、疾病诊断与预测以及分子病理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分子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分子病理学发展历程分子病理学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的,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1980年代,随着PCR技术的发展和引入,分子病理学的研究范围迅速扩大,从单个基因和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开始。

199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通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和完成,分子病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目前,分子病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二、分子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与预测中应用1. 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基因筛查技术来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在分子病理学中,基因诊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许多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性肥胖、囊性纤维化等已经可以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来进行检测和诊断。

2. 肿瘤诊断肿瘤诊断是指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某些分子标志物,来确定肿瘤类型和分级。

分子病理学在肿瘤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等信息,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子机制,为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3. 疾病预测分子病理学技术可以利用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这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可以通过检测某些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分子病理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家畜病理学实习报告

家畜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家畜病理学实习,使学生掌握家畜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对家畜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具体实习目的如下:1. 熟悉家畜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2. 掌握家畜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 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进行家畜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验一:家畜常见病理切片观察(1)实验目的:观察家畜常见疾病的病理切片,了解病理变化。

(2)实验内容:观察猪、牛、羊等家畜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肠道等器官的病理切片,观察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

(3)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发现心、肝、肾等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如心肌纤维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肾小球肾炎等。

2. 实验二:家畜病理标本制作与观察(1)实验目的:掌握家畜病理标本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实验内容:制作猪、牛、羊等家畜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肠道等器官的病理标本,观察病理变化。

(3)实验结果:通过制作病理标本和观察,发现家畜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如心肌炎、肝炎、肾炎、肺炎等。

3. 实验三:家畜病理切片染色技术(1)实验目的:掌握家畜病理切片的染色技术,提高病理切片观察效果。

(2)实验内容:学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法等病理切片染色技术。

(3)实验结果:通过染色,使病理切片的细胞核、细胞质、组织结构等更加清晰,有利于观察病理变化。

4. 实验四:家畜病理学实验报告撰写(1)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2)实验内容: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撰写家畜病理学实验报告。

(3)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观察结果,分析病理变化原因。

三、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家畜病理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了家畜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对家畜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2. 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制作病理标本、观察病理切片、染色技术等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放射自显影术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 主要是能量低、射程短、电离作用强的射线 如3H,14C,32P,35S,125I等或其它化合物 。例如将125I注入体内可观察碘在甲状腺内 的碘化部位及过程;又如把3H标记的胸腺嘧 啶苷或氨基酸注入体内,可以研究细胞内 DNA合成及蛋白质合成及其代谢过程。还 可对标本中银颗粒数目进行定量分析;也可 用液体闪烁计数器对细胞或匀浆的放射强度 进行定量研究。
12
原位杂交
为显示特定的核酸序列必须具备3个重要 条件:组织、细胞或染色体的固定、具有能 与特定片段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针)、有与 探针结合的标记物。
13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实践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可在原位研究和检测细胞 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进一步从 分子水平来探讨细胞的功能表达及其调节机制。 随着相继建立的生物素和地高辛等非放射性标 记技术,并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显示技术, 使原位杂交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和临床诊断。如在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人 乳头瘤病毒,结核菌等检测中该法被迅速推广 应用。由于其存在的不足,国外用微波加热技 术进行改良,在节省杂交时间和蛋白酶K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4
10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发展简史: 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Gall等首先用爪蟾 核糖体基因探针与其卵母细胞杂交,将该基因 进行定位; 1970年Buongiorno Nardelli和Amaldi等相 继利用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了细胞或组织 的基因定位,从而创造了原位杂交技术。 此后,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 、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为原位杂 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缺点:
(1)费时:实验步骤较多,周期长; (2)成本高:蛋白酶K需要量大,所以成本较高。
16
几种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
1、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是20世纪8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 它主要是利用物种之间DNA同源性的差 异,用另一物种的基因组DNA以适当的 浓度作封阻,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 交。GISH技术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 研究。
图像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 其他技术
9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概念: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 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和组织切片中的核 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即使用 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 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分细胞 原位杂交和组织切片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技术是在研究DNA分子复制原 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分子生物学、组 织化学及细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 术。
11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 两条核苷酸单链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 能通过氢键结合,形成DNA-DNA、DNARNA或 RNA-RNA 双键分子,应用已知碱基 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如 3H、35S、32P、荧光素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 射性物质)RNA或DNA片段作为核酸探针,与 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互补配对,结 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通过标记物的显 示(例如放射自显影等方法),在光镜或电 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实验技术

病理技术新进展简介
1
放射自显影 原位杂交 PCR 流式细胞技术 组织芯片
诊断细胞学技术
图像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 其他技术
2
放射自显影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的概念:
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是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 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 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 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术用于研究 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 与代谢径路,包括定位、排出以及合成、 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
3放射自显影术源自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或放射 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注入 动物体内或加入培养基中),间隔一定时间 取材,制成标本(如切片或涂片),在暗室中 涂上液体原子核乳胶(卤化银乳胶),置暗 处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 性即可使乳胶感光。数日后再经显影、定影 处理,或经染色后光镜观察,在放射性同位 素或其标记物存在的部位,溴化银被还原成 黑色的微细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 的准确位置和数量。 4
原位杂交
经研究表明,微波加热的原位杂交 可以取代普通原位杂交而用于石蜡标本 的基因表达检测。目前在国内已逐步开 展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能在荧光显 微镜下更加简便,清晰地观察结果。
15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高特异性及灵敏性: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识 别及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荧光原位杂交的高度特异性, 同时使检测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灵感度;原位杂交技术 因其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而日益受到许多科研工作 者的欢迎,并广泛应用到基因定位、性别鉴定和基因 图谱的构建等研究领域。 (2)结果直观:其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测。
7
放射自显影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的优点: 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分辨率好,能 保存相当长时间;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 备;可供定量研究和双同位素示踪;将形 态、机能和代谢的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某 些大分子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8
放射自显影 原位杂交 PCR 流式细胞技术 组织芯片
诊断细胞学技术
放射自显影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
放射自显影的切片还可再用染料染色, 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对标记上放射性的化合 物进行定位或相对定量测定。 这种技术与电 镜样品处理,则为电镜放射自显影术(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5
放射自显影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 由于有机大分子均含有碳、氢原子, 故实验室一般常选用14C和3H标记。14C和 3H均为弱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长,14C为 5730年,3H为12.5年。一般常用3H胸腺嘧啶 脱氧核苷(3H-TDR)来显示DNA,用3H 尿嘧啶核苷(3H-UDR)显示RNA;用3H 氨基酸研究蛋白质,研究多糖则用3H甘露 糖、3H岩藻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